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啟程》
2010年11月5日 第21期
在中國,傳媒的發展有幾個關鍵的時間段。1980年到2000年是中國媒體業經營意識覺醒的階段,尤其是傳統媒體獲得了蓬勃的發展。從2000年到2008年是媒體多元化的過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發展并駕齊驅。但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傳統媒體的消亡危險卻開始凸顯。
從歷史來看,每一次新信息技術的誕生都只是“增多”,并沒有導致上一輪技術的真正消亡:廣播的出現沒有能取代報紙,而是多了一種傳播渠道;電視的出現也沒有終結廣播的生命,新媒體的出現未必會導致傳統媒體的消亡,除了雙方在閱讀體驗上的差異性之外,作為傳媒發展支撐的物質和技術手段越來越發達,也為傳統傳媒的長足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潛力。“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英國大文豪狄更斯的這句名言,用于形容傳統媒體的未來其實也很恰當。
中國真的不存在通脹嗎?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稱中國當前不存在通貨膨脹。理由是:中國的CPI構成中農產品權重占到1/3。從今年初開始的自然災害造成農產品減產,推動CPI高漲。他認為:“政府調價和農產品價格上漲推動CPI上漲,只能叫做物價上漲,而非通貨膨脹。”
對于通貨膨脹,公認的定義是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于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因此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和普遍上漲現象。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9月末,廣義貨幣余額已經達到了70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前三季度GDP達26.866萬億元計算,超發貨幣將近42.774萬億元。中國貨幣存量占GDP之比達180%,居全球之冠。在這樣一種貨幣嚴重超發的情況下出現的物價上漲,不是通貨膨脹又是什么?
王所長用所謂自然災害造成農產品減產來解釋物價上漲,是說不通的。首先,今年盡管并非風調雨順,但和2008年的雪災、1998年的洪水等相比,并沒有明顯比往年嚴重的自然災害。我國地域遼闊,每年在不同的地方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這應該是一種常態。今年并沒有突破“常態”,何以出現了明顯比往年嚴重的物價上漲?其次,各類不同的農產品輪番上陣的瘋漲,更不是什么自然災害所能夠解釋的。很明顯這是貨幣超發,導致多余的錢在市場中亂躥,逮什么炒什么所造成的。
王所長的“通脹不存在論”,在客觀上只有一個效果,即為2008年以來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進行辯護,以掩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出現的政策失誤。從當時情況看,中國的主要問題是消費不足,應該通過擴大社會保障以及提高中下層民眾收入的方式來解決。但“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卻導致天量貸款流入到壟斷企業和房地產開發商手中,一方面導致資產和大宗商品的價格暴漲,誘發嚴重通貨膨脹,另一方面使需求不足的矛盾更為突出,爆發新一輪危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北京 常夢飛
“富福利”制度化恐加劇貧富分化
日前,杭州市出臺《杭州市人才專項用房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計劃在未來3年內,安排土地1500畝,建設人才專項用房150萬平方米。根據規劃,人才專項用房實行政府定價,原則上不超過同類地段新建商品住房市場價格的50%。
當馬化騰房補事件讓深圳飽受爭議之時,杭州亦決定用房子來吸引未來的馬云、馬化騰,然而這樣的做法值得商榷。中高端人才往往社會階層和收入水平也處在中高端,如果一味用納稅人的錢去補貼他們,就是所謂的“富福利”了。在筆者看來,“富福利”意味著制度化加劇貧富分化。
近年來,地方官為招商引資、吸引人才,可謂怪招疊出。從媚商到媚才,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官員希望通過手握的權力謀取政治利益,所以才敢未經廣大民眾同意慷財政之慨。
正如有專家所指出的,財富有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合理的分配制度造成的貧富差距,更可怕的是這種差距幾乎是固定的,普通百姓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現在的中國,各級官員能支配太多的權力和太多的財富,不斷上漲的土地、資源價格,天量的基礎建設投資額、巨大的政府開支,含金量極高的各種審批權,等等每一項政策都可創造一批富人,同時固定更多窮人。顯然,貧富分化的制度化和人為固化的背后,仍然離不開“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這一真諦。
廣州 葉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