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人力資源總監到首席執行官,徐水波經歷了一場有準備的等待。但徐水波非常清楚,坐上這個位子,他就要帶領企業走向一個更高的平臺
對于徐水波來講,人生總是在經歷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偶然。但實際上,真正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總是為每一次的變化做著準備,他只是在等待一個最合適的機會。
“我的人生很有趣,有過很多的陰差陽錯,有時連自己也會覺得奇怪。”1993年,徐水波畢業于浙江大學,他的目標是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首席執行官。因此,他放棄了政府的職位來到外企,26歲就擔任了某世界500強公司的中國區人力資源總監。做了多年的人力資源總監,徐水波在這一領域駕輕就熟,逐漸向市場、銷售、財務以及全面管理方面拓展。
2007年,徐水波加入荷皇天地(TNT)大中國區,擔任人力資源總監,業績斐然。一個偶然的機會打破了他先前較為寧靜的生活,一紙臨危受命的任命,將這個做好了準備的浙江男人推上了天地華宇首席執行官的位子。而在天地華宇,徐水波充分展示了自己作為首席執行官的領導力和職業經理人的素養,敢想敢做的他帶領天地華宇走上了一條獨特的發展之路。
對內:進行文化傳輸 跨越文化鴻溝
時間拉回到2007年3月。國際四大物流集團之一的TNT,斥巨資完成了對國內最大民營貨運公司華宇集團的收購,并隨后將其更名為“天地華宇”。當時的華宇擁有12000名員工,80%的業務是現金業務,80%的員工來自同一個省份——黑龍江,其中絕大部分人又來自同一個城市——佳木斯,是一個典型的家族企業。企業向心力強,同時也有著較重的家族色彩。收購后的兩個不同性質的企業到底有多大的“文化碰撞”,當時誰也不知道。
從2007年7月的外語培訓事件,我們或許對“企業文化的碰撞”能窺知一二。TNT收購華宇之后,為保證業務的穩定過渡和原有的企業特色,保留了天地華宇大部分高層和所有的員工,而這些人中超過80%的人幾乎不會講英語。當TNT決定提升華宇員工的英語水平,在公司內部組織英語培訓的時候,卻遭到了許多華宇員工的反對。
明明是好事,卻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結果?與TNT老總一起從總部趕到天地華宇的徐水波,在經過初步的了解之后,發現這件事情其實是收購后雙方第一次文化方面的小插曲,處理結果的好與壞,可能不會有什么重大影響,但員工心里的這個結必須要為他們解開。
徐水波下班后穿上天地華宇的工作服,與一線員工聊天、談心。經過“探秘”,徐水波找到了答案:原來,作為被收購方的華宇人,他們認為英語培訓是一項額外增加的任務,事情雖小但關乎對員工意愿的尊重,而在當時,作為被收購方的華宇員工對于是否得到尊重又格外的敏感。
徐水波隨即向TNT大膽建議:暫時取消英語培訓。徐水波用自己與員工聊天談心得出的結論做有力證據,并分析了在當時展開英語培訓的利弊。TNT最終聽取了徐水波的建議,放棄了立即展開英語培訓的計劃。
