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敘永縣是川南地區散居苗族最多的地區,大部分的苗族習俗已被漢化。但作為川南苗族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踩山節,仍在縣內不同地區以一定的規模呈現于苗族人及其他民族。本文旨在對敘永縣苗族概況、踩山節的解說以及對河源村苗族人踩山節敘述的基礎上,從該地踩山節的變遷分析中找出該地踩山節所具有的功能。
關鍵詞:踩山節;變遷;功能
敘永縣位于四川盆地南緣,云貴高原北端,地處川、滇、黔三省結合部,歷為邊陲重鎮、革命老區、巴蜀名城,素有“南門戶”之稱。縣境東接四川古藺縣,南連貴州畢縣,西抵四川興文縣,北達四川納溪縣,地跨東105°40′,北緯27°42′-- 28°31′,東西寬54.3公里,北長94.0公里,幅員面積2980.80平方公里,70萬人口。敘永縣為多民族雜散居地區,東漢時期就有彝、苗族遷入境內,現在有民族14個,民族人36048人,5個民族鄉。彝族主要分布在石壩、水潦兩個彝族鄉。回族主要居住在縣城內。仡佬族在赤水鎮境內。其余少數民族主要是因工作關系、婚姻關系等因素來敘定居。苗族鄉3個,苗族人30564人,是四川省境內苗族人口最多的縣。川南族踩山節是苗族同胞最具特色、傳承性最強、規模最大、流傳最廣的傳統節日。
一、敘永苗族概況
敘永苗族自稱“Hmongb”,苗族除集居在枧槽、合樂、白臘三個苗族鄉外,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鄉鎮還有興隆、赤水、摩尼、麻城、震東、落卜、后山、兩河、黃坭、分水、高峰及敘永鎮等12個鄉鎮。苗族主要是以散居的方式居住在敘永縣內。
苗族以種養業維持生活,是一個典型的農耕民族。因其以散居的方式與漢族雜居,其大部分的習俗已與漢族類似。但由于他們長期居住在窮鄉僻壤之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仍保留著自己的某些文化特色。
語言方面,在日常交際中都以四川話為主,老一輩的苗族人仍會說苗族語言。服飾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已與漢族穿著相同,只有在本民族的節日活動時,他們則會穿上苗族服裝。節日方面,除了過漢族的一些節日,仍保留著自身的傳統節日,如踩山節、苗場節等。此外,在婚喪、宗教信仰等方面也有著自身的特點。
二、敘永縣內踩山節概況
(一)來歷
1.據和苗族踩山節來歷有關的古歌敘述,這個節日應該屬于紀念英雄的節日,即:古代苗族起義領袖佑八和施抓起義失敗,率領撤離故土,來到苗語稱為“耍德”(shuad deb)的四川,重新開疆辟土而居。為牢記創業的艱辛和失敗的屈辱,苗族于每年農歷正月擇地立花竿、踩山,以示對佑八、施抓的紀念。花竿成了苗族人生命力的象征,節起時立于山場,節暮時放下擇戶而放。
2.踩花山起源很早,帶有生殖崇拜之遺風,多為苗族結婚數年后無子嗣人家舉辦,亦可多家合辦。傳說很早以前,天造苗祖公苗祖婆不育后人,遍游天下,天神“OK Buad”給苗祖公看完三把米卦,叫苗祖公去跳花壇(trot nil ndrual);給苗祖婆看完三個蛋卦,叫苗祖婆立花桿(zhangt njex bangx)。由于踩花山,天神“OkBuad”方讓苗祖公和苗祖婆生兒育女,發旺如街市,因而欲求子就得踩花山。現在踩山結束時,祭司要做十二個泥蛋連同花桿送往下一舉辦者家中,這是因為遠古時兄妹成婚生十二蛋才能繁衍各族祖先。
(二)舉行日期及山場分布
踩山節,又稱“踩花山”“扎山”或“花山節”。苗語稱為“夠島”(nghouk daox),是苗族地區一年一度中較為隆重和盛大的節日,而敘永縣是川境苗族踩山節活動最為盛行的地區之一。舉行時間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各地都有約定俗成的固定山場和踩山日期。
敘永縣的踩山場主要分布在赤水鎮(正月初八爛田溝、初九老鷹巖)、正東鄉(正月初一高山、初六至初八小茶園)、落卜鎮(正月初五雷打山、初五至初六草壩山、初八馬家屯)、后山鎮(初五墳山)、梘槽鄉(正月初一至初三溝邊)、敘永鎮(正月初二尖子山、初五杉樹)、兩河鎮(正月初三五老溝、初六蓋子山)、白蠟鄉(正月初五踩山包)、水潦鄉(正月初二牛屎寨)、分水鎮(正月初一至初三木格島)、合樂苗族鄉(正月十三至十五寶瓦山)。每個鄉鎮、村寨可根據自身的情況決定舉行與否,并非每年自發組織過節,有些為兩年舉行一次,有些則為四年一次。
(三)活動內容
