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林模式”是在產業集群良好的工業基礎和科技基礎之上,與科技園展開更高層次的合作,形成與眾不同的地區發展模式
10月27日,一個以創新為關鍵詞的論壇在“陶都”宜興召開。這是清華科技園所屬各地啟迪分園和創業基地管理者自去年開始形成傳統的年度聚會,今年的第二屆就放在了千里之外的江蘇小城,不是因為這里是建國后任職時間最長的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的桑梓故里,而在于宜興的官林鎮去年加入了清華科技園大家庭,并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就形成了與眾不同的發展模式。
去年4月,官林鎮與清華科技園正式簽約戰略合作,啟迪(官林)科技園成為后者在鎮一級設立的首個科技園區。目前由啟迪公司運營管理的科技園輻射近30個城市及地區,分布在西北、東北、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等地。清華科技園發展中心主任,啟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梅萌認為,與其他分園不同,啟迪官林分園的合作層次更高,是在官林良好的工業基礎和科技基礎之上再次做強。
中國電纜城
官林鎮位于宜興市西北,人口不過10萬,面積僅100多平方公里,是太湖西畔一個典型的江南小鎮。歷史上的官林崇儒求仁、官宦成林,曾稱官亭,唐代改為凌霞,宋代因官宦聚居如林始稱官林。宋、明、清三代,官林走出了22位進士。
最近30年,官林的“靈氣”更多的集中于其經濟。官林鎮的主要經濟指標連續10年名列宜興市第一,以不足宜興市7%的人口、5%的地域創造了宜興工業經濟近1/4的業績。而宜興市也借此躍居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第六位。
官林是全國聞名的電纜生產基地。從1990年代中后期開始的 “三峽工程”、“西電東送”、“城網改造”、“農網改造”等大型項目,以及交通、通信、運輸和家電等行業高速發展,帶動了電纜產業的發展。官林電纜產業發軔于1980年代鄉鎮經濟,經過20多年的“野蠻生長”, 到“十五”期間,已擁有各類電線電纜生產企業200余家,官林的電纜產業集群年銷售額超200億元人民幣,占全國市場份額10%。
地方政府一直在官林的電纜行業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十五”末,官林鎮政府提出要抓住機遇,依托電線電纜的產業優勢,用5—10年時間,把官林鎮建成全國電線電纜業最具權威的研發檢測中心、最高水平的專業人才中心、最具規模的物流倉儲中心,將官林建設成經濟總量超千億元的經濟強鎮,打造“中國電纜城”。實際上,官林政府并沒有太多選擇,當時官林電線電纜銷售收入已達其工業總產值的78%,而且有較完整的產業鏈和優越的基礎設施,有較為齊全的線纜產品門類和方便的協作配套生產體系。
此后,官林的電纜產業集群在經濟規模上得到繼續擴張,到去年,千億級產業基地的目標已經實現,但問題也與日俱增。電纜制造畢竟屬于簡單加工,企業利潤受到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市場的雙重擠壓。而且這個行業集中度很低,全國十大電線電纜生產企業的產值總和僅占全行業的10%左右,市場競爭相當殘酷,近萬家電纜生產廠家的瓜分讓市場供大于求。雖然業內人士一直呼吁通過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但大型企業沒有形成自己的差異性產品,一些中小電纜廠進一步降低產品價格進行促銷,使整個產業陷入低端化競爭的泥潭。特別是過去兩年,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主要原材料銅價格不斷上漲,導致電線電纜企業銀根吃緊,資金周轉緩慢。
對于官林鎮政府來說,如何提高本地區電纜產業的競爭力已經是決定未來的頭等大事。
產業集群的下一站
事實上,如何提升產業集群競爭能力,也是現階段眾多地方政府共同面對的挑戰。去年下半年,官林鎮舉辦了“官林科學發展缺什么?我為官林科學發展做什么?”的全鎮大討論。今年6月2日官林鎮黨委書記朱曉曄在做客宜興網嘉賓訪談時表示,舉辦這個大討論,就是為了在全鎮上下破除“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的守攤思想,破除老大自居、坐井觀天的自滿觀念。
他說,自己2007年底上任后,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官林成功的基本經驗是什么?“我們總結了官林經濟之所以快速發展的基本經驗,一是正確選擇了電線電纜產業,二是率先進行工業園區建設,實施低成本擴張,集聚了一大批企業。”但是他同時強調,目前這兩條都不再是官林的優勢和拉動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為此,官林必須正確審視現在、科學謀劃未來,認真分析現實和潛在的優勢,著力變優勢為勝勢。
在朱曉曄看來,官林擁有產業集群的優勢,雄厚的民間資本優勢,區域性中心的優勢,獨特的自然稟賦的優勢和厚重的歷史人文的優勢,“我們要充分認清和利用好這些基礎條件和比較優勢”。他認為,較好的經濟基礎使高新技術與民間資本對接融合在官林成為可能。
這個看法與梅萌不謀而合。梅萌在10月27日的論壇講話中有類似的闡述:電纜是官林的第一個名片,占中國該行業銷售收入的15%,形成了很好的產業聚集,打造了千億級的中國電纜城。但是,官林至今仍然沒有引領這個行業、在這個行業里成為巨無霸的企業。官林加入清華科技園體系之中,就是希望能在這個中國領先的高校科技園的幫助下,構建推動區域創新的平臺和環境,培育能做強做大的企業。
