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機肆虐的2008年和2009年,黃英豪逆流而上,大手筆收購了兩家企業,正式從一名職業律師轉行為商人。有傳言說,他將成為2017年香港特首候選人,面對《新財經》記者,他首次作出回應
近期,有媒體爆料,47歲的黃英豪將是2017年香港特首候選人。
黃英豪,何許人也?
此人近年來在香港資本市場嶄露頭角。從事律師行業二十余年的他,在金融危機突襲的2008年,順利完成了從職業律師向商人的轉變。2008年,黃英豪先以2億港元收購了香港上市公司海域化工(現已更名為香港資源);2009年,他再度出手將金至尊納入旗下,成就了金融風暴以來,香港最大的一起收購案。
6月底,北京,香港資源控股及金至尊集團主席黃英豪接受了《新財經》記者的專訪。針對“香港特首候選人”這一傳聞,他作出回應。作為新一代港商,他還講述了在內地經商的收獲與困惑。
金融風暴下 大手筆完成兩起收購
做律師的二十多年中,黃英豪記不清自己已協助多少客戶進行了多少筆并購業務。上世紀90年代初,內地第一批企業準備到香港上市,四川省的一家企業請黃英豪擔任法律顧問。此后,黃英豪發現,連續幾批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中都有四川的企業,這讓他對四川這個神奇的地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這樣,原本幫助四川企業出川的他,反過來以投資者的身份開始入川。
就黃英豪而言,在四川的投資可謂小試牛刀,他正式轉型為商人是在金融危機來襲的2008年。2008年3月,香港上市公司海域化工因老板葉劍波失蹤,陷入了資金困境。海域化工主要生產黃金飾品所用的金鹽,黃英豪分析后認為市場對金鹽需求正強勁,于是,他一舉注資2億港元認購了海域化工79%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收購以后,他又引入恒基地產、華懋集團等股東,之后,公司股價比他收購時勁升10倍。
同年9月,香港“金王”林世榮突然辭世,旗下珠寶品牌——金至尊股價一瀉千里,被迫宣布清盤。2009年7月,黃英豪認為價值投資最好的時機到了,遂以5億港元的價格完成了對金至尊的收購。
金融危機正盛,進行如此大手筆的收購,很多人對黃英豪的舉動不理解。但數據說明了一切。在他收購金至尊時,金價為600美元/盎司,而今年,金價已突破1200美元/盎司,并且仍保持一路上揚的態勢。
人各有眼光。有的人看的是眼前的利益,有的人看到的是長遠的發展。黃英豪當屬后者。
之所以收購上述兩家企業,黃英豪有著自己的戰略規劃。海域化工生產的金鹽,正好為金至尊所用。黃英豪希望通過重組金至尊,理清旗下業務,“下游做零售,中游生產金條,上游準備做一些金礦、原材料等投資。”
黃英豪透露說,投資金礦,他的目標是印尼。
投資金礦看好印尼
近一段時間以來,內地股市和樓市持續低迷,而金價不斷上揚,不少投資者轉而投資黃金。又因為目前內地對礦業的管控和整合,大批私營礦主開始到國外尋求投資金礦的機會,南非是不少投資者的首選。相比南非等地,印尼金礦的產量并不是很大,黃英豪為何偏偏選擇印尼?
“印尼的黃金產量目前雖不是很大,但儲藏量很大。”黃英豪進行過實地考察,他說:“目前,全世界超過100噸的超大型金礦已經很少了,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印尼、緬甸、老撾,南美洲也有一些,但很少。”黃英豪說,他曾在印尼看過一座儲量達300噸的金礦。300噸是什么概念?相當于中國去年一年的開采量。這在全世界來講,都算得上是超大型金礦了。
投資海外礦業,有機會,也有陷阱。比如,有的金礦露在地表的氧化物礦已經被開采,留在地下的部分挖掘難度高,如果投資這樣的礦,代價就比較高。
再有,當地政策的穩定性對投資也有很大影響。黃英豪說,如果當地法律法規不太健全,投資者即便找到了金礦、挖出了金子,也很難運出來,要運出金子,通常需要軍隊的保護。因此,黃英豪一直希望能和國內的大型國企合作,這樣,風險會降低很多。根據法制的健全程度、政府體制和政局的穩定程度等,海外買礦的風險被分成了四級,其中,印尼、菲律賓、泰國被列入中低風險國家,老撾、越南則被列入中高風險國家。
黃英豪表示,投資金礦是完善產業鏈的關鍵環節,但并非是集團的主營業務,集團投資金礦的主要目的是自給自足,為中下游產品提供原材料,集團仍以零售為主營業務。
新一代港商投資內地的困惑
作為新一代香港商人,黃英豪在關注著中國內地的變革。
黃英豪告訴記者,與老一代香港商人相比,新一代香港商人的視角和觀念有了很大變化。“上世紀80年代,香港就是香港,內地就是內地,兩地交流很少。內地剛剛改革開放時,香港經濟已經相對較發達了,但如今,內地市場要比香港大好幾十倍,這在當年是無法想象的。所以,新一代香港商人在進入一些新領域的時候,除了要觀察世界動向之外,更要考慮內地市場的發展空間,相比之下,香港市場已經成為次要,因為它太小了。”數據顯示,今天香港的GDP還比不上一個廣東省。內地市場已經成為不少新一代港商的首要目標。
新的經濟形勢在賦予新一代港商新機會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新問題。香港、澳門、臺灣和內地,一個國家的四個地區有四種貨幣,四個獨立的關稅區,而且四地分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如此復雜的情況給商人帶來不小的問題。
“舉一個例子。我在內地開店需要資金,香港總部有錢,但我怎么才能把香港的錢打到內地?目前來講,缺少直接的通路,兩地的資金往來很受限制。反過來也是一樣,我想在香港開一家旗艦店,要投資5000萬元人民幣,我在內地的企業有剩余資金,想調一點到香港也是很不容易的。外管局規定,外商獨資企業每年必須填寫一個審計報表,把當地的地稅、國稅都繳完后,視企業利潤情況才可轉,而且審批過程需要經過很多部門、花很長時間,中間的時間成本和費用成本都很高。”黃英豪說。
四項建議打通粵港澳
針對上述問題,今年年初,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黃英豪提出建議,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加入“建設粵港澳現代服務業特區”的內容。具體建議有四個方面:
一、金融相通。目前粵港澳地區的金融體系是彼此分開、相對獨立的,資金在三個地區之間流動,要經過三個不同的金融系統,受到三個不同體系的政府部門的監管。如果一家公司在三地都有業務,異地之間的資金流動很不方便,這對現代服務業的經營發展產生了較大阻礙,應該盡量予以打通。
二、資格互認。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律師、會計師、財務策劃師(經濟師)等具有專業資格的人士的推動。三地政府和專業協會等方面應協商達成一個協議,實現三地專業資格互認,使人才較為順暢地在三地流動和開展業務。
三、建立一個能夠為三地現代服務業提供權威的調解及仲裁體系的管理法規。目前,粵港澳分別屬于三個不同的司法管轄區,遇到的很多問題難以解決。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三地難以制定出統一的法規,這就需要三地司法部門加強合作,與有關行業協會及團體協商,建立一套適用于現代服務業的仲裁調解體系,以確保粵港澳現代服務業特區的健康發展。
四、粵港澳三地合理分工,錯位發展,拓展市場,實現三贏。三地政府應該聯合建立具有一定權威性、高層次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協調委員會,三地根據各自的優勢,適當分工,互相協作,形成一個相對統一的發展的現代服務業大市場。黃英豪告訴記者,上述建議已經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