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民企與國企員工收入差的關鍵,首先在于打破壟斷,無論國企、民企,大家同臺競爭,一樣的游戲規則,均等的競爭機會,誰能力強,誰多賺取利潤,多給員工增加福利
一般企業與壟斷企業員工的收入差已是明擺著的了。追根,則是由不同性質企業本身的地位差、待遇差所導致的。說白了,就是壟斷企業享受著一般企業所難以享受到的壟斷地位,使得企業收入有保障,員工收入有保障。
在國內,一提壟斷企業,很多人的直覺反映就是國有企業(含央企)。原本,這兩個概念不應該對等,但在國內這么理解沒有太大的問題。因為,我們的壟斷企業基本上都是國企,就算部分國企還稱不上壟斷企業,也是壟斷經營。因此,一般企業與壟斷企業的概念,實際上就轉變為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的概念。這是“中國式壟斷”的表現。正是這樣的壟斷,嚴重扭曲了市場自然秩序,進而導致收入分配不公。事實上,如果是在完全市場環境下產生的、一般意義上的自然壟斷,其破壞力并沒有那么強大,而且,調節改變起來也沒有像現在這樣難度大。
怎么理解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的地位差?
當下的中國有一個頗有特色的中國式兩分法,即“體制內”與“體制外”。相信很多人早已經習慣了這兩個短語,并認可了體制內外存在差距是理所當然的。習慣了的東西未必合理。同一片國土、同一個市場,怎么會有體制內外之分?這里的體制具體又是指什么?不可名狀,但都心照不宣。
沿用上面的兩分法,壟斷企業與一般民營企業的差距,也是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差距。體制內的國企,可以旱澇保收、財源不斷;而被遺棄在體制外的民營企業,則只能自生自滅、朝不保夕。壟斷像一張大網,攪在整個市場中。在網內,是有保障的;在網外,則只能聽天由命。
母體(公司)的境遇如此不平等,兒子(員工)的收入又怎么可比?從這個意義上講,民企員工與國企員工存在收入差是“正?!钡?,相反,沒有了收入差,倒讓人驚詫。
壟斷企業好日子
說兩個常識,但這兩個常識未必完全符合中國的現實。
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下,員工的收入水平應與企業的利潤水平成正比。企業多賺,員工多得;企業少賺,員工少得;企業不賺、虧損或者破產倒閉,員工就會面臨失業的風險。但在壟斷庇護下的中國國企并非完全如此。無論企業賺錢與否,都能保證員工薪資只升不降。
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下,壟斷企業憑借壟斷地位,賺的一定比一般企業要多。而中國的所謂壟斷企業是賺是賠說不清楚,說它賺,它還經常伸手要補貼,說它賠,它又財大氣粗,給員工發放高工資。但無論是賺是賠,國有企業都不會差錢。
這就是壟斷的好處。
企業不差錢,員工待遇才有保障。壟斷企業的錢怎么來的?
先說賺錢的。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張曙光認為,在中國,國有壟斷企業的高額利潤有兩個來源:一是壟斷高價造成的財富轉移,即把一部分消費者的剩余轉變為生產者剩余,通常稱之為壟斷利潤;二是來源于資源要素低價,即國家把具有巨大經濟價值的資源無償或者低償授予這些壟斷國企,只收很少的象征性的資源稅和資源使用費,這就大大降低了壟斷者的成本,實際上是國家對壟斷國企的利益輸送。
因為壟斷,缺少競爭者,經營者可以肆無忌憚地維持高價位,該降價的不降價。例如,隨著技術進步、市場的不斷擴大、設備成本的不斷降低,電信的服務成本在迅速下降,但價格卻沒有隨之而降。經濟學家張維迎指出,這歸因于受壟斷力量影響的價格監管,也歸因于電信巨頭們不時利用其壟斷地位和技術手段,阻止電信企業間的競爭,維持其高價格。有關專家指出,我國居民的電信消費占收入的比重高達7%,遠高于電信發達國家的2%。
再說虧錢的。伸手向國家“等靠要”。連中石油這樣“亞洲最賺錢的公司”都能厚著臉皮每年伸手向國家要上百億的補貼,其他那些賺錢能力一般甚至賠錢的國企就更可想而知了。
所以,中國的國企是“不倒翁”,只有生的權利。所以,跟著國企,就有飽飯吃,不用擔心會餓肚子。
就是在金融經濟如此惡劣的狀況下,國企員工還能享受到漲工資的待遇,而且還是以“拉動內需”這般極富使命感的名義,仿佛他們不是受益者,而是為經濟復蘇作出巨大貢獻的犧牲者。遺憾的是,這樣的機會都落不到民企員工頭上,想作貢獻,連機會都沒有,一有風吹草動,他們的收入狀態隨著企業命運一起飄搖。
經濟學家、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如此描述壟斷:經濟學家一直將壟斷當做一個經濟問題,但壟斷帶來的分配不公的性質幾近掠奪。有了“合法的”壟斷地位,壟斷企業可以一只手伸向消費者,另一只手伸向國庫。這就是國企不倒的真正秘訣。
好日子背后的惡勢力
