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全能銀行的內部利益沖突與壞賬問題,有助于那些更為專業化的獨立私人銀行的發展:為了進軍大中華市場,瑞士私人銀行EFG于2009年9月正式命名為“瑞士盈豐銀行”,在現有亞太區總部香港200人團隊的基礎上,再成立上海辦事處。
擁有169年歷史、資產規模達937億瑞士法郎的瑞士私人銀行嘉盛萊寶(Bank Sarasin)在亞洲財富管理市場的擴張也不甘落后:僅2007年12月到2009年6月期間,該行在亞洲和中東的私人財富資產增長近30%,達到108億瑞士法郎(合101億美元)。為進一步吸引亞洲的資金,嘉盛萊寶于2010年3月成立香港分行,這也是該行在瑞士境外設立的首家分支機構。同年6月,嘉盛萊寶聘請Darien Ng為亞太區投資顧問業務主管。Ng曾任瑞士信貸、美林投資咨詢部董事總經理,擁有20年的財富管理行業經驗。
2009年10月,中銀國際控股下屬私人銀行正式開業,成為香港首家進軍私人銀行市場的中資金融機構。經歷過金融海嘯的沖擊,客戶更加重視對風險的防御,因此很多高端客戶紛紛將資金從以往由外資壟斷的投資銀行或私人銀行,轉移至財政更穩健、風險管理更謹慎的中資機構。
2010年1月,匯豐控股(HSBC)將行政總裁紀勤(Michael Geoghegan)的辦公室搬回香港,重新把戰略重點放到亞洲;匯豐還考慮將其私人銀行業務壘球主管米瑞斯(chris Meares)從倫敦調往香港,以便該行能更好地贏得亞太區不斷增長的財富。
全能銀行紛紛向亞洲派遣其壘球及高層管理人員,拓展私人銀行業務:2009年4月,花旗環球財富管理亞太暨中東地區CEO莎馬德(Deepak Sharma)被提升為花旗私人銀行壘球主席;2010年5月,花旗聘請來自高盛的資深銀行家魯道夫·希契(Rudolf Hitsch),為中國業務壘球市場經理,負責花旗在華的離岸私人銀行業務。自1998年以來,希契一直負責高盛的中國私人財富管理業務,此前他供職于咨詢公司麥肯錫(McKinaey)。
對于壘球性銀行來說,亞洲的財富管理業務是其強大的增長推動器(見表3):2009年,瑞士信貸私人銀行440億瑞士法郎(合410億美元)的資金凈流人中,有25%來自亞洲,而該地區的收入僅占瑞信凈收入的10%。美國銀行(Bankof America)面對新興市場經濟體創造出來的大量壘球頂級新富,計劃將旗下美林的私人客戶業務擴展到美國以外的地區。2010年5月,美銀美林從瑞士信貸挖來銀行家Lim Eng Guan,出任董事總經理兼東南亞財富管理業務主管;同期,該公司還聘請來自寶盛銀行的Yeng FangOug為董事總經理兼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理財業務負責人。

2010年2月,摩根大通國際私人銀行CEO伍斯(Douglas Wurth)的辦公室由紐約遷到香港,領導該行北美之外所有私人銀行市場的業務。摩根大通私人銀行壘球管理的客戶資產超過4500億美元,在美國以外的地區(包括亞洲、歐洲、中東、非洲及拉丁美洲)的資產總額達1500億美元,占其壘球資產的三分之一;該行私人銀行客戶的平均流動資產為2500萬美元。雖然最大的市場在美國,以亞洲為代表的新興市場,才是未來增長的焦點所在:主要發展的市場包括中國、印度與印度尼西亞。目前,摩根大通在香港及新加坡,共有約100名私人銀行客戶經理。為了配合亞洲發展,該行今明兩年每年均會增加35%人手,并計劃投入1000萬美元,開發技術支持平臺。
與摩根大通同樣雄心勃勃的德意志銀行,于2010年3月宣布出任ART HK(香港國際藝術展)首席贊助商5年,用藝術來建立品牌,迎合高消費、高品位的私人銀行客戶。目前,德意志銀行在亞洲藏有1700件藝術品,遍布于亞洲的辦事處。該行希望將其在歐美建立的藝術品牌形象帶到大中華市場。
德意志銀行在亞洲管理的私人財富總額達230億歐元,預期3年后把私人銀行業務翻一番。為此,該行北亞區僅在2010年上半年就招聘了12位私人銀行家。
摩根士丹利為了實現提高壘球財富管理部利潤的戰略性目標,計劃未來三年時間里將其在亞洲地區的私人銀行家人數增加一倍。摩根士丹利表示,該行計劃2010年在亞洲地區新聘近100名私人銀行家。此外,摩根士丹利還任命高盛前銀行家、目前主管摩根士丹利印度尼西亞財富管理部的Nick Chan負責亞洲私人財富管理部的員工招募和發展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