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商業銀行數款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到期實現收益為零。對此,廣大投資者應高度關注。那么,投資者應該如何選擇結構性理財產品?
結構類理財產品的風險介于股票、基金和定期存款之間。結構性理財產品根據投資者獲取本金和收益方式的不同,一般可分為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3種。目前市場上大部分是保本浮動收益型,可以分為靜態和動態兩種。靜態就是產品發行后設計結構就不發生變化;動態則會有資產管理部分,針對市場情況做相應的資產調整。
面對金融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外資銀行都加大了結構類理財產品的開發力度,最大的創新點就是掛鉤標的更加多元化,產品結構更加豐富。
對于結構類理財產品來說,其收益跟某種標的物特定時段的走勢、定位或波動區間掛鉤。因為跟一定標的物掛鉤,且資金留存在銀行,所以這類理財一般收益較高,但風險也很大。
由此可見,結構類理財產品大部分為博弈型產品。按照這種理財產品合同,投資者與銀行均無權提前中止理財計劃,產品到期后在規定時間內向投資者一次性支付本金及理財收益。這種產品的投資收益風險是相當大的。
2010年,在壘球金融市場主要貨幣匯率波動加大、澳大利亞和印度等部分國家率先加息、“高盛事件”等多重因素影響下,銀行外匯結構型理財產品出現零收益甚至負收益現象并非個案,理財產品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值得關注。
一是銀行在銷售中強調預期收益,易誤導客戶。如有的銀行在產品銷售宣傳中強調預期收益能夠達到10%甚或18%以上,而在和客戶的銷售合同中則明確規定“根據產品實際收益計算最終收益”,個人投資者往往更看重產品可能獲得的高收益,而對合同實際規定關注甚少。
二是結構性理財產品本身設計較為復雜,銀行適合度評估作用有限,難以全面衡量投資人風險承受能力。
三是產品設計條款存在缺陷,投資者只能被動承受損失。有的產品協議中規定投資者和銀行無權提前終止理財計劃,且缺少應對突發性金融事件的例外條款和低額的止損條款。
四是結構性理財產品存續期較短,而掛鉤標的多屬長期投資品種。例如美林世界礦業基金10年平均年化收益率能夠達到31.88%,若去除金融危機的原因,其在大多數年份內能夠獲得可觀收益。但有的理財產品由于無法實現展期,到期日之時只能承受因系統性風險造成的損失。
投資者在投資時,應擦亮眼睛,對掛鉤標的做出自己的判斷,尤其對一些所謂的高收益的產品應該多看歷史數據,多分析市場風險,多研究掛鉤物的發展前景。尤其應做到“五個明白”。
一是必須要明白產品的結構。投資者認購之前要先弄清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投資內容,看清楚產品的設計結構,不能過分相信產品名稱。結構性理財產品之所以復雜,主要在于共收益計算方式上。有的產品是掛鉤標的單邊上漲而有收益,有的產品是單邊下跌才有收益;有的產品是看漲跌波幅有收益,有的則是看股票相關性才有收益。也就是說,很多產品的收益并不必然隨著標的的上漲而看漲,而是要看產品合同的約定。
二是選擇理財產品時,必須要明白掛鉤標的物。投資者購買這類產品要對其所掛鉤對象未來走勢有一定的預期。如果投資者是利用結構性理財產品投資自己特別看好的某個對象,那么掛鉤對象越集中越好,相關性越高越好。
三是要明白自己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和偏好程度。收益高的產品,其風險程度必然也高。目前市場上所謂的保本結構性理財產品,有些是100%保本,有些是部分保本。部分保本的產品自然可以拿更多的錢去投資掛鉤衍生品,從而有可能獲得更高的收益,當然也就面臨著更多的風險,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酌情選擇。再如,有的銀行推出的5年期產品首年收益率達到10%,但細心的投資者不難發現,這類產品在掛鉤的市場利率上升時,后期收益率加速下降,5年平均收益的期望值仍然是市場的平均水平。目前看來“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很有可能到一段時間后就變成了“低收益”甚至“負收益”。
四是要了解產品期限。結構性理財產品期限最長的可達5年以上,而期限短的產品可能在半年到一年內。一般情況下,對于相同結構的產品,期限長的產品收益率要高于期限短的產品。但是由于大多數產品客戶都不能提前支取,因此投資者必須首先考慮對資金的流動性要求。
最后,要明白條款細節,避免“陷阱”。目前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區間的設計靈活,較之以前只設計成看漲,現在出現了很多漲跌雙贏產品,還有很多產品設計成一觸即得,設定一個觸發條件,只要觸發到這個條件,就能獲得一定收益。對于后兩種表面上看起來很誘人,但實際上越復雜的產品,設計上越容易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