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單唾液酸神經節苷脂(GM-1)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的療效。方法 將我院2007年2月~2009年8月收治的65例HIE隨機分為GM-1治療組35例和對照組30例,兩組均采用HIE三支持、三對癥(維持良好通氣、換氣功能,維持各臟器血流灌注,維持血糖在正常高值,控制驚厥、降顱壓、消除腦干癥狀)的綜合治療方案,并于腦水腫急性期過后常規營養腦神經藥物,治療組加用GM-1 20mg 入10% GS 20mL注射液中,每日1次靜滴,療程7~10d,對照組用胞二磷膽堿0.125g加入5% GS 10mL注射液中,療程7~10d,并于治療前后進行NBNA評分比較。結果 治療組治療后7~10d NBNA總體評分均較高,臨床癥狀均改善,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HIE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GM-1治療,臨床癥狀明顯改善,NBNA值較高,明顯改善HIE患兒的預后。
[關鍵詞] 單唾液酸神經節苷酯(GM-1);HIE;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722.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2-137-02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各種圍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腦血流減少或暫停而導致胎兒或新生兒腦損傷[1]。為改善窒息引起的HIE預后,我院于2007年2月~2009年8月使用GM-1治療新生兒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腦病,獲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HIE根據2004年11月長沙會議修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臨床診斷依據及分度標準[2],2007年2月~2009年8月經臨床及頭CT確診的65例HIE,根據頭CT改變分為中、重度。入選者:足月,生后3天內入院,排除心臟疾病、電解質紊亂及先天畸形引起的顱內出血、顱內感染、遺傳代謝性疾病。符合條件者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5例,其中中度20例,重度15例;對照組30例,其中中度18例,重度12例。CT分度經統計學處理,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兩組均采用維持良好通氣、換氣功能,維持各臟器血流灌注,維持血糖在正常高值,控制驚厥、降顱壓、消除腦干癥狀的三支持、三對癥綜合治療方案,并于腦水腫急性期過后常規營養腦神經藥物,治療組加用GM-1,20mg加入10% GS 20mL注射液中,每日1次靜滴療程7~10d,對照組用胞二磷膽堿營養腦神經治療7~10d,患兒均于治療前后行NBNA評分及臨床癥狀改善判斷療效。
1.2.2療效判定顯效:7d內哭聲響亮,呼吸平順,無驚厥,前囟平軟,瞳孔反射靈敏,肌張力正常,新生兒反射正常;好轉:10天內意識障礙好轉,精神癥狀改善,肌張力減低,新生兒反射減弱;無效:10d后病情無變化或死亡。
1.2.3 神經行為評分 所有患兒在新生兒期采用中國新生兒20 項行為神經評分法(NBNA)進行檢查[3],于生后1~3d、7~10d 各測定1次。評估由專人進行,且不知道分組情況,以保證評估的客觀性。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處理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組顯效22例,有效8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85.71%。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8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66.6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通過1~3d NBNA評分和7~10d NBNA評分比較,說明加用GM-1能顯著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患兒的NBNA值。見表2。
3討論
中、重度HIE病情重,病死率高,并可產生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如智力低下、癲癇、腦性癱瘓、痙攣及共濟失調等。其病因復雜,缺氧是發病的核心,其中圍生期的窒息是最主要的病因,引起一系列病理及生理改變,神經細胞膜的結構被破壞,膜的通透性增加,Ca2+內流增加,形成“鈣超載”,腦水腫、選擇性神經元壞死、出血,腦細胞能量代謝障礙、興奮性氨基酸的“興奮毒”作用,氧自由基及神經細胞凋亡等。研究發現人類圍產期的缺氧缺血性腦損傷可引起腦組織中神經節苷脂水平下降,并和腦損傷程度相關[4]。
中樞神經修復藥物GM-1(申捷)是一種糖鞘脂,廣泛存在于哺乳動物的細胞膜中,在神經系統中含量豐富,對神經元細胞的分化、生長、軸漿轉運及再生起重要作用,對缺氧缺血性腦損傷具有保護作用[5]。腦灰質溶度最高,是神經細胞膜的天然組成成分,對神經細胞具有保護作用。GM-1在急性期可拮抗興奮性氨基酸的神經毒作用,穩定神經細胞膜,保護膜的Na+-K+-ATP酶活性,抑制細胞內鈣超載引起的損傷及缺氧缺血下NO的合成增加,降低氧自由基,抑制細胞凋亡,調節神經遞質,減輕腦水腫。恢復期可增加神經營養因子的作用,促進修復;因此,可在多個環節發揮其神經保護作用,并拮抗興奮性氨基酸的興奮性神經毒性作用,而不影響興奮性氨基酸的生理作用。在新生兒,由于血腦屏障發育不完善,加上缺氧缺血后完整性的破壞,外源性GM-1可以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并整合到神經細胞膜而發揮作用[6]。模仿內源性神經節苷脂的某些功能發揮神經保護作用。本組資料在三項支持、三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GM-1治療HIE的總有效率和NBNA 評分均優于不用GM-1治療組,且未發現不良反應,可見在綜合治療基礎上加用GM-1,可較快減輕臨床癥狀,縮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沈曉明,王衛平. 兒科學[M]. 第7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02.
[2]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S].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5,7(2):97-98.
[3] 鮑秀蘭. 新生兒行為和0~3 歲教育[M].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76-98.
[4] Qi Y,Xue QM. Gang lioside levels in hypoxic brains from neonatal and premature infants[J]. Mol Chem Neuropath,1991,14(8):87-97.
[5] 李宏,封志純,周細中. GM1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恢復期療效觀察[J]. 中國臨床腦病神經科學,2001,9(4):388-389.
[6] 曹云,邵曉梅. 神經節苷脂對缺氧缺血性腦損傷的保護作用[J]. 新生兒科雜志,2002,17(3):133.
(收稿日期:201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