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疾病暴發原因,評價控制措施實施效果,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制定個案調查表對學校病例進行調查,對調查病例進行三間分布分析;對住校病例進行1:1的病例對照調查;對2008年8月25~28日發病的(即處于傳染期內)回家的病例,進行家庭續發病例調查。結果 男生罹患率18.97%,女生罹患率4.48%(χ2=73.77,P<0.01);走讀生罹患率4.48%,住校生罹患率12.63%(χ2=6.15,P<0.05);病例對照調查: 對31例病例作1:1的病例對照調查,結果提示共用水龍頭有統計學意義(χ2=6.15,P<0.05,OR=4.28,95%可信限1.15~16.85);家庭續發調查:23戶家庭出現新發病例,戶發病率71.87%,發病35例,家庭續發率31.25%(易感人數112人)。學校放假1周,對現癥病例積極隔離治療,家庭隔離治療10d,同時在學生回家期間對全校進行一次徹底的終末消毒。經過實施上述控制措施,學生返校后,疫情得到控制,沒有新發病例;家庭續發率為31.25%,明顯低于文獻報道。結論 家庭隔離病人,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易發生、且較為敏感的學校,短期內控制新病例的發生是有效可行的;在病人放回家時,依托各級防病組織網絡,發揮村支兩委和村醫的作用,加強健康教育顯得非常重要。
[關鍵詞]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流行病學調查;中學;家庭隔離治療;家庭續發率;終末消毒;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R777.3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2-73-02
2008年8月24日接到黎平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該縣九潮中學自8月18日首發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疫情,病人不斷增多,至8月24日發現90余例病人。8月28日,學校為了控制此起疫情,全校放假1周,采用家庭隔離方式。為了解流行因素及對家庭的影響,我們分別于8月27日、10月8 日兩次對該起疫情進行調查,現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病例定義
自2008年8月18~27日在該學校或家庭出現眼結膜充血、腫脹、眼部刺痛、有分泌物或伴畏光流淚者。
1.2病例調查
制定個案調查表對學校病例進行調查,對調查病例進行三間分布分析。
1.3危險因素調查
對住校病例列出一覽表,進行編號,抽取編號偶數的住校病例作為病例組,采用學生花名冊按編號隨機抽取偶數的健康住校學生作對照組(男女性別一致,年齡相差5歲內),進行1∶1的病例對照調查。
1.4家庭續發調查
對8月25~28日發病的(即處于傳染期內)回家的病例,進行家庭續發病例調查。
續發病例定義:傳染期病例(學生)回家后10d內引發本家庭其它成員發病的病例。
1.5統計軟件
使用Epi Info Version 3.3.2、卡方檢驗計算器1.61、Excel 2003作為本文主要數據統計學計算軟件。
2結果
2.1學校基本情況
九潮中學位于九潮鎮鎮政府所在地,黎平縣西部,距縣城約60公里,是一所全日制寄宿中學。該校有三個年級24個班,1437人,男生701人,女生736人,教職工68人;有男生宿舍24間,住宿500人,每間有26平方米,平均居住21人,最多者居住34人,最少者18人,平均0.8個平方米居住1人。床鋪均為通鋪,分上下2層。大部分學生沒有臉盆,其它洗漱工具混雜存放。寢室內無供水,學生生活用水主要使用男生宿舍前供水點(2號水龍頭)。大部分男生有不使用臉盆而用毛巾搭在公用水龍頭洗漱的習慣;女生宿舍75間,住宿600人,每間有12平方米,平均居住8人,平均1.5個平方居住1人,床鋪為上下鋪。洗漱工具分開存放,但有相互接觸的現象。有臉盆,寢室內有水供應,大部分女生在寢室內洗漱,女生宿舍旁有供水點(1號水龍頭),偶爾有女生在此洗衣;食堂旁有供水點(3號水龍頭),學生們主要在此洗刷碗筷。
2.2流行強度
截止2008年8月27日,全校共發病166例,其中學生發病165例,罹患率為11.48%(165/1437),老師發病1例,罹患率為1.47%(1/68)。
2.3時間分布
學生首發病例于8月18日發病,至8月22日達發病高峰,病例分布見圖1。
2.4年級、班級分布
全校共3個年級24個班(每年級8個班),除初三(5)班無病例發生外,其余23個班均有不同程度的病例發生,罹患率最高的是初二(1)班,罹患率為29.09%(16/55),最低是初三(3)班,罹患率1.49%(1/67),其中初一年級罹患率為10.23%(53/518),初二年級為14.62%(69/472),初三年級為9.62%(43/447)。三個年級罹患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89,P<0.05,df=2)。
