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防己黃芪湯是先師用來治療因風寒或風熱犯肺、肺氣肅降失常、不能通調水道、脾不能轉輸水濕、腎不能蒸化水液外溢肌膚而致的小兒腎病綜合征的一張方子。臨癥之時,隨癥加減,每獲良效。
[關鍵詞] 腎病綜合征;防己黃芪湯;中藥治療
[中圖分類號] R69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0-95-01
小兒腎病綜合征是小兒時期常見的腎臟疾病,目前在國內因泌尿系統疾病而住院的患兒中,其發病率僅次于急性腎炎。隨著病情的遷延不愈,腎臟病理可持續進展,最終可能導致硬化性腎炎,甚者出現腎衰竭[1],嚴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先師試用《金匱要略》中的防己黃芪湯治療腎病綜合征,通過反復的實踐使用,經治3例,療效很好,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病例1:患兒劉某,6歲。其母代訴:小孩患腎病綜合征在兒童醫院住院2個月未痊愈就出院了,而后來找先師診治。觀其小兒四肢均浮腫,尤以下肢為甚,按之凹陷、尿少。查尿:蛋白(++)、紅細胞2~5、白細胞7~9、扁平上皮細胞6~8,當即采用金匱防己黃芪湯主治。方中:防己20g,炙黃芪20g,白術25g ,炙甘草15g,姜棗為引。
治療2周尿檢正常,7d后尿檢又有變化,蛋白(+),紅細胞10~12,白細胞5~8,吞噬細胞0~1,黏液絲(+)。辨證用藥在上方的基礎上加仙鶴草15g,茅根20g,黨參10g,云苓15g,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次。
1.5個月后尿檢正常,痊愈,隨訪未有復發。停服防己黃芪湯后,令其繼服金匱腎氣丸、六味地黃丸以鞏固療效。小兒因病久身體欠佳,令其服河車大造丸以恢復健康。
病例2:患兒李某,8歲。該兒童患腎病綜合征、腎小球腎炎,在寬城區醫院兒科住院未愈。而后在小合隆親屬家注射青霉素2個月仍未見愈,故來先師處診治。治仍以防己黃芪湯加味主治而愈。
病例3:先師同事家小兒,6歲。患腎病綜合征,獨服防己黃芪湯治之亦愈。
2基本處方
防己20g,炙黃芪20g,白術25g,炙甘草15g,姜棗為引。用法: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隨癥加減:如尿中有白細胞可加雙花;見紅細胞可加仙鶴草、茅根;胃納不佳可加陳皮、茯苓和胃利濕;如身有微熱,可加滋陰補血藥女貞子;如腎陽虛者可加淫羊藿;如腎陰虛者可加京母、黃柏。
3討論
腎病綜合征是以腎臟為主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其主要癥狀表現尿少、水腫。故祖國醫學屬水腫范疇。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因風寒或風熱犯肺,肺氣肅降失常,不能通調水道,脾不能轉輸水濕,腎不能蒸化水液外溢肌膚而致。所以在治療上初起宜發汗利小便,健脾利尿為主。《金匱要略》曾寫道:“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此方用防己黃芪湯健脾祛濕固表,調和營衛達到祛濕固表消腫的目的。必要時可隨癥加減,以達到補腎陽、溫脾陽、消腫利尿作用。所以防己黃芪湯對小兒腎病綜合征確有良效。
難治性腎病綜合征是現代醫學病名,中醫目前尚無統一病名,歷代醫家對本病的描述多在“水腫”范疇。《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則致使血漿蛋白的產生減少和排出增多;脾虛升降失常,水精不布,水失土制,從而引起蛋白尿、水腫、低蛋白血癥等臨床表現。由于小兒腠理疏松,衛外不固,腎氣不足,易為外邪所侵,傷及臟腑,常影響肺、脾、腎三臟水液代謝功能[2]。經過反復實踐應用,防己黃芪湯對小兒腎病綜合征確有良效,即使使用過程中近期療效不明顯,也要有耐心反復使用,隨癥加減,辯證用藥。本方中醫辯證貫穿于治療的整個過程,對于提高本病的治療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3]。經過反復實踐應用,定能收到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雷作漢,劉國安. 劉國安治療小兒急性腎炎經驗[J]. 中醫雜志,2009, 50(3):210-211.
[2] 劉曉菊. 竹葉石膏湯治療小兒腎炎112例[J]. 四川中醫,2000,18(11):39.
[3] 陳華,朱永琴. 活血化瘀法結合辨證治療兒童紫癜性腎炎分析[J]. 浙江臨床醫學,2006,8(8):814.
(收稿日期:20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