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家曾經迷失于創新的“昨日流星”和“明日晨星”,切掉闌尾的三洋身上不僅寄托著井植三兄弟從歷史深處投來的目光,還有松下幸之助的期望
佐野的新“圣殿”
這儼然是一個小型的雞尾酒會,優美的輕音樂,桌子上擺滿壽司、天婦羅等美食,還有清酒、梅子酒以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飲料,客人們端著酒杯,三三兩兩聊著天。在屋子的一角,3年前取代前電視新聞女主播野中知世(Tomoyo Nonaka)執掌三洋電機株式會社的佐野精一郎(Seiichiro Sano)正被來自全球的記者包圍著。
這是10月18日下午4點多,日本本州兵庫縣加西市三洋新工廠——“加西綠色能源工業園區”的一個會議室里。57歲的佐野精一郎是今天的焦點。
3年前,他也曾是焦點,那時記者們沒有這么好說話,最主流的看法是這位沒有直接管理業務運營經驗的人不可能把曾經風靡全球的三洋品牌延續下來。2007年4月,在經歷了最嚴重的人事動蕩后,三洋電機推出的新社長讓人驚詫,一直負責三洋人事部門的佐野精一郎終結了這家日本公司60年的家族統治。
一個小時前,這位三洋“留守者”宣布,三洋電機“加西綠色能源工業園區”10月22日正式投產,主要產品為環保型車用二次鋰電池,月產量為100萬節,到2015年,按照產能擴張計劃,月產量將達到1000萬節。
在佐野精一郎眼中,這座工廠就如美國第30任總統柯立芝所形容的神圣“殿堂”,80多年前,強調政府要為實業界服務的柯立芝說過,“建一座工廠就是蓋一座圣殿”。由于在太陽能電池和鋰離子蓄電池等領域的強勁表現,在松下合并整合三洋的過程中,新工廠很可能會成為三洋品牌存續下去的“殿堂”。
就在加西工廠正式投產后一天,有日本媒體報道稱,松下宣布,明年4月三洋電機完全成為松下子公司后,將全面啟動業務重組進程。松下社長大坪文雄同時送給佐野精一郎一顆“定心丸”:電池等三洋電機的強勢產品仍將保留SANYO品牌。
雖然形勢與佐野精一郎最初堅持的SANYO品牌保留、公司獨立運營相去甚遠,但畢竟為老東家保留住了一塊陣地,而且是舉世公認最為朝陽產業的一塊陣地。如果三洋真正能借松下這艘大船揚帆再起航,或許佐野精一郎也就能卸下為復興井植家族1947年創立的三洋公司而背負的沉重負擔了。
從“白色的三洋”到“綠色的三洋”
兩年前,當佐野精一郎來到青山環抱、稻田如畫的加西時就被迷住了,新工廠腳下的這塊土地和喧鬧的大阪不同,尤其在晚上,仰望天空,繁星點點。很多個晚上,他都一個人站在星空下,思考著這家曾經創造輝煌的公司的未來。
他太了解三洋了。1977年佐野精一郎進入三洋后就再沒離開過,積年升遷至2005年成為公司副總裁,期間,他經歷了三洋最輝煌的時期,也目睹了三洋最近10年一路下滑的頹勢。
自井植歲男、井植佑郎和井植薰三兄弟在1946年前后離開姐夫松下幸之助創立的松下,自己創業成立三洋公司,這家生產自行車電燈起家的日本企業,把錄音機、電冰箱、洗衣機銷往了全世界。三洋也曾經給一代中國人留下過特有的時代烙印。1980年代的中國城市街頭,穿著喇叭褲、拎著三洋卡式錄音機的年輕人讓無數行人側目。到1980年代末,三洋已經是一家在全球擁有101家子公司、孫公司的龐大集團。當時,三洋電機海外企業的直接生產銷售總額達到5000億日元,居日本企業首位,整個三洋集團的年銷售額也高達1.5萬億日元以上。
但這一切已是昨日黃花。2002年,三洋開始走下坡路。2004年,三洋出現了1715億日元的經營赤字。當年10月,發生在日本新瀉市小千谷附近的一次里氏六級的地震更是讓這家面臨經營困難的企業雪上加霜,地震造成三洋的半導體工廠全部癱瘓。半導體曾是三洋的核心業務之一,其年銷售額達到10億美元左右,這次地震造成三洋虧損高達11億美元。
“這次算不上太大的地震對公司影響深遠。”三洋電機株式會社常務執行董事、法務本部部長兼知識產權本部部長吉井重治對《商務周刊》說。
在此危急下,三洋不得不在2006年初接受了三井住友銀行、大和證券SMBC和高盛三家金融機構的3000億日元援助,作為交換條件,三家金融企業獲得了三洋60%的股份。隨援助一起來的還有5位董事,當時三洋董事會里全部董事是8人。
對于三洋的衰落,全球媒體和管理學家有過很多分析,原因多被歸結為家族統治。批評者認為,60年間,井植家族一直控制著三洋公司,這導致了管理官僚化、權力過于集中、市場反應速度慢、產業和產品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一步步將三洋拖入泥潭。
