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改五年來,不但遭到了國際市場的指責,也遭到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質疑。重啟匯改,至關重要的是,應該把一籃子貨幣的有效匯率告訴別人,用清晰的參數說明人民幣浮動的彈性
就在G20多倫多會議開幕前一周,6月19日,央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人民幣匯改重啟,是應對外部壓力和推動內部改革的雙重選擇。自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人民幣匯改曾一度停滯,并退回到匯改之前的單一美元貨幣制度。一年多來,人民幣匯改被國內專家稱為“匯改的一大敗筆”。
從今年年初開始,美國國會就強烈要求人民幣升值,并要求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之列。與此同時,中國也作出了強烈反應,不會屈從于任何壓力。盡管人民幣匯改重啟被視為對國際壓力的一種回應,但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本身符合中國發展的長遠利益。
時至今日,人民幣匯改整整五年,重啟后的匯改應該在哪些方面進一步改革?匯改后,對中國經濟有哪些影響?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現象如何解釋?針對上述問題,《新財經》專訪了中國國際經濟關系學會常務理事譚雅玲、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
人民幣升值不是匯改的必然結果
《新財經》:人民幣匯率改革是從2005年7月開始的,這次為什么叫做“人民幣匯改重啟”?此時啟動人民幣匯改的背景是什么?
譚雅玲:我不同意“人民幣匯改重啟”的說法,央行發言人的表態,并不代表人民幣匯改的重啟。事實上,人民幣匯改自2005年7月21日宣布到現在,一直在進行當中,只不過是因為西方的金融問題給人民幣匯改帶來了阻力。央行發言人這次的重申,第一,強調了匯率機制的形成是一個必須做的,并不斷完善的過程;第二,強調了人民幣走勢應該是雙邊的;第三,強調了人民幣匯率的彈性。
央行強調的這三點,都是希望人民幣更加市場化,人民幣匯率不能總是獨立走勢。之前,西方的高端制度和霸權制度,使人民幣匯改退回到了只盯美元的單邊走勢,這是匯率改革的失敗。從現在開始,人民幣還是要延續參考一籃子貨幣制度。
陳鳳英:說“人民幣匯改重啟”也不錯,畢竟從2005年匯改到2008年9月雷曼倒閉這段時間,中國實行的是一籃子貨幣制度,這是事實。金融危機的爆發,全球匯率變動太大。在國際市場處于復雜階段的時期,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匯率,保護國內經濟的穩定,對中國、對世界都是有利的。
另外,人民幣匯改可以推動國內的各項制度改革,匯改也是一種機制。比如,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加快了與國際接軌的步伐,中國也完善了相當多的法律法規,這是一個推動。在加入世貿組織的五年過渡期中,中國的法律理順了很多,貿易、國際規則也在變化。人民幣匯改的重啟,也可以推動國內經濟的轉型。
《新財經》:人民幣匯改是否就意味著人民幣一定會持續升值?這與之前中國一直堅持的人民幣不升值是否矛盾?
譚雅玲:人民幣升值并不是匯率改革的必然結果,人民幣升值與技術有關系,技術背后的控制力和決定權在美國。因為美元在貶值,人民幣必然升值,這是逃脫不了的。美國用了一年半時間來鋪墊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在6.82這個價格上穩定了一年半,這也讓大家一致認為,人民幣重新回到了單一美元時期。
但這個價格是美國決定的,美國特別懂得技術規律和市場因素。所以,現在又用技術和市場為再次推高人民幣匯率做準備,而中國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很多國內的輿論導向依然在國際輿論和美國因素的綁架之下,沒有自己的分析和論證,沒有好好研究一下國際輿論背后的利益在哪兒。
陳鳳英:匯改后,無論人民幣匯率是漲還是跌,都是在跟國際價格接軌。人民幣一直盯著美元浮動,是一種被動的變動。貨幣的價值要體現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和一個國家的價值,如果中國的競爭力上升了,中國人可以用更少的錢買更好的國際產品,享受更好的國際服務。我們可以去國外旅游,讓孩子去接受國際教育,促進中國的教育改革,中國的應試教育已經把我們的孩子給教壞了。匯改可以讓中國走向國際高端,包括技術問題、競爭力問題、教育問題,等等,都要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左小蕾:人民幣匯改總是有意無意地與人民幣升值聯系起來。一段時間,人民幣盯著美元走,沒有升值。現在人民幣匯改重啟,讓人民幣不再盯著美元,好像都不可能。
匯改還是應該增加匯率的彈性,從近期看,人民幣匯率的彈性還是不明顯,因為單邊升值的情況還是對準美元。其實,我們應該綜合地看,看歐元兌美元的變化,看日元兌美元的變化,還要測試一下一籃子有效匯率有什么變化,這才能看出人民幣匯率有沒有彈性。
一籃子貨幣要有權重
《新財經》:人民幣匯改到今天剛好五年,您認為之前的匯改有哪些不充分或者失敗的地方?這次重啟匯改應該吸取之前的哪些教訓?應該在哪些方面進行更充分的改革?
