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千七百年以前,華夏大地進入了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的大爭之世,這就是中國文明正源生成的戰國時代。悠悠歲月塵封了那個金戈鐵馬、英雄浪漫的時代,留給我們的是古老的歷史斑痕與輝煌而又沉重的夢想。[1]本文著重從商鞅在秦國施行變法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來抒發感慨,并深入思考其變法對后世的影響。
關鍵詞:大秦帝國;商鞅;商鞅變法
“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戰。”一部英雄浪漫的戰爭史詩在雄壯激昂的戰爭號角組成的音符中(趙季平作曲)綿延展開,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也在觀眾期待的目光中徐徐打開……著名的齊魏之間的“圍魏救趙”“馬陵之戰”以及具有地標意義的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等皆出自這個時代!孔孟“仁愛”之道、墨家的“兼愛”“非攻”、老莊“無為而治”之道和法家的謀權術之霸道等,璀璨奪目地彰顯著人類智慧之光!諸子百家把酒論道,縱橫捭闔,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而其中最讓觀眾稱頌千古、影響至深的重大歷史事件,便是秦孝公贏渠梁與中庶子衛鞅兩位巨人的肝膽相照、生死手足之情全部傾注于秦國的變法圖強。因此當時赫赫有名的神醫扁鵲都對商鞅行禮作揖,評價商鞅為“醫國圣手”,而扁鵲只是醫人之病而已。
變法是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兼并爭霸均勢于天下的歷史潮流,但是我們也應該明白任何變法都會引起社會的一系列陣痛,都會使某些集團利益受損。因此變法如果不徹底,一般的結局是變法者將招來殺身滅門之禍!
比如,吳起在楚國的變法,雖然加速了魏國的封建化進程,使魏國國力迅速強盛,但是變法也沉重打擊了楚國的舊貴族。“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般歷史上的圣君都比名臣短命,因此吳起的變法隨著楚悼王的病死而倒戈,他的生命也以被亂箭射死而告終。
申不害在韓國力行變法,也隨著魏國對韓國的血戰而宣告變法的失敗。韓王以“恨變法”作為遺言而吐血身亡,申不害遂自殺,臨終說:“我失敗了,商鞅就看你的了!”
隨著春秋時期聲勢浩大的改革浪潮逐漸在歷史舞臺上退去,之后的歷朝歷代也在嘗試著改革變法圖強,但是最終的結果也是逃脫不了之前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圣君比名臣短命”的宿命。
王安石在北宋的變法(青苗法等)也以宋神宗的逝去而失敗,張居正在明朝的“一條鞭法”只能稱為改而不革。
清王朝“同治中興名臣曾左李”中尤以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江南制造總局、輪船招商局等洋務運動最有成就,但是卻以甲午戰爭的失敗而宣告改革的失敗。后來的戊戌變法也是以“六君子”在菜市口的斷頭、康有為與梁啟超逃亡日本、光緒帝的囚禁而告終。變法實行了103天,史稱“百日維新”。再后來孫中山宣稱要革封建專制的命,也就是推翻清政府,建立一個民主共和的新國家,然而也以袁世凱的復辟帝制而失敗,最終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抱憾。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商鞅“廢井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2],把土地授給農民,從法律上維護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經濟的發展。
獎勵軍功,建立軍功爵制,以在前線斬殺敵人的多少來計算軍功爵位。“勞大者其祿厚,功多者其爵尊”,還規定國君的宗族沒有軍功不能列入公族的屬籍,不能享受貴族的特權。按軍功爵制,人的政治地位要由有無軍功來決定,這對舊貴族是個沉重的打擊。而對于當時新興的地主階級來說,是個鼓勵。下級士兵,也可以通過軍功在政治上獲得優待。這就是為什么秦國軍隊歷來勇猛無畏、所向披靡、積極請戰的原因。
還有為了擴大秦國人口,規定一家一戶生產,男子成年必須與父母分居,另立門戶,女子到一定年齡必須出嫁。
統一度量衡。為了防止商業欺詐,商鞅頒布了標準的度量衡器。
普遍實行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什伍連坐制。相互糾察告發犯罪。
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本質上是一場地主階級的政治革命。
商鞅的變法是歷來變法中最徹底的改革。在秦國推行了20年,變法深入人心,“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3],“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4]。所以商鞅雖遭車裂而死,而“秦法未敗”。商鞅變法的成功,使原來比較落后的秦國一躍而成為戰國時代最先進的強國,為日后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秦國也是我國古代法治最健全、最成熟的國家。
秦帝國之所以能夠“及至秦王,續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5],不僅是因為出現了一位巨人商鞅,而且還在于自秦獻公到孝公再到秦惠王以至于之后,連續出現了六世明君(“續六世之余烈”)!這在春秋戰國以至其他任何歷史朝代都是絕無僅有的罕見之事。老秦人,一碗苦菜,一壺烈酒,一盤燉羊肉,樸實憨厚,性情剛烈,血性志氣成就了大秦帝國橫掃天下、統一中國的千秋偉業!
一部《大秦帝國》讓身為秦人后代的我們熱血沸騰,激動不已。
注釋:
[1] 電視劇《大秦帝國》第一集片頭旁白。
[2][5] 引自《史記·秦本紀》。
[3] 引自《戰國策·秦策一》。
[4] 引自《史記·商君列傳》。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