除此之外,徐水波在天地華宇還發現了一個問題,而這也是很多民企共有的問題,那就是家族氣息比較濃。“我們不給任何人貼標簽,我們只拿業績說話。不管你講得多好,長得多漂亮,我也不管你是誰,如果在一定時期內業績無法提高就要考慮換崗或離職,沒有別的選擇。”經過這樣以績效考核為導向的“換血”,天地華宇實現了“能者上,庸者下”的競爭機制,從而彌補了家族企業常有的任人唯親的缺陷。
2008年3月,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天地華宇的人員構成基本穩定,并且在企業的價值觀方面基本達到了共識。
這被徐水波定義為企業的第一輪文化傳輸。
由于跟員工溝通順暢,以及對各類事件處理得當,徐水波留在了天地華宇,并被任命為天地華宇的首席執行官,負責集團的收購后整合。在收購后近兩年的2009年3月,天地華宇對外宣布整合成功。自此,徐水波完成了他從人力資源總監向首席執行官的轉型。
對外:帶領企業轉型 填補市場空白
從人力資源總監到首席執行官,徐水波經歷了一場有準備的等待。但徐水波非常清楚,坐上這個位子,他就有義務帶領企業走向一個更高的平臺。
中國公路運輸企業有78萬家,前20名所占的市場份額還不到2%。“小、散、亂、差”是人們對這個行業最貼切的描述。“中國的很多行業都已經飛速發展到造液晶電視這類高端產品的時代了,但物流行業還屬于造9英寸黑白電視機的時代。”天地華宇希望領導中國物流行業的變革,希望成為第一個“造彩電”的物流企業。
然而,就在此時,金融危機爆發了。
物流企業裁員或倒閉的事例屢見不鮮。當別人都在感嘆金融危機給物流企業帶來沖擊的時候,徐水波卻從中看到了機會,“這是公路運輸搶占航空貨運市場的絕好時機。”航空貨運的高價格,無疑將成為公路貨運的突破口,但傳統的公路物流,又無法滿足高端客戶的需求。
為此,2009年初,天地華宇推出了國內首個“定日達”全國公路快運服務,并將其制定為集團未來五年的主要發展戰略。與國內普通的零擔業務相比,準時、安全、服務是“定日達”的主要特點。“定日達”的準點率達到99%,差錯率低于0.1%,達到公路運輸最為發達的歐美最高標準。貨物從上海運到廣州,平均兩天就能到達,而運費卻僅為航空貨運的三分之一。
產品推出之初,徐水波也曾擔心,“這種比傳統物流價格高不少,但比航空貨運低三分之二的產品,客戶會接受嗎?”頂著這樣的壓力,徐水波熬了一年。一年間,他驚喜地發現,這個業務的發展空間太大了。“‘定日達’業務一年內的客戶量為3萬多家,不僅有跨國公司,還有大量本土的中小企業。運貨量的比例迅速占到了企業整個網絡比例的三分之一強。”
于是,徐水波的膽子更大了。2009年,徐水波向TNT總部申請追加了兩筆投資,承諾把預計五年完成的“定日達”全網覆蓋計劃,提早半年到一年完成。如今,“定日達”網絡已經成功拓展至國內26個主要城市。徐水波稱,天地華宇目前擁有中國最大的私營公路運輸網絡,網點數量比國內排名第二的公路快運公司要多40%左右。
在很多企業都在做裁員、降薪等減法的時候,徐水波已漂亮地完成了一道加法題,讓企業完成了一次華麗轉身的同時,將追趕者的距離拉得更遠了。
克服三大因素制約引領中國物流發展
“定日達”有那么大的一個市場,而物流企業又可以做到“定日達”,這種服務理念不應該是物流企業的一個常態嗎?為何到了今天才作為一個高端產品推向市場?
