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足底靜脈泵和下肢彈力繃帶聯合應用對持續骨牽引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影響。方法 將116例持續骨牽引病人分為兩組,對照組進行常規處理,治療組在常規處理基礎上聯合應用足底靜脈泵和下肢彈力繃帶。兩組均在固定時間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下肢深靜脈。結果 治療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結論 足底靜脈泵和下肢彈力繃帶聯合應用能有效地預防持續骨牽引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關鍵詞] 足底靜脈泵;下肢彈力繃帶;持續骨牽引;深靜脈血栓
[中圖分類號] R687.3+5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2-146-01
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 bosis,DVT)是一種深靜脈內血細胞凝集塊阻塞性疾病,多發生在下肢創傷后或需長期臥床的患者,如治療不及時可繼發肺栓塞等,甚至危及生命。深靜脈血栓形成是持續骨牽引術術后的常見并發癥之一。我科2004年4月~2008年10月對116例持續骨牽引病人在術后采用足底靜脈泵和下肢彈力繃帶聯合應用的預防措施,預防DVT發生,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16例,49例股骨粗隆骨折,32例股骨上段骨折,24例股骨頸骨折,11例髖臼骨折。其中男47例,女69例;年齡64~96歲,平均73歲;髁上牽引45例,脛骨結節牽引71例。采取隨機原則將患者分為對照組58例,治療組58例。
1.2方法
本組患者持續骨牽引術前均多普勒超聲檢查下肢深靜脈無DVT,術前均查血凝分析無異常。在局部麻醉下行持續骨牽引,在手術后立即使用足底靜脈泵及彈力繃帶治療。患者當天開始踝關節及足、趾主被動活動。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5軟件包統計處理,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組116例患者術后21d常規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下肢深靜脈。見表1。
3討論
持續骨牽引為骨科基本操作技術,但其術后并發癥DVT未引起足夠認識。從第七屆ACCP報道的骨科手術后靜脈栓塞的發生率[1]中可以看出持續骨牽引術后DVT發生率很高。本病例持續骨牽引病人均為髖關節周圍骨折,長期臥床,患肢肌張力降低,改變血流動力學后,下肢靜脈血液回流減慢;骨折創傷后可使血小板數增高,血中凝血因子含量增多而抗凝因子活性降低,導致高凝狀態;骨折創傷過程中刺激、牽拉或扭曲使下肢靜脈常發生變形,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內膜下層及膠原裸露可激活血小板釋放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啟動內源性凝血系統,導致血小板聚集、黏附,形成血栓。DVT的3大致病因素為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和高凝狀態[2]。持續骨牽引手術的DVT高發生率有其獨特的原因,長期臥床、術后活動受限增加靜脈瘀滯。足底靜脈泵對深靜脈血栓有預防作用,因為足底靜脈泵是以外力模擬下肢肌肉收縮,使下肢的靜脈被動的起到擠壓作用,阻止深靜脈擴張,保護靜脈內膜不致損傷,并有防止足、股部靜脈血流遲緩、促進血液回流、增加靜脈血液流速的作用,防止血液淤積在下肢深靜脈內,從而達到有效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下肢行彈力繃帶固定,并配合主動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足趾屈和背伸運動、足內外翻及足踝環繞運動[3],也可使下肢的靜脈被動的起到擠壓作用,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從而達到有效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同時,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發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已經形成,必須立即停止使用以上方法,同時給予抗凝、溶栓、患肢制動等治療,防止血栓栓子脫落,近端血栓溶栓前應當放置靜脈濾器,預防發生肺栓塞等嚴重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Geerts WH, Pineo GF, Heit JA, et al. Prevention of wenous thromboembolism:the 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J]. Chest,2004,126(6):338-400.
[2] Fink AM, Mayer W, Steiner A. Extent of thrombus evaluated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nd first deep vein thrombosis[J]. J Vasc Surg,2002,36(2):357-360.
[3] 陳廖斌,顧潔夫,王華,等. 足踝主、被動運動對下肢靜脈回流的影響[J]. 中華骨科雜志,2001,21(3):145-147.
(收稿日期:201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