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了解臨滄市5歲以下兒童死因,制定有效的干預措施,降低5歲以下死亡率。方法 對臨滄市2004~2009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情況進行質控、匯總、統計學分析。結果 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早期新生兒死亡率基本呈逐年下降趨勢,2009年比2004年下降44%;5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主要是肺炎、新生兒窒息、早產低體重、腹瀉、意外;35.4%~48%的患兒死亡前未曾接受過任何正規治療;49%~61%的患兒死亡地點為家中;35%~40%的患兒生前未就診原因為家長認為孩子病情不重、不需要送醫院治療;20%~30%為病情進展快,來不及送醫院治療。結論 隨本市的經濟、保健覆蓋、交通、醫療服務的改善,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仍有逐年下降的空間;提高住院分娩率、就診率、高危轉診率,提高產科、兒科診療水平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關鍵詞]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臨滄市
[中圖分類號] R195.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2-88-02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是衡量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醫療衛生服務、群眾健康教育知曉程度和基礎健康保健服務狀況的一個主要指標。為了解近幾年本市5歲以下兒童死亡狀況及主要死亡原因變化趨勢,并提出有效干預措施,對臨滄市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測情況統計分析如下。
1資料和方法
資料源于臨滄市2003年10月1日~2009年9月30日全市七縣一區婦幼保健院逐級匯總上報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測報表、死亡報告卡及個案調查表。市級在區、縣每年兩次質控基礎上,進行半年一次死亡評審、質量控制與督導,保證監測數據質量穩定、真實可靠。兒童死因診斷和分類采用國際疾病分類ICD-10標準。
2結果
2.1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臨滄市2004~2009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13.2‰~30.9‰,2004年最高為30.9‰,2008年最低為13.2‰,目前低于2007年全國的18.1‰、2008年云南省的19.2‰[1],比南京巿秦淮區2008年的6.6‰明顯高出[2]。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前5年基本呈逐年下降趨勢,2009年稍有反彈,2009年比2004年下降了44%(P均<0.05)。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5年間各年齡組死亡構成比:嬰兒死亡占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構成比為78%~84.9%,新生兒死亡占嬰兒死亡的構成比為52.6%~59.5%,早期新生兒死亡占新生兒死亡的構成比為63.8%~78.9%。見表1。
2.2死亡原因順位
2004~2009年臨滄市5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順位為肺炎、出生窒息、早產低體重、腹瀉、意外、其他疾病,5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以肺炎為代表的感染因素居第一位,出生窒息為第二位,2004~2008年早產低體重為第三位,2009年降至第四位,腹瀉上升為第三位,意外、其他疾病呈逐年上升趨勢。
2.3死亡前治療情況
有35.4%~48%的5歲以下兒童死亡前未做任何正規治療,5%~10%曾在門診接受過治療,1%~7%曾在村級衛生室接受治療,16.7%~27%曾在鄉、鎮級衛生院接受治療,15.9%~21%曾在縣、區級醫院接受治療,4%~5.9%曾在省、市級醫院接受過治療。
2.4死亡地點
49%~61% 5歲以下兒童死于家中,3%~10.9%死于就診或轉診途中,16%~21%死于鄉、鎮級衛生院,15.9%~21%死于縣、區級醫院,1%~4%死于省、市級醫院。
2.5死前未就診原因
35%~41%兒童的家長認為病情不重不需要送醫院治療,20%~30%因病情進展快家長來不及送醫院,5%~8%因經濟困難、交通不便、風俗習慣因素不送醫院,7%~10%的家長認為病情危重、治愈希望不大不送醫院或放棄治療,5%~9%未就診原因不愿說明,分析存在棄嬰、計劃外生育情況。
2.6患兒家到醫療機構的距離
