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隨著人工助孕技術的發展,葡萄胎的發生率日趨增高,現通過對1例部分性葡萄胎與胎兒共存病例的報道,介紹葡萄胎與胎兒共存病例的臨床表現及處理措施,為臨床醫師的診治提供依據。
[關鍵詞] 部分性葡萄胎;胎兒
[中圖分類號] R737.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2-96-01
1病例資料
患者女,24歲,G3P2,因停經17周,發現胎兒異常一周入院。患者平素月經規律,末次月經2009年8月19日,停經40余天惡心、嘔吐等早孕反應較重,持續約1月余。孕期無腹痛,無陰道流血流液。入院前一周外院產檢B超示部分性葡萄胎可能,我院復查彩超示中期妊娠,死胎,頭臀長40mm,胎盤功能I級,胎盤回聲不均,有多發性囊性區。入院查體:T 36.5℃,P 78次/min,BP 110/70mmHg,水腫陰性。婦科檢查:宮底臍下二指,宮口閉,陰道壁無紫藍色結節。胸透未見異常,血β-HCG 15682.00IU/L。入院后予行鉗夾術,鉗夾出一死嬰,長約10cm,少許正常胎盤組織及大量中等大小水泡樣組織約200g,取水泡樣組織送病理檢查示部分性葡萄胎。一周后因宮腔內殘留行二次清宮,清出少量蛻膜樣組織,患者拒絕再次病理檢查。于二次清宮后第一日復查血β-HCG185.09IU/L,出院后1個月余復查血HCG恢復正常,至今仍在隨訪中。
2討論
葡萄胎是最常見的妊娠滋養細胞疾病,葡萄胎與胎兒共存的病例臨床上較少見,按病理和細胞遺傳學分為完全性葡萄胎與胎兒共存及部分性葡萄胎與胎兒共存兩種類型,現已證明兩者是完全獨立的兩種疾病。完全性葡萄胎與胎兒共存屬于雙胎妊娠,約占妊娠總數的1/22000~1/100000[1],胎兒染色體核型為二倍體,胎兒多數發育正常,可獲得健康新生兒,但患者產科并發癥多且產后發生持續性滋養細胞疾病幾率高,可達55%。部分性葡萄胎與胎兒共存為單胎妊娠,約占葡萄胎的15%~30%[2],其染色體核型為三倍體,往往生長受限或發生畸形,妊娠結局多以流產、胎死宮內告終,伴有部分性葡萄胎的胚胎通常在妊娠第10周死亡,產后發展為持續性滋養細胞疾病的幾率僅為4%,一般不發生轉移。
關于葡萄胎與胎兒共存是否能繼續妊娠,宮內正確的鑒別診斷對決定臨床處理十分重要,目前最可靠的診斷依據是進行染色體核型分析,如為二倍體,尤其對年齡較大、經過誘導排卵和輔助受孕技術才懷孕的患者可考慮期待療法,產前定期產檢,及時發現并發癥及早處理,產后密切隨訪。有資料報道[3],約24%的患者可能獲得成活新生兒。如為三倍體,一經診斷即應終止妊娠,產后也要密切隨訪。
[參考文獻]
[1] Ejerslev LO. Clinnical management and diagnostic possibilities in hydatidiform mole with coexistent fetus[J]. Obstet Gynecol Surv,1991, 46(9):577-588.
[2] 劉奕生,韓正標. 宮內早孕伴部分性葡萄胎1例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7):1656-1657.
[3] 徐瑾,胡海燕,張麗. 部分性葡萄胎與胎兒共存1例[J]. 實用醫學雜志,2007,23(23):3805-3806.
(收稿日期:201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