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的“道”是中國整個文化的根脈,無論是經商還是從政,所處的文化大氛圍就這一個字。知“道”且行“術”便能久立長存。國學大師南懷瑾的《老子他說》,對老子和老子文化的研究,深入淺出,讓讀者較容易理解老子的理論,影響至深。
關鍵詞:南懷瑾;《老子他說》;道
筆者最近聽了一門策劃學的課,講師整堂課都在講《易經》和老子的《道德經》。道來道去,滿滿的四個小時,全說這些也不容易。于是筆者滿懷興趣地去看了南懷瑾先生著的《老子他說》。至于為什么選他,理由很簡單。一來,筆者從未涉獵過《道德經》,一下子全盤接收這么博大精深的古籍,只怕還沒翻幾頁就會約周公相望于江湖;二來,南懷瑾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俗話說得好,名師出高徒,站在這么一個巨人的肩膀上,理解老子的理論應該也就不再那么困難了吧。
既然說到了南懷瑾,就不得不介紹一下這位國學大師。南懷瑾(1918年—),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1918年出生于中國浙江樂清柳市區長岐鄉南宅(今屬黃華鎮殿后村)。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南懷瑾的著述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捷徑,對無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起了一個重要的引導作用,南懷瑾的言談生動有趣、博大精深,可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實代言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與普及功不可沒。被人們尊稱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學家”“禪宗大師”和“國學大師”,一度名列“臺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
有些人對南懷瑾的《老子他說》頗有異議,認為它類似于隨談,文章散且無序,對于想深入了解老子和老子《道德經》的人而言,過于淺顯和隨意。而筆者認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沒有缺點的,是完美的。只能說,大家閱讀時所站的立場不同,價值觀不同而已。所以在此,筆者也不多說它哪里不妥。只是平心而論,南懷瑾的《老子他說》確實教會我們很多。
《老子他說》的緒論中就首先談及老子以及老子文化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和當今人們對老子文化研究的不同。現在研究老子的學者遍布全球,但是有些論點不免拾人牙慧。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都能洋洋灑灑地出一本厚厚的書。
“道可道,非常道”在筆者膚淺的理解中,就是道理和規律等一些真理,如果能說出來,道明白了就不能稱之為真理。第一個和最后一個“道”字有道理、真理的意思,如古人云:“天道遠,古道邇”;《中庸》首章中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所說:“兵者,詭道也”等等。第二個“道”則是古文中“說”的意思。有些人對這第二個字可謂糾結爭吵互相辯論,其實誰又能說得清楚老子是怎么想的,所以依筆者看就像老子說的“道法自然”,何必固執己見、追究不休呢!
“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讓筆者覺得,像我們大學生、年輕人在工作學習中,不要總把理論掛在嘴邊,要將理論付諸于實踐。能將道理說得天花亂墜的人不是真正有才能的賢人。只有把理論應用于實干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才能、會有大發展的人。其實,人要學會一個字——“沉”,不沉難以深。有點兒貨就吐出來,不深藏怎么能像美酒一樣發酵釀香?人和酒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边@段話主要告訴我們真善美的價值定論何在。南懷瑾先生是這樣理解的:老子所指的有無、難易、高下、音聲、前后等等現象的種種,都是在自然回旋的規律中相互為用、互為因果。沒有一個絕對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因此,他教人要認識道的妙用,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則,不執著、不落偏、不自私、不占有,為而無為。
筆者對上文那段話有兩種理解,首先我們大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瓶頸和問題時,不要苦惱郁悶,因為存在問題就一定有解決問題的辦法。當大部分人覺得問題棘手的時候,我們應該保持樂觀的態度和必將看到希望的信念,因為凡是失望和絕望的地方必有希望。當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要慌張苦悶,不要憂郁暴躁,因為一定有更好的方法來解決它,只是現在的方法并不適合現在的狀況。那有些人會說了,我們的學習都是有時限的,在時限內還是沒有想到可行的辦法,怎么辦?這樣怎么叫我們不愁?其實問題就在于想不出辦法,且不說每個人生來具有的資質和聰穎等這些主觀因素,因為這些需要平時的日積月累,不是說一時半會兒就能速成的。那怎么在處于劣勢的情況下,比別人善于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呢?重點就在于心態。資質再好的人,如果在急躁的心態下,也會像《還珠格格》里“小燕子”說的那樣“蜂蜜也要變漿糊啦”。別像伍子胥一樣一夜愁白頭,也沒想出什么決策。所以保持好的心態,在所有人著急犯難的時候,更應該沉著冷靜,因為一個團隊的人都在苦悶的時候,即使解決的方法來到身邊也不會察覺。所以遇事保持好的心態,一定能逢兇化吉。
再者,筆者對這句話的另一個理解就是不要被世俗套牢、束縛,學會創新和另辟蹊徑。先從修道方面來講,無論后世哪個宗教,或者教育哲學,都會樹立一個美和善的架構(標準)。殊不知變生于定,二由一起。凡是人為所謂的美與善的道,一落痕跡,早已成為不美不善的先驅了。得道的人,大多數都把道的境界,先由自己的主觀觀念,建立起一個至真、至善、至美的構想。也可以說是自己首先建立起一個道的幻境,妄自追求。其實,一存此念,早已離道太遠了。因此老子便說“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所以說在學習中,可以總結前輩的經驗,但不可沒有創新地全盤接收。二來,當所有人說這個方法或者方案好的時候,不要以為找到了好的方法,因為它一定有它的不妥之處,如果可以就再去尋找更好的辦法。如果不能替代它,就必須要完善它。
上文那段話還可以用譚峭的《論書》論“術化”中的幾句進行詮釋,如云:
“水竇可以下溺,杵糠可以療噎。斯物也,始制于人,又復用于人。法本無祖,術本無狀,師之于心,得之于象?!?/p>
“陽為陰所伏,男為女所制,剛為柔所克,智為愚所得。以是用之則鐘鼓可使之啞,車轂可使之斗,妻子可使之改易,君臣可使之離合?!?/p>
“萬物本虛,萬法本無,得虛無之竅者,知法術之要乎!”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責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币蛴鍪露瞥龅馁t人不是真正的賢人。臨危受命的人看似賢才,其實也是表面的事,真正的問題不是一個人就能解決的,只能說多了一個解決的想法。應病與藥的“尚賢”偏方,其實會有莫大的后遺癥,看看前一段時間日本的幾屆總統換屆便不難得出。賢能的標準,自古就很難下定論。但是推崇賢者的結果,卻導致許多偽裝的言行。其實,一個團隊賢者越多,問題就越難解決。所以“不上賢,使民不爭”。
老子的“道”是中國整個文化的根脈。無論是經商還是從政,所處的文化大氛圍就這一個字。知“道”且行“術”便能久立長存。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廣播影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