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的發展總在曲折艱難的道路上前行,在經濟動蕩、市場蕭條的背景下,電影界眾多的仁人智士為之出謀獻策。《2012》為我們帶來了瑪雅文明預言的世界末日,同時也大大提高了電影市場的票房,《2012》從藝術的角度反映了電影與金融危機的深刻聯系。
關鍵詞:金融危機;《2012》;好萊塢;中國電影;隱喻聯系
電影與經濟發展始終是分不開的,經濟的發展讓電影產業充滿活力。首先,在電影技術設備上提供研發資金,讓電影創作者的想象畫面變成現實,開辟了更多類型的電影,與此同時觀眾也能夠享受電影藝術所帶來的視聽震撼。其次,電影對于經濟發展來說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元素,透過兩者在不同時段呈現出的特點,更能看出其中的聯系。
一、從逆境中解析金融危機與電影
電影是一門紀錄生活的高尚藝術,同時也是一門高超的表達方式。看過了《2012》,懂得了人類的大愛無限;研究了,懂得了事物之間的聯系;解讀了,才會發現里面竟然滲透著金融危機的現象。其實按照歷史的規律,經濟蕭條時期的電影行業應該越來越不景氣,但出乎意料的是經濟越蕭條電影業反而越繁盛。在20世紀20年代末的美國,人們即使到了排隊領取救濟的境地,也會省出幾枚硬幣去買票觀看瘋狂的喜劇與熱鬧的歌舞片。從1929年開始,好萊塢更是順勢舉辦了第一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從而將每張電影門票的售價提高到10美元。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面,美國遭遇了七次經濟不景氣的現象,但經過調查,這多達七次的經濟蕭條環境,反而讓當年的電影票房急劇上升,由此看來金融危機也可以成為好萊塢的巨大動力。無論是現實題材還是療傷電影,都能在經濟震蕩中獲取靈感,同時,不得已的壓縮制作成本,也促使制片商更用心、更謹慎。因此,最艱難的時刻往往也能催生出最有票房的電影,最為著名的,當屬派拉蒙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中所拍攝的影片《教父》系列,這個兼有“血腥與浪漫”[1]的意大利黑幫故事影片,上映后之幾乎成為了全世界的黑色經典。
2008年,由于深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北美的暑期票房在初期確實受到了影響,但是不久以后,票房便開始增長,這是因為在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下,好萊塢的某些導演們開始嘗試“借題發揮”。他們的拍攝方向不是走常規路線,即不走好萊塢傳統的歌舞、愛情、幽默的路線,而是借著金融危機這個巨大的現實題材,制作出最貼近人類命運與現實生活的作品。典型的災難片導演、大名鼎鼎的《后天》的導演羅蘭·埃默里赫就是這樣的人。他的最新作品《2012》就旨在展示出全人類在困難重重的金融危機災難下團結起來一起渡過難關并生存了下來的精神。因此,在取得傲人票房的同時,羅蘭·埃默里赫也不忘宣傳金融危機,仔細觀察電影情節后,不難發現在這部影片中到處都有金融危機的烙印!
二、《2012》——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電影
諾亞方舟在影片《2012》中被設定為由美國設計、中國制造。美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科技水平最先進的國家,是資本主義的領軍人物,但面臨金融危機,華爾街上的商鋪紛紛倒閉,世界各國經濟立刻深受影響。在美國經濟最為危急的時刻,在世界經濟最為蕭條的時刻,中國站了出來,購買外債,讓美國死里逃生。盡管經歷了汶川大地震,但是中國人在抗擊震災中的英勇行為,讓全人類都燃起了生存的希望。正是由于中國人的精神成為了鼓舞全世界人類戰勝自然災害的關鍵。不管在精神上還是物質上,中國應對災難的能力都深深打動了導演。所以,《2012》展示了“金融危機下,只有中國才能造出拯救世界的諾亞方舟,其他國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神話,這句潛臺詞的背后是有現實印證的!