踩山節的主辦人一般為村長或村支書。踩山節的上午舉行立花桿儀式,標志踩山開始。花竿用杉樹或枝葉繁茂的高桿樹木制作,長10米以上,不截尖稍,直徑16厘米左右,豎于山場中心。趕頂綁大旗,旗上掛寶刀,花竿要彩繪為五彩色,苗族稱“涅榜”(njex bangx)。山場四面按東南西北插竹子,苗語稱“涅蔥”(njex ncongt)。立花竿要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或寨主主持,樹立時要唱樹立花竿古歌。節日當天舉行爬花山比賽,男女青年圍著花竿跳蘆笙舞,舉行一些民族歌舞的表演。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其傳統的基礎上增添了新的內容,如為了促進民族內部的交流,會準備好酒搬到山上,不醉不下山;此外舉行當天有大量的外族人到場,促進民族間的交流以及商品交換等。節日的最后,是倒高桿儀式,據說花竿會帶來好運,誰搶到花竿來年就會有好運花竿。一般由家中生病或者是不幸的家庭所獲得,表現了苗族人團結友愛的精神。
三、敘永縣后山鎮河源村墳山踩山節
河源村是敘永縣后山鎮的一個偏遠村落,離鎮上大約十公里,與漢族雜居,村內兩族人口相當,是鎮內苗族人中最為集中的村落。村民居住于山上,交通閉塞,不易進入。早前該地的踩山節規模宏大,吸引了大批群眾前去參加,現因長期與漢族雜居,交流日益增多,大部分的苗族習俗已被漢化,致使踩山節一度中斷。近年來苗族人認識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開始重新舉行踩山節以獲得苗族人及其他民族的重視。該地的踩山節為每四年舉行一次。
河源村踩山節活動于正月初四在一座海拔約九百米名為“墳山”的山上舉行,山路極為險要。據當地人稱選擇高山是為牢記祖先的艱辛,為了體現苗家兒女的勤勞、智慧。墳山踩山節活動由村長帶頭發起,活動也受到政府的支持。舉行該節日前,由村長向政府提出申請,經政府審核后,支付2000-3000元左右支持該活動的舉辦,若不夠活動開支,則由村內人自行湊集。
沿途進入河源村至舉行活動的山上,到處都寫著 “歡迎各方來客到苗族的踩山節”,表現了苗家人的熱情好客。清晨村民就來到山上舉行立花竿儀式,花竿由兩根長度高于10米的樹木插于土中。竿上掛著蘆笙,竿上寫著“創建文明與和諧,振興各民族經濟”。
踩山節活動大約于十點進行,因恰逢雨雪天氣,交通不便且天氣寒冷,所以此次前來參觀的群眾較少,大部分為本村村民。政府為了支持該活動派人前去參加,鎮警察局也派人前去保護人們的安全。活動開始由主持人、政府領導、村支書、村長等致辭,接著是苗族歌舞表演、蘆笙舞表演等。活動的最后進行倒花竿儀式,至此踩山節活動結束。
四、踩山節的變遷及其功能
踩山節是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但因長期與漢族雜居,隨著苗漢人民交流的日益頻繁,文化差異愈來愈小,大部分的苗族已被漢化。作為西南苗族最盛行的踩山節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但仍可以看到該節日對雜居地苗族人民所起的功能。
1.早前該地踩山節有著牢記祖先創業的艱辛、生殖崇拜以及親訪友和互相交流的功能,節日尤為隆重,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一些大型的體育競技活動。但現已演變成大型群眾性文化交流娛樂活動,只是簡單的歌舞表演且其內容不局限于苗族歌舞,還融合了現代歌舞。
2.該地早前的踩山節被稱為“苗族情人節”,是苗族青年交流的很好機會,但現在這種含義已不存在,只是作為對內外的表現形式。但對該地苗族人來說尤為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形式不僅得到苗族內部的認可以增強凝聚力,也得到政府和外族人的肯定獲得相互理解,而且使苗族傳統文化得到保護。
3.踩山節是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代表著苗族人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這一節日在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最為盛行。而作為苗漢雜居地的苗族人民來說,大部分的習俗已被漢化,但仍保留著這一傳統節日。該村落早前的踩山節規模較大,但由于各種原因中斷了好幾年。近年來重新舉行此活動,并得到政府的支持,雖然規模變小、時間縮短及形式變簡,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苗族人民保護自身文化的迫切感,同時對苗族人民來說有著極為強烈的族群認同的功能。
4.作為與漢族雜居的苗族來說,這一節日的舉行和傳承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當地苗族人口極少,漢族人對少數民族的歧視較為嚴重,造成習俗被漢化且少數民族自身也不認同自身的身份。踩山節作為當地苗族人保存極少的節日之一,有著對外宣傳的作用,使兩族人民相互交流,了解苗族人民的節日和習俗,使彼此相互尊重。雖然這并不是唯一得到身份認同的方式,但對該地的苗族人來說有著極大的作用。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