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GDP作為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標,等于是逼著地方官員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因為有了GDP增長,就有了政績,有了政績,就有了發展前途
2010年上半年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GDP總量不少,17.284萬億元,增長11.1%。在目前的全球經濟形勢下,這樣的經濟增長幅度了不起,至少在全球G20國家中首屈一指。
遺憾的是,市場對此反應并不熱烈。因為中國的GDP增長的全部意義,已經被政治化了,也就是說,GDP與地方官員的政績有關,與他們的升遷、重用和烏紗帽有關,與經濟民生似乎關系不大。因此,GDP對市場的刺激作用也不大。
為何給GDP加顏色
地方官員一談起GDP,盡管無奈,但還是會為了增加GDP而不懈地努力。很多地方為了盲目追求“高增長”,片面追求GDP,招商引資、大建開發區,引進高污染項目,不惜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吃的是祖宗“遺產”,斷的是子孫生路。這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創造出來的經濟增長,被老百姓稱為“黑色GDP”。
當然,官員們追求GDP還有另一層更深刻的意義,那就是升遷。上級考核的第一個指標就是GDP,領導下來考察問的第一句話也是GDP多少。GDP漲幅大的地方,官員們牛氣虎膽,財大氣粗;而GDP拖后腿的地方,官員們往往抬不起頭,更別想著升遷了。所以,因為與升遷掛鉤,與自己頭頂的紅帽子有關,所以,地方官員把GDP稱作“紅色GDP”。
為了“紅色GDP”,很多官員絞盡腦汁,GDP上不去怎么辦?紛紛作假,本來只有10個億的GDP,往上報的時候,就報15個億,等上面查起來再說。GDP造假,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2004年,地方GDP總和高出全國GDP的20%;2008年,地方GDP總和高出全國GDP約9%;2009年上半年,地方GDP總和高出全國1.4萬億元。這樣,讓國家統計局非常頭痛,數據老是統計不準,一查,才知道是某個地方多報了;再一查,這個多報的地方官員已經升遷了。用虛假政績考核出來的官員,怎能讓老百姓信服。
再生猛一點的地方官員,就大興土木,強拆強遷,胡亂開采小煤窯和其他礦藏,也能搞出很多GDP來。也因此引發出許多極端事件。因為強拆而導致的自焚事件、因為違規開采而導致的礦難,屢禁不止。所以,有人勸說:別為了GDP搞得太過火,這樣就算搞出了GDP也不太值。
所以,大家就談起了“綠色GDP”。綠色GDP符合上級領導口味,聽起來還比較時髦。既創造了GDP,又保護了環境,保護了生態,保護了耕地,也保護了社會穩定,更能保證升官的前景,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GDP本身不應該帶顏色,可中國的GDP硬要搞出各種顏色來。這種帶顏色的GDP無法成為宏觀經濟的真實參考指標,投資者如果以帶色的GDP來指導自己的投資行為,那大多數人一定會虧得老本都不見。GDP應該是沒有色彩的硬指標,是衡量社會財富增長的重要標志。沒有社會財富的增長,再高的GDP也是徒增笑柄,或只能是官員高升的階梯。
是否要重構GDP
GDP之所以成為地方官員升官的階梯,成為他們貪污腐化、大吃大喝、強拆強遷的借口,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GDP構成不合理。當然,這里有歷史原因。改革開放初期,主要是對歐美國家開放,借鑒的也是歐美國家的數據模型。GDP、CPI這些指標都是借鑒美國的數據模型。
但是,中美兩國畢竟有本質的區別,社會制度不同決定了宏觀經濟的數據模型搭建也有所不同。比如,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現在來看,完全垮塌了,除了投資這一駕馬在跑,消費和出口都是大起大落,已經缺少了穩固的根基。除了GDP總量外,其他的細分數據,其研究價值已經不高。
中國與美國在體制上不同,兩國在消費上也有本質的不同,無論是政府消費還是居民消費。美國的政府消費是有嚴格控制的,白宮的消費要經過國會批準額度,白宮辦公廳會嚴格控制使用;美國各州政府的消費與中國地方政府消費比起來,十分吝嗇,如果美國的政府官員像中國的官員這樣消費,那他的政府早就破產了。中國是政府消費最為龐大的國家,政府消費占GDP的權重很高。