今年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第九個年頭,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們一直在“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問題上耿耿于懷。然而,市場經濟地位不是人家承認就有的,做到了就是做到了,沒做到就是沒做到。如今,國內壟斷企業如此囂張,就算別人口頭承認了,我們可能也會臉紅心虛,慚愧到不好意思承認吧。
經濟學家張維迎說,市場經濟的本質是自由進入和自由競爭。但同一個市場,國企與民企待遇相去甚遠,國企的優厚待遇讓民企望塵莫及。而這樣的不公對市場本身是極大的傷害,扭曲了市場正常的運轉秩序。總體而言,壟斷的扭曲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國企利潤猛漲,對整個要素市場、資源市場產生扭曲效應,因為它違反了競爭市場的基本精神?!叭绻匀毁Y源如能源的價格,不能充分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消費者偏好,機會對國有企業以及其他各類經濟主體產生誤導。過低的資源價格,等于政府以補貼來鼓勵人們更多使用自然資源替代其他要素。結果可能是既浪費自然資源,又減少就業機會。同時,扭曲的資源價格也會弱化企業的創新動力?!苯洕鷮W家張曙光表示。
第二,國企壟斷利潤產生的收入分配效應,扭曲了勞動價值。“壟斷企業利潤對收入分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直接影響到部門之間收入差距,影響到個人的收入差距,造成整個勞動力市場不公平競爭?!北本煼洞髮W教授李實說,“我們一直做收入分配研究,在研究收入分配的過程中,確實發現過去幾年之中,壟斷部門和競爭部門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得最為明顯。”
第三,扭曲勞動力市場。我們看到,對很多大學畢業生來說,找工作,首選國企。大家擠破頭都要進國企(考公務員與進事業單位意義相當),這在客觀上,導致民企可選擇的勞動力資源不如國企充裕。當一個國家,所有的高學歷人才都首選進一種性質的單位時,足以說明這個環境的秩序是有問題的,勞動力市場是畸形的。正常情況,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人才均衡地流動到不同性質的企業。
第四,扭曲了市場正常的懲罰機制。“如果整個經濟體系中仍然有很多國有資產和國有企業存在,那么,在規則制定與宏觀調控過程中,政府難免不把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放在優先地位,放在民營企業前面。只要出現大的經濟振幅,一旦政府決定介入市場,它肯定會偏袒和保護國有企業,而把監督、監管和調控的對象重點放在民營企業上。這個道理很簡單。國有企業就像國家的兒子,它們是政府的直接利益相關方。因此,任何時候要進行監管和調控,首先會針對于政府沒有直接利益關系的民營企業。在行業準入、融資機會、融資成本以及監管審批框架內,多方面對民企歧視、對國企優惠。另外,在行政、法律和司法過程中,由于國企的股東是國家,它們總能得到特殊的保護,這直接構成對民企的歧視,犧牲民企的權利。在這些環境下,民企當然無法與國企公平競爭?!苯洕鷮W家陳志武表示。
中國式壟斷=行政壟斷+自然壟斷
在完全意義上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成為規則制定者和監管者,應該是遏制壟斷的產生。而中國的情況,恰恰相反。中國的壟斷是行政主導下的壟斷,進一步延伸,可以說是“權力壟斷”,是政府授權下的壟斷。政府親自布下了壟斷這張大網,并不斷擴張。因為政府的助推,導致壟斷的產生;又因為政府的姑息,使得壟斷企業的氣焰越來越囂張。
“現在很多壟斷表面上看是一個自然壟斷,但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行政來實現的,是通過管制來完成的。比如石油,如果開采沒有這么多管制,允許民營企業進入,可能中石油、中石化就不會到今天這個地步。”李實教授說。
之所以壟斷這張大網不斷擴張蔓延,陳志武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權力約束機制。陳志武表示:中國在沒有可靠的權力制約機制的情況下,又偏偏什么都控制在行政權力手中。從根本上說,國有制、極強的政府管制以及不受制約的行政權力,是導致貧富差距惡化的根本原因。
陳志武說:“當政府掌控所有資源的同時行政權力又不受制約的時候,政府在代替市場分配資源時,資源的配置就會既不符合效率原則(因為不是按市場規則分配),又不符合公平原則(因為沒有代表民意的問責機制),而只會符合權力原則,這樣的經濟就是權力經濟?!?/p>
權力經濟的危害極大?!皣兄剖箼嗔Υ蠖嗉性谡掷铮瑫斐砂l展機會的不平等。國家既是規則的制定者,又是唯一可合法使用暴力執行規則的組織,這兩方面已經給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力,本身已醞釀巨大的道德風險或腐敗空間。如果再讓它取代民間,取代個人成為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那么,讓民間投資就更沒有呼吸空間了,這種安排所蘊涵的道德風險就更加無窮大了?!标愔疚湔f。