在各種關于產業集群的理論中,有一個共識是,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維系需要政府的努力。首先,政府要根據當地經濟特色,科學地制定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其次,政府要為產業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務。產業集群的設施和公共產品很難由單個企業自主提供,政府應彌補“市場失靈”,在提供良好行政服務的同時,加大投入,在道路、環保、人才培養、信息服務等公共產品或準產品上為產業集群提供有效保障。另外,要建立產業集群多元化投融資體制。為進一步調整投資結構、擴大投融資渠道,加大產業集群的發展資金扶持。最后,政府還有義務全力培植帶動產業集群發展的“龍頭企業”。
宜興市以及官林鎮政府雖然歷經多次領導班子換屆,但是對于電纜產業集群的發展規劃、目標始終堅持不變,而且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持續投資基礎設施,為包括電纜在內的多種工業發展打下了基礎。但對于當下的官林電纜產業集群,這些還遠遠不夠,如何構筑多元化的融資體系,引領行業發展,打造“鉆石”企業,對于一個鎮級政府來說,是巨大的考驗。
而這些正是清華科技園可以提供的“產品”。啟迪控股輸出的是清華科技園過去16年經營、探索出的一套“運行、運載、運籌、運用的創新體系”一套極具特色的創業環境解決方案和服務體系。
“清華科技園不僅完成了園區空間建設的聚集,實現了各種社會和市場資源的聚焦,現在正在協力推動創新能量在園區內聚合,實現聚變。”梅萌說,根據清華科技園和官林簽訂的共建啟迪(官林)科技園的協議,雙方在品牌輸出、人才培養、產業化、項目轉移、產業團隊引進和營銷等方面開展合作。
官林的硬實力與清華的軟實力
根據宜興“工業強市”戰略,今年9月,宜興市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全市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2010—2012年)》,確定了未來三年轉型升級目標。《意見》指出,宜興市將通過三年努力,力爭把宜興建設成為長三角乃至國內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新興產業發展高地。
實際上,官林和宜興引入外援不是從清華科技園開始。近年來,宜興圍繞突破高端產業,引進各類項目38個;累計建成省級以上博士后工作站8家、院士工作站4家;與中科院、清華大學等12所著名院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90%以上的規模企業與科研院所結成“校企聯姻”。
而去年官林鎮政府與清華科技園達成的合作協議,更是希望通過清華科技園圍繞創業和創新打造的資源網絡和支撐平臺,形成聚合效應。官林鎮人民政府將通過借鑒清華科技園成功的園區管理經驗,將分散在鎮域的眾多電纜企業聚集,整合出產業鏈,形成集團優勢,實現集約化、精細化、專業化的產業戰略布局。通過清華科技園創新管理系統(TIMS)的運用和啟迪在線子站的建設,實現對鎮域相關產業企業的虛擬空間聚集,縮短企業間距離,密切企業間、企業與政府間的聯系,優化鎮政府對產業管理的模式,最大限度的實現產業數據和資源的鎮域共享,為政府指導、服務產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和評估。
無錫市委常委、宜興市委書記蔣洪亮認為,經過一年的運營,這個合作效果顯著。他認為:“啟迪(官林)科技園在清華科技園的不斷帶動下,創新要素加快加劇,創新活動日益活躍,創新成果加快轉化,新興產業勢頭出現。”
當然,雙方的合作不僅限于創新管理系統的使用。雙方的戰略合作還包括,官林充分借助科技園的產業平臺,在共建研發平臺、凝聚產業集群、促進產業升級、承擔重大科技項目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多領域的合作格局。在10月27日的“第二屆啟迪創新論壇(官林)暨2010啟迪全國分園網絡年會”上,江蘇省級科技創業孵化器正式揭牌,啟迪官林創業引導基金成立,另外還有6個入駐項目成功簽約。
這6個入駐項目分三批進行,第一批簽約的包括視頻監控系統項目和電子商務項目,第二批簽約項目是電子設備及軟件使用外包服務項目和無線傳感器網絡項目,第三批則是集群存儲系統項目和總線式智能化傳感器項目。不難看出,這6個項目基本為官林搭建了一個電子商務和物聯網運作平臺。
對于清華科技園而言,官林分園也是其軟實力輸出的重要進展。此前清華科技園的輸出分為三類:一是“全面輸出”,這是啟迪公司品牌輸出的主要模式,由啟迪公司投入資金、派出管理團隊建立分園,比如在上海閘北和江蘇昆山,啟迪控股就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和資金建立分園。二是“管理輸出”。即通過管理模式、運營理念和規劃咨詢服務的輸出,由當地政府或者是合作伙伴建設基礎設施,共同建設分園,北京的玉泉慧谷分園就是啟迪控股的第一個管理輸出項目。三是“虛擬輸出”,這是啟迪控股近兩年正在探索的一種模式,核心理念是突破園區的概念,打造線上服務平臺——啟迪在線,將園區內的各種服務向所有的創新型科技企業開放。目前,啟迪在線主要包括面向科技園同行的科技園創新管理系統(TIMS)、面向創新創業企業的數字貿易平臺,以及提供創新空間資源、政策資訊、中介服務體系等的信息服務平臺。
梅萌指出,與清華科技園之前的品牌輸出項目相比,清華科技園和官林的合作是在官林很好的工業基礎和科技基礎之上再做強,他將其概括為“啟迪官林模式”:“優勢互補,強強聯手,攜手宜興,啟迪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