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經皮穿剌椎間盤旋切術+醫用臭氧治療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方法 6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先行椎間盤旋切術,同時經套管向椎間盤內注入臭氧氣體10~20mL及盤外軟組織注入臭氧氣體10~15mL,觀察其療效。結果 60例患者隨訪1~6個月,總有效率達95%,其中顯效率達80%,有效率達15%,無效5%,未發生任何并發癥。結論 經皮椎間盤旋切術+臭氧治療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它創傷小、見效快、費用低,并放寬了微創治療椎間盤突出癥適應證。
[關鍵詞] 椎間盤旋切術;臭氧;椎間盤突出癥
[中圖分類號] R681.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0-109-02
The Clinical Utility with Percutaneous Diskectomy and Injecting Ozone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Herniated Disk
TENG Jun ZHOU Guangde ZHANG Kuiyang
X-ray Department,Yancheng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Yancheng 224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ercutaneous puncture disc atherectomy + medical ozone treat the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treatment with disc atherectomy,at the same time injected ozone gas 10-20ml through the cannula into the intradiscal and 10~15mL into the soft tissue,then to observe the effect. Results Of the 60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6 months,with a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of which up to 80% markedly effective,15% is efficient,5% is invalid,without any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 Percutaneous disc atherectomy + ozone treatment of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It is invasive,quick,low cost,and to relax the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of disc herniation indications.
[Key words] Diskectomy;Ozone;Lumbar herniated disk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以腰痛為主要特征的臨床常見疾病,多發生在20~40歲青壯年。病變部位以第4、5腰椎間或第5腰椎和第1骶椎間為多見,嚴重者可致截癱。對于有明確指征者,傳統采用開窗法、半椎板、全椎板切除術治療,手術復雜,風險、創傷較大,患者十分痛苦。本研究采用經皮椎間盤旋切術聯合臭氧聯合治療椎間盤突出癥,創傷小,療效滿意,現總結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均選自鹽城市中醫院住院病人,共120例,隨機數字化分組,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0例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齡23~54歲,病史最長者10年,最短者1年左右,并都經過保守治療無效。腰痛伴單側或雙下肢痛麻者40例,單純下肢疼痛麻木者14例,單純腰痛者6例,部位在L4-5者50例,L5-S1者8例,L2-L3者2例,兩個椎間盤突出者8例。對照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25~60歲,病史最長為11年,最短者2年左右。所有患者經臨床體征檢查后結合CT或MRI檢查分為膨出、突出,60例患者臨床表現與影像學檢查相一致。
1.2儀器設備
島津1000MA數字胃腸機,國產自動螺旋式椎間盤旋切器一臺,醫用臭氧發生器一臺(意大利歐恩蘭)。
1.3操作方法[1]