而當佐野精一郎站在加西的星空下思考未來時,他剛剛臨危受命不到一年的時間。此前,2005年4月不可思議的出任三洋電機董事長兼CEO的日本電視知名主持人野中知世雖然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拯救計劃,旨在將三洋從傳統消費電子制造商改造為生產太陽能電池、節能環保產品的綠色制造商,但由于其毫無技術背景和領導一家大型企業的經驗,最終遠水難以解近渴,不得不辭職走人。
佐野精一郎甫一上任,除了力主出售手機等業務外,也把三洋向能源業務轉型作為重中之重。但正在其雄心勃勃欲重振三洋之時,全球金融危機來臨,更要命的是三井住友銀行、大和證券SMBC、高盛三家大股東為拯救自身,希望賣掉各自所持有的三洋優先股份。這打亂了佐野的布局,三洋無奈開始與三大股東協商收購事宜,當然,按照約定,買家的確定還取決于三洋。三洋最終選擇了松下作為收購者。
顯然,松下是一個理想的婆家。吉井重治解釋,雙方有著淵源歷史,彼此之間很了解;雙方的工會一直以來關系也很好,都支持這一收購。“更關鍵的是,雙方都認為傳統白色家電在未來不會有持續的發展空間,與環保有關的綠色產業會成為未來的焦點。”吉井說。
外界也注意到,雖然松下在家庭電子領域已經開始布局自己的能源管理系統,但顯然三洋公司領先于世界的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技術是松下所欠缺的,松下希望收購三洋后,能在新能源領域彌補自己的短板。
很長時間里,民眾只把三洋看作一家電器制造商,很少知道三洋還是全球唯一在太陽能和鋰電池兩個新能源領域同時具備領先技術的公司:他們擁有目前全球光電轉換效率最高的HIT太陽能電池技術,民用鋰離子電池全球市場份額第一,諸多全球汽車巨頭是他們的客戶。這對于同樣急需轉型的松下來說,當然極具誘惑力。曾經在歷史上有姻親關系的日本兩大公司一拍即合——佐野精一郎也希望借助新能源產業存續三洋的品牌。
不過,新能源畢竟還是屬于明天的金礦。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技術雖然是三洋的核心價值,但技術實力尚未轉化為優秀的財務業績。過去5年,這一業務除了2008財年略有盈余,其余年份都不過是往三洋沉重的虧損負擔上再壓上一塊石頭。
因此,佐野精一郎一邊忙于與松下的談判,一邊思考著如何進一步整合三洋公司的能源業務。經過長時間的考慮,一個智能能源系統(SES)的思路逐漸成形,即將把三洋的既有技術整合到一起,利用綠色能源發電,利用大型鋰蓄電池系統儲能,利用最前沿的節能系統節能,并通過系統的優化控制和能源管理實現二氧化碳的減排。
2009年6月,加西綠色能源工業園區開工建設。按照規劃,這里除了未來承擔三洋鋰電池制造中心,還將成為三洋最核心的能源事業中心,以及三洋轉型新能源企業的壯觀試驗場。
今年7月,加西綠色能源工業園區竣工。新工廠確實令參觀者們大開眼界。整個園區的辦公樓屋頂和墻面上裝滿了三洋HIT太陽能電池,這些電池組成了一個1兆瓦的太陽能發電系統,供應著大樓90%的用電。
加西新工廠的入口處有一棟蓄電池大樓,由31萬塊三洋鋰離子蓄電池集成了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1.5兆瓦時大型蓄電系統。該蓄電容量相當于150戶普通家庭一天的電力消費量。這個大型蓄電系統存儲夜間電力和多余的太陽光電力,用于白天供電。
同時,一套先進智能控制的能源管理系統(EMS)還把“創能”、“蓄能”、“節能”三個環節集成在一起,使各個單元的節能實現智能化、可視化。佐野精一郎告訴《商務周刊》,該能源系統將為工廠運營節約25%的常規能源消耗,每年減少2480噸二氧化碳排放。
顯然,三洋希望借此轉型為一個能源解決方案提供商,并把針對住宅和商用市場的大型蓄電池系統定為新的利潤源。佐野精一郎樂觀估計,到2015年,這一業務的銷售額將達到1000億日元。為實現這一遠期目標,他表示:“三洋會把加西工廠和能源作為未來公司的業務主軸,70%—80%以上的公司資源會集中到這里。”
二合一的考驗
在大阪守口市三洋電機總部的三洋紀念館里,大幅展示畫上的井植歲男微笑地看著對面印有太陽能電池板和“Keep Dreaming On”字樣的宣傳畫,讓參觀者覺得歷史和現實并不遙遠。不過,對于即將成為松下集團子公司的三洋電機來說,自己的夢還能繼續多久呢?