發展經濟的全部使命就是創造社會財富,實現國強民富。那么,國強民富體現在消費上,就是不遺余力地擴大私人消費;只有私人消費的不斷擴大,才有實體經濟的全面振興。從社會層面來看,只有私人消費的不斷擴大,才有國民幸福指數的提高,才能體現人民的富裕程度。
現在,所謂政府的消費其實許多是揮霍浪費,,如: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損耗的是國民財富,助漲的是貪污腐化。政府消費不但造成了浪費,還培養了官員好吃賴做的秉性,造成了政府機關人員龐大和效率低下。要改變這種局面,通過經濟手段也許比通過行政手段會更好。
徹底廢除“破窗理論”
老百姓的語言總是很樸實:什么GDP,就是搞地皮。一語破的,力透紙背。為了GDP不惜拆了建、建了拆,全國各地到處是“鬼城”。最著名的有鄂爾多斯的“新城康巴什”,這座耗時五年,耗資50億元、為100萬人居住的豪華新城,目前入住人口不到3萬人,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空城。鄂爾多斯依靠“羊、煤、土、氣”使人均GDP超過北京、上海。財大氣粗的鄂爾多斯不計成本地建設這座新城,還是為了推高GDP。可是,到頭來無人埋單,最終受害的還是當地老百姓。鄂爾多斯用建新城的辦法來增加GDP,不是什么新發明,而是早已有之。
著名的“破窗理論”就是這么來的。敲破窗戶可以為補窗工匠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玻璃店得以增加銷售額,玻璃企業做大了市場蛋糕,玻璃廠工人的效益增加,購買力提升,將把破窗帶來的經濟增長傳遞到其他行業。中國的房地產業已經把“破窗理論”運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見誰都說,房地產可以拉動上下游50多個產業,其實,中國的房地產就是“破窗理論”的一個翻版。
拆一片地是GDP,然后建好場館又是GDP,在很短的時間內請大家來參觀是GDP,活動結束拆掉場館也是GDP。許許多多的大興土木,明明是面子工程,浪費社會財富,卻編織成能夠拉動GDP的謊言。這種扭曲的政績或許能讓地方政府官員樂在其中——它是彰顯政績的硬杠杠,是走向平坦仕途的基石,甚至成了官員們頂禮膜拜的“圖騰”。
在浪費財富和創造財富之間,其實隔著很深的鴻溝。破壞自然生態、透支未來資源,是短時趨利行為。在以GDP論英雄的形勢下,有的領導干部不惜以高消耗和高污染為代價,表面上經濟增長了10億元,但這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數字出官”和“官出數字”等等現象卻造成了更大的損失和浪費,廣遭詬病。
真正為民創造財富,才是GDP的核心內涵。創造財富的根本,就是生產、消費。生產拉動消費,消費促進生產,這是創造財富的永恒法則,萬變不離其宗。脫離了生產,脫離了消費,去奢談GDP,那都是玩虛的。作為政府,應該以民生為重,回歸政府的本位。
宋朝“市長”的政績工程
近期,長江沿線10省市洪災嚴重,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當加固了6次仍是“豆腐渣”的撫州唱凱堤在遭遇二十年一遇的洪水后轟然崩潰時,當廣州、重慶等諸多城市在暴雨突襲下變成一片汪洋時,江西省千年古城贛州的不澇,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6月21日,贛州市部分地區降水近百毫米,市區卻沒有出現明顯內澇,甚至沒有一輛汽車泡水。而此時,離贛州不遠的廣州、南寧、南昌等諸多城市卻慘遭水浸。
千年古城不澇之謎的破解,不能不讓我們為九百多年前的贛州城市防洪工程唏噓:當我們把防洪大堤頻頻崩塌、城市紛紛變成澤國的原因,習慣性地歸結于“百年一遇”或“五十年一遇”的洪水時,北宋虔州(今贛州)知州劉彝造福當地百姓近千年的城建工程——福壽溝,就不能不令我們汗顏。現在的中國市長,幾乎都是碩士、博士學歷,也都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雄心,爭相把經營城市作為政績來抓,但能有幾位敢拍下胸脯,承諾自己的“政績工程”能夠讓一千年后的老百姓還能看到,還能記得?
這位叫劉彝的虔州知州,相當于現在地級市的市長,是一位著名的城市水利專家,因為贛州治水方面的業績,后來被朝廷提拔重用,調入京城任“都水丞”,相當于現在的國家水利部總工程師,副部級干部。所以,稱“福壽溝”是劉彝“市長”的政績工程,并不為過。但這樣的政績工程,是永遠不會被百姓稱為“面子工程”、“花架子工程”甚至“豆腐渣工程”的;這樣的政績工程,才是真正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