對照組患者健側臥位于手術臺上,透視下體表定位,取相應椎間盤距正中線7~11cm為穿剌點,常規消毒鋪巾后,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尖頭刀片于麻醉后的穿剌點作3mm橫行皮膚切口,用一直徑為1.0mm的帶芯穿剌針緩慢進入病變椎間盤,經腰椎正側位片證實穿剌針位于椎間盤中央,退出針芯,沿穿剌針逐級交換入擴張套管,最終置入3.0~3.5mm工作套管。經套管置入環鋸行多方向破纖維環,破環后經工作套管置入切割器,連接吸引器,接通沖洗液,從不同深度和不同方向對髓核組織進行反復切割抽吸,直至無髓核組織吸出為止。治療組與前者旋切術相同,并加入臭氧治療,退出旋切器經套管注入臭氧濃度為35~45μg/mL氣體10~20mL,再將套管退至纖維環外,向椎旁軟組織注射臭氧10~15mL后拔管,在推注臭氧時部分患者有腰部酸脹、疼痛或患肢放射樣疼痛,局部無菌紗布包扎,術畢平臥4h,并抗炎治療3~5d。
2結果
120例患者術后隨訪1~6個月,療效按中華骨科學會脊柱學組腰背痛手術評定標準[2],治療組總有效率達96%,其中顯效達49例(81%),有效9例(15%),無效3例(5%),顯效率、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見表1。
3討論
椎間盤突出為腰部和坐骨神經痛的最常見原因之一,20歲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組織中的各種成份發生較大變化和組織學改變,容易在各種誘因下造成椎間盤突出。
3.1治療機制
椎間盤突出癥的早期治療是減壓,椎間盤旋切術正是利用這原理進行治療,將部分或大部分髓核切除,行有效的機械減壓,可達到外科手術同樣的效果。在椎間盤旋切后,大部分患者即時見效,腰腿痛消失或減輕,直腿抬記試驗陰性等。而高濃度臭氧又有以下作用[3]。
3.1.1氧化蛋白多糖正常髓核是由蛋白多糖膠原樣纖維和髓核細胞構成,蛋白多糖是最主要的大分子之一,使髓核基質產生高滲壓,水份高過85%。臭氧進入髓核后,可以氧化蛋白多糖使其失去固定電荷密度的特性,滲透壓下降最終導致髓核水份丟失。同時臭氧對髓核細胞的損害作用,導致了髓核蛋白多糖合成和分泌功能下降,兩者共同作用而致髓核體積和壓力變小。
3.1.2抗炎作用椎間盤突出后,由于突出的組織壓迫硬脊膜及神經周圍的血管,阻礙了椎體周圍靜脈回流,靜脈曲張滲出進而組織水腫,同時突出的髓核組織釋放的化學物質引起自身免疫反應形成無菌性炎癥。臭氧通過剌激血管內皮細胞引起血管擴張,改善靜脈回流,促進無菌性炎癥的吸收,起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3.1.3鎮痛作用突出的髓核機械壓迫神經根,突出髓核釋放的化學物質促進椎間盤及鄰近組織的神經末梢敏感性增高,導致椎管外腰部及臀部肌肉痙攣而引起腰或坐骨神經疼痛,臭氧可抑止無髓核感受器纖維,激活機體中的抗損傷系統,剌激抑制性中間神經元,釋放腦啡肽而引起鎮痛作用。
3.2適應證和禁忌證
適應證:腰腿痛和(或)下肢放射痛,無嚴重神經功能缺失,在實施臨床治療前應明確患者的影像檢查和患者的臨床體征是否一致。禁忌證:對椎間盤突出合并嚴重神經功能缺失者,嚴重的椎管狹窄(骨性),突出物完全鈣化,椎體2度以上滑脫,有出血風險及心理障礙者應視為禁忌證。
3.3影響療效的因素
臭氧在椎間盤及硬膜外間隙的分布對療效影響較大,我們在治療中發現纖維環和后縱韌帶破裂的患者注射臭氧時氣體在椎間盤內、硬膜外間隙及腰大肌間隙均有分布,療效明顯高于纖維環未破裂者,未破裂者氣體僅在椎間盤內。而旋切治療的第一步就是破纖維環,也叫“開窗”,使臭氧能夠進入椎間盤內外和硬膜間隙,所以二者結合進一步提高了療效。分析原因是由于臭氧在椎間盤外及椎管外能有效地消除周圍水腫及無菌性炎癥反應,對椎管外疼痛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對于臨床癥狀和影像學檢查一致的椎間盤突出患者均適合治療。
3.4經皮椎間盤旋切+臭氧治療的優勢
椎間盤旋切+臭氧治療椎間盤突出癥創傷小,操作簡便,痛苦小,安全可靠,不改變脊柱的穩定性,恢復快,同時也擴大了適應證的范圍,降低了椎間盤感染的風險,不會造成組織器官的損傷。
治療組60例病人穿刺椎間盤74個,均無明顯并發癥出現,盡管此方法極為安全,但準確地說,此旋切器能切割出任何組織,因此可潛在造成內臟器官的穿孔、出血和神經功能損害,但只要嚴格按照以下操作規則行事并發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①只能行皮膚局麻,避免全麻或神經根周圍麻醉,否則就不能監測旋切器是否接觸神經;②定位針要細,針尖不能進入椎管,一遇到神經根痛時,立即回抽;③定位針進入椎間盤后,一定要雙向透視,確定針尖確實位于椎間盤內才能做下一程序;④嚴格無菌操作,以防椎間盤感染,另外術后可否行按摩、牽引等治療也有待對照研究,但若遇復雜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如椎體骨折、椎體嚴重滑脫、髓核為游離片等需外科治療。故經皮椎間盤旋切術+臭氧聯合治療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確切,副作用少,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滕皋軍. 經皮椎間盤摘除術[M]. 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2000:91- 131.
[2] 楊惠林,唐天駟. 腰椎不穩與腰椎管狹窄專題討論會紀要[J]. 中華骨科雜志,1994,14(1):60.
[3] 俞志堅,何曉峰,李顏豪,等. 醫用臭氧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4,20(4):598-600.
(收稿日期:200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