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對急性腦血管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急性腦血管病的發病、診斷和預后等情況。方法 對100例急性腦血管病患者進行臨床分析,主要為CT掃描情況,包括CT掃描距發病時間、CT頭顱掃描后確診和原臨床診斷誤診率、發病誘因和危險因素等方面。結果 本組病例100例,其中3例腦出血,l例術后病情惡化死亡,其余97例均經內科對癥支持治療,痊愈5例,好轉78例,未改善或惡化14例。原臨床診斷有6例腦梗死誤診為腦出血。結論 急性腦血管病變CT掃描可降低急性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必須積極防治高血壓病。
[關鍵詞] 腦部血管病;CT掃描;發病誘因;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74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2-58-02
本文收集本院近年來CT掃描證實的急性腦血管病變連續病例100例,以探討本地區的發病、診斷和預后等情況。
1臨床資料
本組100例用西門子Emotion螺旋CT機平掃。男72例,女28例;年齡19~88歲。50歲以下13例,51~59歲21例,60~69歲36例,70~79歲25例,80歲以上5例。腦梗死41例,其中多發梗死4例,腦出血44例,腔隙性病變13例,混合性卒中(梗死并出血)2例。
1.1CT頭部掃描
腦梗死41例:單發性腦梗死37例,多發性腦梗死4倒,病變在右大腦半球17例,其中基底節區6例。左大腦半球20例,其中基底節區4例,余在額、顳、頂、枕各葉均有發生,多發性腦栓塞4例,病變在右大腦半球1例,兩側大腦半球3例,腦出血44例,病灶在右大腦半球22例。其中基底節及內、外囊區20例;左大腦半球19例,基底節及內、外囊區17例,半球間裂2例,腦室內1例。腔隙性病變13例。其中缺血性病變10例,出血性病變3例。右基底節內囊區4例,左基底節內囊區7例,右額、左頂1例,左額、右頂合并左基底區1例。混合型腦卒中2例(腦梗死并出血)。1例為右枕葉腦出血并左基底節、左頊葉腦梗死。另1例為右基底節腦出血并左基底節、左頂葉腦梗死。
1.2CT掃描距發病時間
1周內59例,1周以上1個月以內26例,1個月以上半年以內15例。
1.3CT頭顱掃描后確診和原臨床診斷誤診率
臨床誤診率為14/86,其中腦梗死誤診為腦出血6例,而腦出血誤診為腦梗死8例。對腔隙性病變和梗死并出血的所謂混合性腦卒中,臨床判斷更是困難,有賴于CT頭顱掃描確診[1]。
1.4發病誘因和危險因素
本組腦出血44例中發病前有明確高血壓病史者26例(59%),發病在酒后或情緒波動時21例(47%),腦梗死41例中有高血壓史11例(26%),有心臟病史14例(34%)。
1.5治療和預后
本組病例100例,其中3例腦出血,l例術后病情惡化死亡,其余97例均經內科對癥支持治療,痊愈5例,好轉78例,未改善或惡化14例。原臨床診斷有6例腦梗死誤診為腦出血。
2討論
本組腔隙病變占l3%,腔隙性梗死在腦血管病中并不少見,腔隙一般較小,微小腔隙直徑約0.5~1.5mm,多數2~4mm,大的10mm,幾乎總是位于大腦深部,特別好發于底節、內囊、丘腦或腦干(主要在橋腦),從不見于大腦皮質和脊髓。高血壓病是腔隙性梗死最常見的病因。腔隙的病理機制為小動脈的損害。
其臨床癥狀取決于腔隙性梗死的范圍大小、病變部位和數量等。臨床上可出現純運動性偏癱、純感覺性卒中、同側共濟失調、構音障礙及笨手綜合征,多發性腔隙形成為腔隙狀態,可出現癡呆、精種障礙、假性球麻痹綜合征。
本組混合型卒中占2%,其發病機制比較復雜,如腦出血后全腦小動脈早期處于痙攣狀態,或因腦動脈過度收縮擴張,使原有的動脈硬化斑脫落,均可導致伴發梗死。如圖1所示。腦梗死后伴發腦出血,可能與血流灌注的增強有關。為了便于指導臨床治療,根據CT掃描所見出血灶和梗死灶范圍,將混合型腦卒中歸為二種類型,即出血-梗死型,以出血為主,出血灶范圍大于梗死灶,梗死-出血型,以梗死為主,梗死灶范圍大于出血灶,臨床上前者多于后者。混合型腦卒中臨床診斷比較困難,如早期出現多灶體征或在治療中出現新的病灶體征,則應考慮本病,確診仍有賴于CT頭顱掃描并多次復查。
本組病例原臨床診斷有6例腦梗死誤診為腦出血,有8例腦出血誤診為腦梗死,經CT頭顱掃描后糾正診斷,其誤診率與國內其他報道對照大致相似。臨床上常常將一些臨床癥狀比較輕、血壓增高不顯著、在安靜狀態下發病的腦出血患者誤診為腦梗死。如圖2所示。反之將一些臨床癥狀比較重、血壓較高或有較明顯發病誘因的腦梗死患者誤診為腦出血。本組僅3例外科手術治療,血腫清除術后2例好轉,1例術后病情惡化死亡,其余均行內科對癥支持治療。以中性治療為主,做必要的針對性處理。
多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證明動脈硬化、高血壓是出血性腦血管病和缺血性腦血管病共同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索。年齡、心臟病和糖尿病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情緒波動、酗酒則是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要危險指標,國外資料缺血性卒中患者有高血壓病史者占44.4%,出血性卒中患者原有高血壓者占81.5%。本組腦出血病例發病前有高血壓病史者占59%。在酗酒或情緒激動時發病者占47%,而本組腦梗死病例有高血壓病史者占26%,有心臟病史者占34%。要降低急性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必須積極防治高血壓病已是國內外學者一致的意見。防治高血壓病可減低腦出血的發病率或延緩其發病年齡。預防腦出血的發生比治療腦出血更有意義。因為腦出血一旦發生,病死率甚高,即使渡過急性期,在恢復期的病人中,約有1/2~3/4的病人喪失工作能力和獨立生話能力,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很大負擔。因此,防治高血壓、降低腦出血的患病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吳恩惠. 頭部CT診斷學[M].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91-94.
[2] 崔慶云,白洪杰,王知,等. 高血壓腦出血外科治療[J].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4,11(6):355-356.
[3] 許建強,田德棒. 高血壓基底節區出血手術治療近期療效影響因素分析[J].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4,11(2):101-102.
(收稿日期:2009-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