大阪守口市京阪本通2丁目5番5號的三洋電機總部,離守口地鐵站只有300米遠。出車站往右走600米,就是松下公司的總部——這是唯一將公司總部設在關西的日本大公司。
2008年12月19日,松下社長大坪文雄和三洋社長佐野精一郎在大阪宣布,雙方簽訂資本和業務合作協議。兩年來,外界最關注的是松下對三洋的整合進程。顯然,這一進程也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吉井重治說,最初雙方屬于資本和業務合作,雙方都保持各自獨立的管理和運營。這也是佐野精一郎最初一直所堅持的,他希望能優先三洋的業務和雇用,維護和發展品牌,以尊重經營獨立性的方式出售三洋股份。
在這份冠之以合作的協議中,明確松下和三洋將在廣泛的事業領域構建穩固的合作關系,致力于將兩家公司多年來的技術積累和制造生產力相融合,通過追求增強全球競爭力的相乘效果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但隨之而來并逐步加深的全球金融危機,以及中韓等競爭對手的壓力,讓雙方意識到,如果不能真正融合為一家公司,很難應對殘酷的市場洗禮。今年7月29日,松下向三洋追加了4000億日元投資,持有后者80%的股份,三洋不得不放棄最初獨立運營的打算。
10月18日,在加西綠色能源工業園區,佐野精一郎告訴《商務周刊》,雙方進一步整合的諸多事宜還在討論協商中,可以肯定的是,到2012年以后,三洋的白色家電會逐漸統一到松下品牌里,不過在品牌知名度較高的部分地區市場,不排除繼續保留三洋的品牌的可能性。
隨后有媒體援引松下方面的消息稱,明年4月三洋電機完全子公司化后,松下計劃以2012年春新產品原則上廢止三洋品牌為目標,全面啟動業務重組進程。
三洋對此消息的回應是非官方決定,但在隨后的10月29日,松下明確公布了與三洋電機和松下電工三公司之間的業務及機構重組項目“Transformer Project”的進展情況。出席發布會的松下董事兼社長大坪文雄表示,“具體的新業務體制和戰略將于2011年度上半年發布,不過主要框架已基本確定”。
大坪文雄所說的“主要框架”是松下與作為全資子公司的三洋電機和松下電工三公司的業務將劃分為“消費產品”、“解決方案”和“器件”三個業務領域,然后根據產品和服務成立9個部門,各公司的直屬部門也將于2012年1月合并。通過整理重復業務,目標是2012年度營業利潤方面實現600億日元的協同效應。
大坪文雄還正式宣布,產品品牌方面將于2012年4月統一采用“Panasonic”。“SANYO”品牌將階段性的削減生產。不過,東南亞等三洋電機的白色家電市場份額較高的地區將作為例外。而在器件業務領域,“將最大限度地發揮鋰離子充電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三洋電機的優勢”,大坪文雄希望新能源業務今后有望實現每年兩位數的增長。
為迎接2018年松下創業100周年,松下將自己的愿景確定為“電子產業No.1的‘環境革新企業’”,并于2010年度啟動了旨在實現該愿景的初始階段三年中期計劃“Green Transformation 2012”(GT12計劃)。該計劃的目標是,到2013年3月底前實現銷售額10萬億日元,自由現金流三年累計8000億日元以上,二氧化碳排放相比2005年削減貢獻量5000萬噸。
要實現這一中期目標,接下來的業務和品牌整合、組織機構的優化和瘦身以及研發與市場的協同就成為必然。作為一家曾經迷失于創新的“昨日流星”和“明日晨星”,切掉闌尾的三洋身上不僅寄托著井植三兄弟從歷史深處投來的目光,還有松下幸之助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