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桑黃多糖(Phellinus linteus)是生于長桑樹干上的一種真菌的多糖提取物,在免疫細胞的調節(jié)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刺激B淋巴細胞的增殖,增強巨嗜細胞的吞噬功能,并提高對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LAK)的活性,本文將就桑黃多糖如何調節(jié)免疫細胞等方面作以簡要闡述。
[關鍵詞]桑黃多糖;免疫細胞;提取純化
[中圖分類號] R285;R967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2-23-02
近些年來真菌中提取的多糖類化合物作為免疫應答修飾劑廣泛地應用于抗腫瘤、抗氧化等的免疫治療中,桑黃多糖(Phellinus linteus)由于毒副作用小、作用機制獨特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桑黃作為中藥材最早記載于我國的《本草綱目》,味微苦,能利五臟、軟堅、排毒、止血、活血等。自然學科中屬擔子菌亞門,多孔菌目,主要包括火木層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裂蹄針層孔菌(Phellinus linteus)、鮑氏木層孔菌(Phellinus baumii)三種[1]。與其它云芝多糖、香菇多糖、裂褶多糖、茯苓多糖等臨床藥用真菌一樣,其主要活性成分為多糖類物質。很多研究表明,桑黃多糖提取物(桑黃多糖)對調節(jié)免疫細胞功能發(fā)揮積極作用。由于桑黃資源稀少,開發(fā)較晚,國內外對其調節(jié)免疫細胞功能的相關研究尚處于初步階段,所以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以期望得到確實的調節(jié)免疫細胞功能的機理,而將它更好地應用于臨床。本文就桑黃多糖對免疫細胞的調節(jié)作用研究近況作一簡要綜述。
1桑黃多糖來源及提取純化
桑黃作為中藥材在我國最早記載于《本草綱目》,子實體入藥,俗稱桑耳、桑臣、胡孫眼。其子味微苦,能利五臟、軟堅、排毒;止血、活血;可應用于氣滯胃痛、脾虛泄瀉等癥。《中國藥用真菌》中記載,桑黃是生于長于桑(Morusalba L.)樹干生長的一種真菌[2],現(xiàn)在廣泛指同屬的一些種類。桑黃在國內分布于東北、西南、西北地區(qū),范圍較廣,在國外主要分布于韓國、東南亞、澳大利亞、美洲等地。品種包括桑樹桑黃、樺樹桑黃、楊樹桑黃、松樹桑黃等。很多研究表明,桑黃多糖提取物(桑黃多糖)對調節(jié)免疫細胞功能發(fā)揮積極作用。與其它藥用真菌一樣,其水提物的主要活性成分為多糖類物質。
桑黃亦為真菌的一種,采用食用菌多糖的提取方式應用與實驗研究,包括從子實體和從深層發(fā)酵培養(yǎng)物中提取兩種方式。竇茜茜[3]等應用熱水浸提法從桑黃子實體中提取粗多糖的方法,其多糖提取率為3.26%。郭樹凡等也研究了用熱水浸提,并結合超聲波處理的方法從桑黃子實體中提取粗多糖的工藝,其多糖得率為4.65%。劉安軍等研究了“超聲波+復合酶法”預處理,再進行沸水提取的工藝,其多糖得率高達6.70%。楊全等研究了采用熱水浸提法從桑黃新鮮菌絲體中提取多糖的方法,得到最佳提取工藝為:用50倍量水,溫度為90℃,煎煮2h/次,共提取2次;多糖得率為2.11%,目前認為用這種工藝提取水溶性多糖的方法易行,方法重現(xiàn)性好,適合于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生產的多糖需求。
2桑黃多糖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發(fā)揮對免疫系統(tǒng)
的影響
2.1桑黃多糖對B淋巴細胞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桑黃多能刺激小鼠脾淋巴細胞(MSLs)的增殖,隨著桑黃多糖濃度的增加而增殖明顯,這表明桑黃多糖是MSLs有效的激活劑。應用流式細胞計量術分析顯示影響的主要是CD19+細胞而不是CD3+細胞,這表明桑黃多糖的靶細胞是B細胞而不是T細胞。桑黃多糖還能提高鼠B細胞的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的表達,從而增強免疫反應,亦隨著桑黃多糖的濃度增加而增加[4]。
2.2對巨嗜細胞的影響
①通過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雞紅細胞實驗可以證明,經桑黃多糖處理的巨嗜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均有所上升,并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桑黃的最佳計量是200 mg/(kg·d)[5]②在對肝纖維化大鼠實驗時發(fā)現(xiàn)服用桑黃后,血清IFN-γ水平提高1 倍以上。為了進一步闡明桑黃對IFN-γ的影響,通過體外培養(yǎng)IFN-γ主要來源細胞之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MNCs),發(fā)現(xiàn)桑黃在低濃度時就能增強 PMNCs 產生IFN-γ,且在(0~200)μg/mL 濃度范圍內呈劑量依賴性特征[6]。后又再進一步對PMNCS作了研究,試驗采用雙抗夾心酶標法(EL ISA)檢測IFN-γ,發(fā)現(xiàn)桑黃對PMNCs 分泌IFN-γ有直接誘生作用。而IFN-γ具有明顯的抗腫瘤活性,能抑制前癌基因表達,阻止腫瘤細胞從G0 期進入G1 期,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還能誘導T 細胞輔助抗體產生,增強細胞毒T細胞和NK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IFN-γ還能作用于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等調節(jié)機體的免疫機能[7]。
2.3對T淋巴細胞的影響
對MCA-102荷瘤小鼠體內實驗結果顯示,桑黃多糖能明顯提高脾和腹股溝淋巴結T細胞產生Th-1(helper T cells)和減少Th-2 細胞因子的(IL-4)產生,并在機體處于腫瘤引起的免疫抑制狀態(tài)下能提高CD4t和CD8t T細胞的產量,增強抗腫瘤作用[8]。IL-12強大的免疫增強作用,它可以誘導Th1的活化,在機體抗腫瘤免疫機制方面起關鍵作用[9]。桑黃多糖給藥能刺激脾和腹股溝淋巴結IL-12的產量,因此PG給藥能調節(jié)TH1的增殖[10]。
2.4對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LAK)細胞的影響