患兒家到各級醫療機構的平均距離10km以內為35%,10~20km為14%,20km以上占51%;由家到村級衛生室10km以內為70%,由家到鄉、鎮級衛生院10~20km為60%,由家到縣、區級醫院20km以上占52%。
3討論
3.1死亡率
通過對2004~2009年的臨滄市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測資料分析,臨滄市新生兒死亡、嬰兒死亡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除2009年稍有反彈外,呈逐年下降趨勢,其中可避免死亡及創造條件可避免死亡占87%,不可避免死亡僅占13%。臨滄巿處于云南的西南邊陲,為經濟、文化、交通、醫療欠發達地區,仍有49%的5歲以下兒童在死亡前未接受任何治療,表明本市隨著經濟發展、交通便利、健康教育知識普及、兒童保健水平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覆蓋,住院分娩率、患病兒童就診率提高,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仍有逐年下降的空間。
3.2死亡年齡構成
通過分析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構成比明確降低新生兒死亡率是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關鍵,而降低新生兒死亡率的關鍵是降低早期新生兒的死亡率,應做好圍產期保健,做好高危妊娠的篩查和管理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分析資料表明住院分娩率由2003年的33.3%提高到2009年的75.65%,隨著住院分娩人數增多和醫院的診療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減少了新生兒死亡,特別是早產兒的死亡。同時也發現新生兒死亡趨勢由家中死亡轉向醫院內死亡,因此進一步加強孕產期保健,提高胎兒宮內監護技術和水平,積極預防和治療相關疾病,及時住院分娩,提高產科、兒科的臨床診療水平、高危急救技能,不具備急救能力的醫療機構做到及時轉診,均可以讓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持續下降。
3.3死因構成
3.3.1新生兒死亡新生兒死亡中新生兒出生窒息占第一位,新生兒肺炎占第二位,先天畸形及其他疾病所占比例大多數不到10%;死亡新生兒中早產兒占30%~40%,其中70%~76%的早產兒死于合并肺炎、窒息,所以降低本市的新生兒死亡率必須從減少早產、減少新生兒窒息和新生兒肺炎為切入點,加強產科、兒科對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的培訓[3],提高實際操作技能,做好產科和兒科合作。縣級及縣級以下醫療機構兒科醫生缺乏也是后繼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加強兒科醫生的培養也是一項重要措施。
3.3.2肺炎、腹瀉、意外肺炎、腹瀉、意外是造成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小嬰兒肺炎、腹瀉起病急,病情進展快,多數家長缺乏危重癥識別能力,就診不及時往往錯失搶救良機。故應加強群眾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提高健康保健意識,做到早期識別、診治;提高鄉、村級基層醫務人員防治肺炎、腹瀉病的水平,早期識別高危,及時做好診治工作,使村、鄉級所覆蓋的20km以內的70%患兒得到及時救治,不具備搶救條件時做到及時幫助危重兒童轉診,使他們及時得到有效的救治,減少死亡。隨著農村經濟、衛生狀況改善,因早產低體重、腹瀉導致5歲以下兒童死亡逐年減少,但兒童意外死亡呈上升趨勢,兒童意外已被國際學術界確認為本世紀兒童期重要的健康問題。由于5歲以下兒童好動、好奇心強、自控能力及平衡能力差,同時家長安全意識差,對兒童的安全意識培養不夠,疏于照看,常因意外窒息、意外跌落、意外中毒、交通意外、淹溺、燙燒傷致死,因此,要加強家長、兒童的安全意識培養,加強對兒童的監護和管理,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以最大的限度降低兒童意外傷害的發生。隨著診療水平的提高。其他疾病確診率也逐年提高,但由于經濟狀況、當地醫療條件的限制仍讓一部分兒童失去生存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張瑛,楊力. 2008年云南省婦幼衛生工作主要指標匯編[J]. 云南省婦幼保健,2009,1:21-23.
[2] 顧靈惠,李忠. 2000~2008年秦淮區5歲以下兒童死亡情況分析[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9,20(4):303-304.
[3] 黃小偉. “母嬰健康工程”項目對降低出生窒息及窒息死亡發生率的作用分析[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16(2):238.
(收稿日期:201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