2.5人群分布
最大年齡40歲(老師),最小11歲,13~16歲發病156例,占總病例數93.97%。男生701人,發病133例,罹患率18.97%,女生736人,發病33例,罹患率4.48%,經卡方檢驗有統計學意義(χ2=73.77,P<0.01);走讀生337人,發病26例,罹患率4.48%,住校生1100人,發病139例,罹患率12.63%,經卡方檢驗有統計學意義(χ2=6.15,P<0.05)。
2.6病例對照調查
對31例病例作1:1的病例對照調查,結果提示共用水龍頭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7家庭續發調查
對32例引入病例家庭(144人)進行續發病例調查,結果23戶家庭出現新發病例,戶發病率71.87%,發病35例,家庭續發率31.25%(易感人數112人)。以家庭人口數4人的續發率最高,為54.76%(23/42)。戶發病中,1戶1例15戶,占發病戶65.22%,1戶2例4戶,1戶3例4戶,分別各占17.39%。35例續發病例中,與首例病人共用臉盆28例,占80%,共用毛巾2例,占5.71%,共用電話(手機)13人,占37.14%,與患者同床睡覺12例,占34.28%,給患者滴眼藥水6例,占17.14%。而未發病的9戶人家(33人),均沒有與患者共用臉盆、共用電話(手機)、與患者同床睡覺及給患者滴眼藥水等。
3討論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是一種傳染性極高的急性病毒性眼病,其傳播速度之快,流行范圍之廣,除了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性感冒可相比以外,在其他疾病中是極為少見的。從本起疫情看,最早病例8月18日,最晚8月28日,學生罹患率11.48%,流行時間僅為10d。說明了該病在集中人群,特別是農村學校住校生,生活環境較差,容易造成較大面積的流行。
本次調查學生病例中,男生罹患率明顯高于女生,特別是男住校生罹患率高,可能是男生宿舍居住環境擁擠且為通鋪,洗漱工具混雜存放、大部分沒有臉盆,用毛巾搭在公用水龍頭上洗漱等生活習慣所致,且病例對照調查表明,共用水龍頭洗漱有統計學意義。
學校是一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易發的集體單位,也是易引起社會關注的敏感單位。本病傳播途徑多種,且易于實現。早期在防治措施上,盡管黎平縣開展了健康教育宣傳、張貼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預防宣傳資料、對病人接觸的物品用84消毒液浸泡或清擦消毒、對患者進行治療等措施,但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在8月28日,學校放假1周,對現癥病例積極隔離治療[1],采取家庭隔離治療10d,同時在學生回家期間對全校的寢室、教室、餐廳、公共場所,公用體育用品、學生生活用品及學生的衣被等進行一次徹底的終末消毒[2]。經過實施上述控制措施,在學生返校后,疫情得到控制,沒有新發病例。說明這種措施(家庭隔離病人),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易發生且較為敏感的學校,短期內控制新病例的發生是行之有效的。但從防治措施的效果價格上,由于病例的引入,造成家庭病例的發生。從本次疫情看,家庭續發率為31.25%,雖然明顯低于文獻報道(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疫情在流行高峰時,家庭二代發病率或續發病例占60%[1]),但仍然引起一定病例的發生,因將病人放回家時,依托各級防病組織網絡[3],發揮村支兩委和村醫的作用,加強健康教育,發告家長通知書,提高家庭易感人群的自我保護,顯得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 田純學,曹亞軍,李鈺瓊,等. 兩起中學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暴發流行調查分析[J].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8,19(3):43.
[2] 李奕才,薛志強,嚴新風,等. 某企業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暴發因素及其控制措施實施評價[J]. 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7):3425.
[3] 王偉偉,吳美芳,朱劍鋒,等. 開展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社區監測管理的實踐[J]. 上海預防醫學,2005,17(11):553.
(收稿日期:201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