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名為“創意經濟”的理念在流行。關于它的說法林林總總,有肯定,有批判,但都不否認,創意產業將是未來財富的重要來源。在全球智慧和勞動力合作無間的“扁平世界”里,誰控制了“制創權”,誰就能站在全球化產業鏈的頂點。未來,創意將成為國家競賽的核心。
對中國而言,持續至今的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模式讓中國在世界商業版圖上占據了一席之地,但也正是這一模式使中國長期以來處于“微笑曲線”的底端,即勞動密集型、經濟粗放型、微利增長型階段。所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口號的提出,將是中國“走出去”戰略由量變到質變的重要一步。然而,問題是,創意能力不像礦產一樣可以觸摸,也不可囤積或掠奪,甚至無法買賣。我們該如何有效地利用自身的創意能力來促進持續的經濟發展?如何找到經濟發展的動力所在?又該如何保證下個世紀的繁榮?弗羅里達的《創意經濟》認為,要實現創意經濟時代的繁榮,技術、人才和寬容缺一不可。當然,僅有創意經濟還遠遠不夠,再強大的引擎也要有一個底盤才能讓它的強大動力發揮。
過去,中國無奈于在世界經濟體中充當著世界打工仔和跑龍套的角色;現在,中國在建構了由鋼鐵、化學、機械等組成的產業體系之后,創意是下一個目標!盡管《創意經濟》是沖著為美國“決勝未來”獻計獻策,但它同樣給中國以一個警示:如果不靠資源消耗、人海戰術與價格戰,中國人拿什么去競爭明天?在創意產業的土地上,世界已在收成,中國卻才剛剛播種。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注定不會一馬平川,于是,未來更具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