譚雅玲:我之前說過,人民幣匯改是一次敗筆,因為從2009~2010年期間,人民幣匯率又退回到之前我們放棄的單一美元上。金融危機這一年多來,中國一直在推人民幣國際結算,自認為很成功,其實不然。第一,在人民幣升值的時候,推人民幣國際結算,很多國家肯定愿意接受;第二,人民幣國際結算的定價指標還是美元,所以,我們面臨的最大風險是,萬一人民幣貶值怎么辦?政府的政策框架有組合嗎?一旦人民幣貶值,就意味著中國在自我否定自己的制度,人民幣國際化與人民幣匯率退回到單一美元定價其實是一個路徑。
匯改五年中,很多改革只是口號和宣言,沒有實實在在的東西,很多制度的變革都不是自己主張的,而是外圍環境壓給我們的。匯改失敗最大的教訓就是沒有權重,只有框架,一籃子貨幣的模式在哪?美元的權重占多少?歐元和日元的權重占多少?還有與中國周邊貿易緊密相關的韓元、泰銖,等等,這些貨幣權重是多少?應該把這些都告訴市場,這樣,大家在做交易的時候就有一個清晰的參數。
陳鳳英:之前的人民幣單邊匯率機制是不好的,人民幣一升值,熱錢會進入中國,各種投機也會增加,對中國、對世界都不是好事。另外,人民幣的市場化應該是市場的巧妙運作與政府政策的結合。比如,美元從2008年9月到2009年3月期間是升值的,其實就是美國政府的運作,美國想讓國際貨幣進入美國市場,來填補美國的巨額債務。所以,匯率逐步市場化的同時,也擺脫不了政府的烙印。
中國的匯改應該是我們自己主動的、漸進的、可控的,這是匯改的原則。目前,國際市場還不穩定,后危機時代會有很多現象出現,西方主權債務問題可能會引起匯率大幅度的變動。在這種形勢下,人民幣匯率擴大浮動肯定是不行的。或者說,我們現在要放棄哪個貨幣也不太可能。全球都處于調整過程中,中國也在調整內外失衡問題、產業結構問題。經濟結構發生變化,貨幣結構肯定也要發生變化。畢竟,2005年之前的世界是以西方為主,而現在是東西方共識,人民幣不能總讓美元來左右,這是未來的趨勢,一籃子貨幣一定要逐步拓寬,要有一個市場參照,不能總是單邊的。事實上,貨幣政策也是一個國家的主權之一,增加在全球市場的競爭,是我們匯改的方向。
左小蕾:如果真想引導大家對人民幣匯率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應該有一個一籃子匯率總體的有效匯率,不僅僅是單邊匯率。這樣才能有說服力,也可以對美國人施加壓力。美國人成天要求中國匯率機制改革,要求人民幣有更大的靈活性,其實就是想要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實際上,現在人民幣兌美元是在升值,但美國人還是不滿意,還不停地要說法。
在某個階段,人民幣一直盯著美元,匯率肯定是沒有彈性的,就像美元兌歐元貶值,人民幣會貶值;美元兌歐元升值,人民幣兌美元也升值,這就看不出人民幣匯率有彈性。我覺得,要改變這種狀態,就要有一個一籃子匯率作為參照,在雙邊匯率變化這么大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每天的變化也會很大,這樣,人民幣匯率一定會發生彈性。
溫家寶總理在全國“兩會”之前也在說,中國的有效匯率升了多少,名義匯率升了多少,有效匯率就是指一籃子匯率。但整個輿論沒有引導大家去關注有效匯率,中國人不知道怎么來描述匯改的成果和實質性的推進程度?美國人永遠都會說人民幣升值升得不夠。所以,一定要用有效匯率作為參照,告訴別人,人民幣進行了實質性的匯率機制改革。
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是收入分配問題
《新財經》:從2005年匯改開始,人民幣兌美元在持續升值。但是,與此相對應的是,國內購買力的下降。從理論上講,貨幣升值可以抑制通貨膨脹,為什么會發生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現象呢?