面對記者的疑惑,徐水波點燃了一支煙,沉默片刻說,“對于歐美、澳大利亞等國家而言,這的確是個常態,因為他們的物流行業發展得相當成熟。但對中國而言,物流行業才剛剛起步。但是縱向來看的話,每個國家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由什么來驅動的呢,是市場的需求。”
中國2009年才擁有這樣的產品,是因為市場不需要嗎?“不是不需要,是我們沒有發展的大環境。首先是體制的問題。我們的交通是綜合運輸體系,一個省甚至一個縣都有收費和處罰的權力,而這些罰款和費用均有創收指標。這成為滯梏物流業發展的原因之一。中國物流市場缺少像天地華宇這樣擁有全國性網絡競爭優勢的企業。”以從長春到上海為例,貨車沿途要經過16個收費站,路橋費用高達4200多元。這樣的情況下,很多車輛鋌而走險,將大裝載量、大噸位的貨車改裝標注成小噸位,從而逃避養路費和過橋過路費。但只要被抓,罰款數額就相當驚人。“不超載怎么辦?很多小規模的公路運輸企業就靠上面多裝兩百塊錢的貨物賺錢呢。”據記者了解,此類企業,每年的路橋費,以及“大噸小標”等造成的超載罰款的費用,已占到企業成本的三分之一。
“其次,這樣的產品服務對企業要求比較高。因為其中成本的提高不僅僅是幾倍那么簡單,而是幾十倍的增長。油價的不斷上升,人工費用的不斷上漲,硬件設備的支出,還有技術更新,都讓企業不敢輕易走出這一步。”
路橋費加上高昂的油費,一下子就占去了企業三分之二還要多的成本,人工成本則僅占企業成本很小的部分。但在歐美等國家,情況卻正相反。“我去年到歐美考察,碰到一個意大利司機,他的工資是一個月5000歐元,折合人民幣4萬多元錢。正是由于人工費用貴,國外物流企業基本配備的都是自動化系統。同是發貨,我們的企業一晚上發45趟車次,人工是700多人,但國外同行一晚上可以發400多車次,是我們的10倍,但現場的人工只有100多人。天地華宇也希望盡最大努力進行系統的自動化,但這種自動化系統需要大量的配套設施,同時也需要業務結構不停地創新。但就目前而言,想創新很難。為什么?意大利最便宜的公路運輸價格是7塊錢一公斤,而中國只有4毛錢到5毛錢,價格差距近20倍。”
天地華宇的副總裁王擁軍跟記者介紹了“定日達”的流程:包裝整齊的貨物上都貼有條碼,經過掃描后統一裝入全鋼籠箱內。籠箱有兩道安全鎖,籠箱底部是一個標準的鋼托盤,叉車可以直接將籠箱搬運至車廂中碼放。這種專業的籠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貨物在運輸、搬運和存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貨損貨差,而且也能大大減少搬運和裝卸的時間。同時,承擔“定日達”干線運輸的車輛,也全部配備了GPS,實現了實時安全監控。
這一道道保障的背后都是實實在在的成本。除了企業成本因素外,徐水波將制約中國物流業發展的最后一個因素歸結為中國物流行業起步較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物流市場才對國外資本開放。”
雖然起步較晚,但畢竟劍已出鞘。在經歷了內憂外患之后,徐水波對企業的此次轉型信心十足。成功者在找方法,失敗者在找借口,徐水波無疑屬于前者。他在等待,等待天地華宇這匹駿馬縱橫馳騁的那一天。但這一切,都是一次有準備的等待。
記者手記
采訪徐水波之前,記者對他先進行了些許的了解:一個38歲的浙江人,笑容可拘,言談風趣直率。
但見面之后記者卻發現,徐水波儒味十足但卻并無絲毫浙商的影子。浙江商人,那精明可都是刻在臉上、滲到骨子里的,但徐水波無論是外表還是精氣神兒,均顯得儒雅而不張揚。只有眼鏡后面那深邃的目光告訴記者,這是一個外表坦然從容,內心卻不失堅定的人。而他對企業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也的確證明了這一點。
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徐水波喜歡把自己的成功歸結于陰差陽錯。“這些東西是很偶然的,可能你并沒有追求某種結果,但是你追求過程中,可能結果就來了,這和佛有相通之處。”徐水波信佛。“我不是想講自己有多高尚,但我每天想得更多的不是我自己,是一萬多名員工。畢竟,如果這一萬多個人在我的經營下失去工作,我沒法原諒自己。坐在這個位置上,心中多少都會有些大愛。”
記者想起曾經專訪柳傳志時,這位中國企業教父級人物同樣認為,“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他和很多企業家的成功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就個人的才能、性格而言,這份成功本身就是一種“有準備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