體外試驗證實,對小鼠的脾細胞加入定量的桑黃提取物培養(yǎng)后,乳酸脫氫酶法測NK細胞活性升高,用MTT 法測LAK細胞殺傷活性升高也超過正常小鼠的水平,說明桑黃能夠增強NK細胞和LAK細胞的活性[11]。
2.5對細胞因子及其他炎性因子的作用
用桑黃多糖處理過的淋巴細胞的IL-8的表達水平明顯提高,增強誘導中性粒細胞的遷移和中性粒細胞對內皮組織的吸附,并提示桑黃多糖在增強IL-8功能中起作用。用桑黃多糖增強內皮生長因子、樹突狀細胞Dc、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金屬蛋白酶9、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細胞趨化蛋白2、IL-6、IL-1β的表達,IL-1β誘導巨噬細胞和內皮細胞分泌趨化因子,IL-6刺激B細胞增殖。通過這些因子表達可以提高免疫系統(tǒng)的反應能力。
3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目前研究認為,桑黃多糖對免疫細胞調節(jié)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國內外的許多學者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發(fā)現(xiàn)桑黃多糖還可以抑制腫瘤生長、降低血糖、總膽固醇和甘油三脂[12,13],改善骨髓損傷[14];從桑黃菌中提取的免疫調節(jié)蛋白多糖還能預防和治療自身免疫性關節(jié)炎癥,如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這些研究結果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桑黃多糖在許多免疫細胞調節(jié)方面仍有著廣闊的研究領域。綜上所述,盡管對桑黃多糖的各種藥理作用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還有一些機制和其他的藥理作用并沒有被我們所清楚和知曉,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闡明。
[參考文獻]
[1] 鄭立軍,王清,季俊,等. 藥用真菌——桑黃的研究進展[J]. 現(xiàn)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5,19(3):61.
[2] 趙永芳. 生物化學技術原理及應用[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70- 91.
[3] 竇茜茜. 桑黃多糖的研究進展[J]. 軍事醫(yī)學科學院院刊,2008,32(2):36-38.
[4] Gi-Young Kima,Soon-Kew Parkb,Min-Ki Leeb,Proteoglycan isolated from Phellinus linteus activates murine B lymphocytes via protein kinase C and protein tyrosine kinase[J].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2003,3(9):1281-1292.
[5] 車會蓮,孟繁岳,杜杰,等. 桑黃提取物對腫瘤生長和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5,21(1):79-81.
[6] 張萬國,胡晉紅,蔡溱. 桑黃誘生γ-干擾素與抗肝纖維化[J]. 中醫(yī)藥學報,2002,30(6):22-24.
[7] 張萬國,胡晉紅,蔡溱. 桑黃增強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產生γ-干擾素的研究[J]. 基層中藥雜志,2002,16(3):5-6.
[8] Yun Seon Songa, Sun-Hyoung Kimb, Jae-Hoon Sa c. Anti- angiogenic,antioxidant and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ion activities of the mushroom Phellinus linteus[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03,88(1):113-116.
[9] Schnrr M,Galambos P,Scholz C, Tumor cell lysate-pulsed human dendritic cells induce a T-cell response against pancreatic carcinoma cells,an in vitro model for the assessment of tumor vaccines. 2001,61(17),6445-6450.
[10] Yun-Hee Shon. Antimutagenicity and induction of anticarcinogenic phase II enzymes by basidiomycetes[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01,7(1):103-109.
[11] 李宜明,沈業(yè)壽,季俊虬,等. 桑黃菌質多糖的固態(tài)發(fā)酵及其抗氧化作用[J]. 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9(12):1580-1583.
[12] Banchereau J,Briere F,Caux C,Immunobiology of dendritic cells[J]. Immunological Reviews,2000,18(4):767-811.
[13] RissonMC,Soumelis V,Kadowaki N,Reciprocal control of T helper cell and dendritic cell differentiation[J]. Science.1999,283(19):1183 -1186.
[14] Maldonado-Lopez R,De Smedt T,Michel P,CD8 alpha+and CD8 alpha-subclasses of dendritic cells direct the development of distinct Thelper ells in vivo[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1999,189(3):587-592.
(收稿日期:201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