陳鳳英:匯率與CPI有一定的關系,在中國,不可貿易的產品(國產商品)占國內消費總體的比重較高。另外,在匯改的這五年中,居民收入縱向比較是增長的,但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是下降的,所以,國內居民的購買力也在下降。從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上看,財富分配都傾向于政府部門了,而不是老百姓。從2007年到現在,財政收入中政府稅收增長了6.7倍,居民收入只增長了1.1倍。增長比例之所以不協調,是因為我們的分配出了問題,不是匯率出的問題。
購買力體現的是一個分配問題,匯率體現的是不同政策的兩個方面。經常出國的人不會感到購買力在下降,相反,近幾年去國外買東西比以前要便宜多了,我們在國外的購買力是上升的。1999年,我在美國感覺買什么東西都貴,后來孩子出國的時候,換美元就感覺很便宜,覺得賺了,培養一個孩子的成本也下降了。
而不出國的人就會感覺國內的購買力在下降,現在比以前還要苦。因為很多必須品都在漲價,比如房子,從2005年到現在漲了不知多少倍,2005年有100萬元在北京能買到200平方米的房子,后來只能買到100平方米的,到現在可能只能買到50平方米,國內的購買力在不斷下降。像房子這些東西又都是不可貿易的產品,這是中國的政策問題,中國的內部問題,并不是國際問題,也不是匯率問題。
富人之所以越來越富,是因為富人大多買的是可貿易產品(進口商品),隨著人民幣升值,這些可貿易產品越來越便宜?,F在,全球43%的奢侈品是中國人消費的,富人的財產性收入像滾雪球一樣在增長。但普通人還是靠固定工資,隨著可支配收入的下降,當然越來越窮。
譚雅玲:我們簡單地認定人民幣有價值,但這個價值體現在哪?從傳統理論的角度,貨幣升值應該抑制通脹,但是,人民幣升值卻沒有抑制通脹?,F在的市場是超規律、超理論的。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原因,第一,與國際輿論有關系;第二,與自己的市場配置有關系。在國內的市場配置中,比較弱的是農業,產業結構扭曲的也是農業,農業問題是造成通脹的關鍵因素。老百姓感覺到的主要是食品價格在上漲,這個與生產鏈有關系,很多農民都不生產了,農產品就少了。
我覺得,很多問題是內部因素在起作用,而不是外部因素。對于人民幣的所有問題,美國人對中國人用的戰略是“捧殺”,美國人揣摩中國現階段發展的潮流、發展的心態和發展的沖動,在有針對性地在推輿論、造勢、推預期。
左小蕾:人民幣換成美元的時候是升值的,但對內人民幣不用兌換,所以,感覺不到升值。本來匯率升值是根據國際經濟形勢決定的,但現在都是根據外貿順差來決定的。由于中國的外貿順差多了,說明人民幣匯率被低估了,所以人民幣要升值。
人民幣對內貶值,是因為國內經濟增長,帶來的價格水平的上漲,這是供需曲線決定的。總需求曲線往上走,均衡價格水平就往上走。
人民幣升值了以后,購買力是在國外。在國內,我們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價格變化的。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這兩者不能說完全沒有聯系,但這個聯系很復雜,簡單說對內貶值、對外升值,道理不是那么簡單。
《新財經》:那能不能做到人民幣對外、對內都升值?