在陳志武看來,要解決收入差距惡化問題,根本還在于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打破壟斷。他說:一旦認清收入差距惡化的原因之后,我們發現應該做的恰恰不是放慢市場化改革,而是要加快,同時我們也看到對其他制度改革的重要性。要給各地區、各社會群體平等的收入增長和發展機會,除了必須建立對權力的監督問責機制外,同時必須要做的是減少權力所能控制的資源范圍,這就是說要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保留國有制、保留政府管制等于是保留住腐敗的溫床,對轉軌國家來說,市場化的一大作用實際上是削弱行政權力的空間,縮小權力對收入機會的扭曲作用。
改革的難度
打破壟斷才能成就中國真正的市場,也才能徹底解決收入分配不公問題,這已是基本的共識。溫總理也多次提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深化壟斷行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對過慣了壟斷好日子的國有企業而言,改革意味要大范圍地動到他們的奶酪,自然不會樂意。這么,剛一說要深化壟斷行業收入分配改革,國資委就坐不住了。
近日,國資委發布《國務院國資委2009年回顧》稱,國有企業的稅負明顯高于其他類型企業,是民營企業稅負綜合平均值的5倍多,是其他企業中稅負最高的股份公司的稅負平均值的2倍。
這一說法是經不得推敲的。如果說國企稅負重,莫非偏向民企的稅收政策優惠較大?顯然說不通,因為根據我國稅制,除了針對部分貿易部門的出口退稅和針對高科技企業的所得稅優惠外,并沒有特別向民企傾斜。即便是這些稅收優惠政策,也并非只針對民企,而是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因此“國企稅負重于民企”的計算方法和結論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我以為我們應該視之為國企面對改革時的態度的一種表達。
這不是第一次了。每每說到國企改革,國企總能拋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以阻止改革,諸如“要與國際接軌”、“掌握國家經濟命脈”、“涉及國計民生及國家戰略”,等等。仿佛若真沒有了國企的壟斷經營,中國經濟就將瓦解。
國企真有那么重要嗎?
陳志武的看法是:金融、石油、國防等行業掌握在私人手里會危及國家安全,看不出來。從中國目前情況看,這些行業由國有企業壟斷反而更不安全。拿石油業的情況來看,因為壟斷的日子太好過,相關企業根本沒有動力進行技術創新,也沒有動力尋找替代能源,從長遠講,這使未來的國計民生更不安全了。在人類歷史上,懶惰、不思進取多造成的損失遠大于任何的有形損失,只不過人們看不到而已。在工程機械行業,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都是民有、民營企業,這些企業的所有者都是私人,他們有威脅國家安全嗎?反倒是他們這些企業的不斷創新,使中國工程機械業的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勢不可擋。在美國,國防這樣和國家安全直接相關的產業,也完全掌握在私人企業手中。美國的國防采購,從戰斗機到愛國者導彈,都是由政府向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私人企業采購的,甚至在伊拉克打仗時,都有私人保安公司承包許多本來由軍隊做的戰務。沒聽說過這些企業有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情況。私人企業在利益驅動下,效率更高,更好管理,這一點哪個行業都是如此。
而且,有數據顯示,國企利潤占企業利潤一半以上,卻只解決8.2%的社會就業,也只上繳20%的利潤給中央,僅去年一年就留存1萬多個億,是上繳利潤的四五倍。
由此可見,國企的重要性并不如他們自己渲染得那么顯見,但其改革的難度卻是顯而易見的?!皣髮τ谡畞碚f,是親生的孩子。你要讓它下狠心,說讓親生的兒子去獨立、去打拼,不管他,這是不太可能的。國企與政府之間有著非常強的一個行政關系、利益關系,企業對政府有很大的影響力。一旦有什么政策不對,企業就去要挾政府,說服政府,做各種各樣的公關工作,很容易就把政策化解掉了。所以,改革是非常難的事情?!崩顚嵔淌谡f。
壟斷危害無窮,改革難度大,這就是現狀。但,我們還是期待政府拿出魄力和實際行動,因為,壟斷一日不破,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就是空中樓閣,解決收入分配不公就更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