帶給中國經濟強勁增長動力的兩翼一是方興未艾的工業化,二是不斷增速的城鎮化。
7月24日,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CMRC)成立后的首場“中國經濟觀察”暨第22次經濟報告會格外引人關注。4月,依托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成立的CMRC,循例報告發布由國內22家預測機構做出的中國經濟第3季度“朗潤預測”。
報告會主持人、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峰宣讀朗潤預測結果:加權平均后的中國經濟第3季度GDP、CPI、工業增加值和投資增長率以及利率增長率和匯率增長率分別為9.3、3.0、13.5、22.7以及2.26和6.70。藉此對中國宏觀經濟第3季度的“朗潤點評”為:經濟增速走低,物價漲勢見頂,貿易順差回升,“兩率”波瀾不驚。
中國經濟增速或將走低似乎成為與會的宏觀經濟分析專家的共同研判,雖然審視角度和支撐論據各有不同。
畢業于牛津大學的經濟學博士、法國巴黎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認為中國目前實施的結構性緊縮政策,大方向正確,但到目前為止政策出臺太過集中,所有政策交織在一起可能出現負面影響,對經濟增長產生較大下行壓力。總體來看,目前的增長勢頭已現弱化現象,預計后兩個季度經濟增長將下降到9.5%及8.7%,增長預期最低出現在明年一二季度。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博士認為,目前最重要的是銀行體系與地方融資平臺的壓力。如果銀行不能對這些貸款進行展期,這些地方現金流很快會爆發出壓力。他認為房地產市場存在泡沫。如果房地產市場泡沫不能得到很好解決,地方融資平臺債務問題就會非常嚴重,另一個問題是盡管主板市場估值處在相當低的水平,但是在中小板、創業板估值水平之高令人震驚。
高善文認為,下半年要著重看房地產市場。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和開發投資在今年下半年也將出現明顯下降,將對經濟增長構成壓力。此背景下盡管宏觀經濟政策或有一定程度調整,但對改變經濟的整體格局抑或對改變經濟增長率基本態勢,均不會產生明顯影響,最終調整會向新一輪經濟周期過渡,但這需較長時間。因此,他認為經濟增長在走低基礎上,明年也將持續處于調整狀態,甚至在未來一兩年都處于調整期,為下一輪周期啟動蓄力。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宋國青認為,上半年經濟增速下降不是由長期趨勢明顯變化所引起,而由總需求疲軟所導致。從短期波動看,現在各方面情況和過去各次宏觀調控使得總需求疲軟的狀況基本一樣。經濟的總供給面尚未在短期顯現較大變化。
在各方專家預期中國經濟增速或將走低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哪里?
剛和歐洲多國央行行長交換意見后歸國的陳興動,雖然預期經濟增速或將走低,但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充滿信心,信心來源于他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有著強勁動力。他預期今年世界經濟增速或將在4.5%,而明年則下探到4%左右,美國明年預期經濟增速在3%已是中性預期。在美歐等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進一步降低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的增速將尤為引人注目。但他同時強調,中國經濟的增長質量成為維持中國經濟增長必須要審慎考慮的問題。
他認為帶給中國經濟強勁增長動力的兩翼一是方興未艾的工業化,尤其是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二是不斷增速的城鎮化,尤其是未來的二三線城市的城鎮化過程中,將釋放出生生不息的經濟發展動力。政策調整方面,中國應著力向保增長傾斜,政策調整不是改變政策方向,而是調整政策執行力度,未來經濟增長速度下滑趨勢不可避免,現在要防止的是經濟增長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高善文則從周期性行業興衰輪動的角度去審視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他認為,在一個經濟周期轉換的關鍵階段,在即將新興起的周期性行業提前謀篇布局,將在未來經濟發展中占據更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未來商機。他認為中國在汽車發動機及零部件、醫療服務等領域,將有望在新一輪周期實現從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的轉換,從而在c這些領域形成新的國際貿易競爭優勢和產業優勢。與主流聲音不同,他對新能源產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卻表示了適度謹慎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