譚雅玲:人民幣對外有一個貨幣價格比較,對內沒有比較,拿什么做參數呢?如果從內部的角度期望人民幣升值,只能期待我們的市場配置和改革效果更適合中國,更能有效地推進,而不是簡單地走過去的道路。2009年,我們為了GDP“保8”,背后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這個代價是扭曲了產業鏈,而不是平衡了產業鏈。現在,通貨膨脹問題又出來了,人民幣對內還是貶值的。
匯改加速產業轉型
《新財經》:從短期和長期的角度看,人民幣匯改對中國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陳鳳英:在全球經濟中,中國已經是主導型國家了。人民幣一定是主要貨幣,這個目標是匯率重啟之后必須要明確的。我們要把目標制定得長遠一些,很多配套措施要跟得上。匯改還要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能以部門利益為重。這就意味著,很多出口企業必須轉型,用幾年時間培養出另一個產業。
很多因素已經逼迫中國產業必須轉型,第一,國際市場已經無法容納那么多中國產品,中國的13億人也不能再為全世界打工了,這是本末倒置。即使我們還愿意堅持為全世界打工,未來也沒有那么大的市場供我們消耗,最后的結果,就是被人家趕回家。第二,環境和資源更要求產業轉型,我們再不能用破壞環境的巨大代價,來換取微薄的利潤。第三,廉價勞動力已經不存在了。
轉型是痛苦的,但轉型也是必須的。短期內,某個部門、某個行業、某個企業可能會受到影響,市場也會有分歧和爭論,但我們的長期目標必須清晰。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應該給這些轉型企業一些財政補貼,或貼息或低息貸款,對工人進行再培訓,提供公共產品作為保障,使企業和工人都能順利轉到另一個產業中去拓展。
《新財經》:請您預測一下,人民幣匯改重啟后,人民幣是否還是持續升值?如果持續升值的話,會升到什么程度?
陳鳳英:只能說人民幣匯率會在調整中,不能說人民幣一定升值。但只要中國經濟繼續強勁增長,中國的競爭力就會加強,人民幣也會升值。如果中國經濟再次出現問題,超出我們的最低承受力(GDP增長低于8%),人民幣就會貶值。這兩種可能都會有。
但是,我們要用國際的眼光來進行人民幣匯率改革,人民幣無論是升值還是貶值,更加市場化一定是未來的趨勢。我不能預測人民幣長期一定升值,只會預測人民幣會更符合經濟增長的競爭力,這樣的匯率才是合理的匯率。
譚雅玲:我覺得,人民幣升值的空間有限,短期會在一定范圍內盤整,或回落。人民幣的全年走勢應該是小幅貶值。
人民幣匯改歷程
1953年~1973年,人民幣與美元有正式的掛鉤,匯率保持在1:2.46的水平上。由于當時境內外貿很少,人民幣匯率意義不大。
1973年,石油危機,世界物價水平上漲,西方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匯率波動頻繁。為了適應國際匯率制度的轉變與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動帶來的不利影響,人民幣匯率采用“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計算法進行調整。1980年的匯率調整為1:1.50。
1980~1994年,境內有雙重匯率制度。1981~1984年,初步實行雙重匯率制度,即除官方匯率外,另行規定一種適用進出口貿易結算和外貿單位經濟效益核算的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格,匯率固定在1:2.80的水平。
1985~1991年4月,復歸單一匯率制度。這階段,隨著留成外匯的增加,調劑外匯的交易量越來越大,價格也越來越高。因此,名義上是單一匯率,實際上又形成了新的雙重匯率。
1991年4月~1993年底,官方匯率數十次小幅度調低,但仍趕不上出口換匯成本和外匯調劑價的變化。這時期人民幣匯率制度演化與改革的特點是:官方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并存、官方匯率逐漸向下調整。
1994年,人民幣與美元非正式掛鉤,匯率只能在1:8.27至1:8.28元之間浮動。
2005年7月21日19時,央行宣布美元兌人民幣官方匯率由8.27調整為8.11,人民幣升幅約為2.1%。央行同時還宣布廢除原先盯住單一美元的貨幣政策,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2008年,人民幣自2005年匯改以來已升值了19%,但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人民幣停止了升值走勢。
2010年6月19日,央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