通過影片《2012》中最大的亮點——自然災難,我們看到了金融危機下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這不僅是在沖擊我們的眼睛,更是在沖擊我們的心靈。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在《2012》里化作“真海嘯”席卷了整個人類,國際社會的整個格局也在影片與現實中隨著國際峰會的召開重新洗牌。
電影里的這場災難讓我們在現實中也感同身受。當災難來臨以后,我們看到美國白宮的倒塌,代表世界最強大軍事武器的美國航母“肯尼迪”號撞向白宮,給美國人的經濟危機上了一課。自己種的苦果,自己要承受,美國為了生存會想盡各種辦法去應對這場災難。《2012》告訴我們,在最后海嘯席卷而來時,只有團結一致,不分種族與膚色、不分貴賤與貧窮、不分國度,齊心協力各自發揮自己的作用,才能活下去。同樣,在現實生活中,中國發揮了自己的中堅力量,充分利用了人力資源,而美國在中國的幫助下穩定了東南亞以及南亞的市場,歐盟也積極響應號召,最終世界經濟開始走向好轉。影片《2012》告訴了我們解決的方法,這跟金融危機的成功解決是密不可分的。
《2012》中的人物塑造以及個性特點更是深深打上了金融危機的烙印。讓我們記憶猶新的那位廣播愛好者,像極了美國的金融媒體,一直在提醒眾人金融風暴的危險,直到風暴來臨的那一刻他仍然在報道,不愿離去,直到最后災難降臨,親眼目睹了一切。這種現場真人版的報道形象生動,也印證了金融危機沒有辦法阻止。其次是沙特國王和俄羅斯富商手中的10億歐元的船票,無疑就是石油美元在美國8000億美元的刺激政策下,頃刻間成為泡沫的象征。如果影片再晚上映兩個月的話,或許導演可以考慮給迪拜的金融世界增加一個橋段,這樣更能夠引起觀眾觀影后結合現實而作出的深刻理解。
最后我們來看看男主角與科學家艾德里身上投射出來的金融危機烙印。首先,男主角代表了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曾經做著“美國夢”,為了寫書,放棄了自己的家庭與婚姻,放棄了自己的實業,投身于自己的創作之中,從這里可以看出他身上的金融危機的烙印——只知道消費卻忘了經營。最后,一方面男主角在俄羅斯富商的折磨下,看到了中產階級不能拯救金融危機,更不能拯救世界;另一方面也代表了美國面臨金融危機和世界危機時的官方態度,即“我們惹的問題我們必須自己解決”,這體現了美國官方在金融危機下的做法。
影片的另外一位黑人科學家艾德里更是將金融危機與《2012》完美融合。這位充滿正義感的黑人與那位又白又胖的國務卿之間的意見分歧,從側面反映出了市場機制的自我調和和政府宏觀調控之間的關系。在非常時期,國務卿主張撤離美國,這代表了政府的宏觀調控,為了人類生存的長遠計劃,政府不得不及時離開華盛頓(遠離危機),這種做法的效果不得不說是立竿見影的。然而科學家的做法更像是市場的自我調控,在經歷過危機后,慢慢恢復市場經濟穩定,似乎更有效果。
三、《2012》與中國電影
可以說《2012》是在美國金融危機下催生的大片,該片上映以后,立刻成為去年最大、最引人關注的焦點,這對于中國電影市場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從電影院線就可以了解到,內陸的電影票房在這個“美國金融危機”產物面前顯得慘不忍睹。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到金融危機下的中國電影。中國電影的融資,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都是來自民間的私募投資,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來自于專門投資電影的影視基金,民間投資的企業家應該是中國最先感受到美國經濟衰退沖擊的人,出口貿易的萎縮,會導致他們對電影投資的減少甚至完全退出。對于專門投資電影的影視基金而言,他們也更傾向于采取更加保守和謹慎的投資策略。[2]
因此我們看到,只有像《建國大業》(2009)、《風聲》(2010)這些影片還能有略微成功的票房。因為我們看到這幾部影片特別是《建國大業》都有國家政府的影視基金扶持,并且這兩部影片都將中華民族的“紅色電影”與美國好萊塢的商業化運作模式以及營銷手段結合得非常好。電影里所宣傳的是中國的主旋律,但影片從制作到包裝都攝入了大量好萊塢的商業模式,這就明顯區別于以往的“紅色電影”,而至于其他的電影票房就很慘了。[3]
四、結語
《2012》讓我們看到了經濟復蘇的美好希望,驕人的票房成績刺激了國內拉動內需的目的,更是加快了金融市場的循環。根據周期性,中國電影產業在2010年依然會保持一定的增長幅度,但某些征兆將顯露出來,中國電影的當務之急是要拉動內需,高度重視二線城市的院線建設,大力發展農村電影市場,同時讓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電影以及中國的傳統文化,加強相互的聯系與幫助,刺激了電影經濟的市場全球擴大,真正地從觀念上突破美國經濟一元化,讓多元化電影產業經濟得以真正體現。
注釋:
[1] 參見潘月郎《黑幫電影〈教父〉的道德價值判斷與批判》,(http://www.show160.com),2008年12月27日。
[2] 參見牧羊人《金融危機下的電影產業》,時光網(www.mtime.com),2009年4月27日。
[3] 參見李文強《從〈建國大業〉看中國新主流“紅色電影”特點》,《電影文學》2010年第9期。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