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運動員;心臟
[中圖分類號] R540.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2-95-02
運動員心臟是指由長時間訓練引起的以心臟增大、心功能增加為主要表現的心臟適應現象,運動員心臟除增大、心泵血功能提高外,還伴有竇性心動過緩、心臟內分泌功能改變等,最終可表現為心泵功能貯備的增加,這與病理性心臟肥大有著根本的區別,19世紀70年代以后一些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運動員心臟屬于生理代償性反應[1]。我院收治1例運動員心臟,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42歲,因行雙下肢大隱靜脈曲張的高位結扎和剝脫離術,同時發現心率極度緩慢而于2008年10月25日入院,患者既往無眩暈、黑矇及暈厥,也無胸悶、胸痛等表現,患者系職業籃球運動員,30多年來長期從事籃球運動,無高血壓、糖尿病史。
入院時體查:身高196cm,體重110kg,心界不大,律齊,HR 46次/min,聞及第四心音,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除雙下肢明顯靜脈曲張外,余無特殊發現。特殊和化驗檢查:外院ECG示竇性心動過緩并不齊HR 46次/min,I°-AVB(25mm/s),房內傳導阻滯,P波有雙峰P-P'≥0.04mg(圖1)。
24h動態ECG示:平均心率66次/min,最慢26次/min,發生于凌晨4:18,最快的113次/min,Ⅱ°竇房傳導阻滯(2.08s),見圖2。
心臟超聲示:左房左室大,左房36.7、左室70.6(舒張末容積),射血分數80%。胸片:主動脈增寬,外觀不大,心胸比例0.62(正常為0.66),其余無特殊發現。為進一步了解竇房結和房室結功能,入院后行心內電生理檢查,測定竇房結功能,超速抑制起搏右房,頻率s1s1600ms,s1s1500ms,結果顯示:竇房恢復時間正常(1560ms),CSNRT正常。HBE顯示H-V正常。但是2︰1傳導阻滯點在s1s1500ms時,120次/min起搏心房時出現2︰1傳導阻滯。患者心內科電生理檢查后即日轉入外科接受外科手術,手術后留置心內經右室起搏導管,于當日外科所行的右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和剝脫術,其自身心率58次/min,最快70次/min,患者情況穩定,一直未行臨時起搏,手術順利,術后即拔心導管。
2討論
休息時竇性心動過緩,出現第三或第四心音、收縮期雜音、一系列心電圖異常、胸部X線片心影增大為特征的上述改變,在未經訓練者應看作異常,而對運動員來說是對耐力訓練的成功適應而不能誤診為心臟疾患[2]。患者為一長期從事體育運動的職業運動員,其所出現的臨床綜合征需與器質性心臟病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擴張型心肌病相鑒別。
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是指竇房結及其鄰近組織的病變引起的竇房結起搏功能和(或)竇房結傳導障礙。主要依據:嚴重竇緩,有竇房阻滯或竇性靜止,伴隨的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快速心律失常自動停止后,竇性心律常于長達2s以上的間歇后出現。
患者左室腔大(70.6)左房大,要注意有無擴張型心肌病(運動員以左室腔70為上限)。擴張型心肌病主要表現為:心臟變大、壁薄、收縮無力、射血分數降低。
運動員中發生猝死的有所報道,心動過緩、心臟增大或ECG異常的程度或訓練的水平和心血管的功能狀態不直接相關,尚無資料顯示最強的體力活動對心臟正常者心血管功能起有害作用,或在晚年時易患心血管疾患,但在看似健康的年輕運動員,無論在休息時或運動時確偶有猝死發生,可能由于心律失常引起。但運動員與心律失常相關的猝死幾乎都是由于已存在而未被檢出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炎、先天性冠狀動脈或主動脈瓣異常[3],故鑒別尤為重要。
運動員心臟是一種在運動員中出現的代償性改變,盡管無癥狀,但ECG示心率慢,故要檢查明確。如果運動員合并器質性心臟病是需要治療的。
手術中由于緊張,交感神經興奮,心率應該增快,但該患者心率卻一直為58次/min。運動員安靜時竇性心動過緩的發生率較高,是心臟對長期訓練產生的適應性生理變化,一方面由于心泵功能加強,每搏輸出量增加,另一方面,訓練導致交感神經張力降低,迷走神經張力提高,使安靜心率減慢,在不改變心輸出量的情況下,心肌耗氧量降低,出現能量節省化。同時,心泵功能貯備增加,特別是心率貯備大大提高,但是過低的心率可能影響心臟的血液動力效果,有學者認為絕大多數竇性心動過緩屬于生理性,少數過低者應進一步做臨床檢查[4],該患者行心內電生理檢查,測定竇房結功能正常。
隨訪1年,該患者預后良好。
[參考文獻]
[1] 張寶慧. 運動員心電圖[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86,5(4):247.
[2] 常蕓. 運動性及病理性心肌肥大[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89,8(1):35.
[3] 陳中偉. 運動醫學[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89.
[4] 楊錫讓,傅誥堅. 運動生理學進展——質疑與思考[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153.
(收稿日期:201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