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系統解剖學;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0-83-02
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系統解剖學》作為國內許多醫學院校的教學用書,為解剖學的教學提供了藍本,促進了我國解剖學的發展,至今已經出版到第7版。該版與前6版相比,作了大幅度的調整。筆者所在學校從第4版開始就一直使用該教材。第7版與前幾個版本及國內其它解剖學教材比較,在某些概念敘述、認定與歸納、臨床意義的取舍、內容編排以及審校等方面值得商榷。現以章節為順序摘錄部分與同行進行探討,以供再版時參考。
1運動系統
運動系統(P7)由骨、“關節”和骨骼肌構成。但在關節學(P36)卻出現骨連結的概念,而關節(P37)僅指間接連結。能否改為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構成[1],或是在關節學總論時闡述關節分不動與可動兩大部分。圖1-9第7頸椎(P14)的棘突繪有分叉,而在P13中描述得很清楚,其末端不分叉。
P26中描述軀干骨包括26塊脊柱骨(24塊椎骨、1塊骶骨、1塊尾骨)、1塊胸骨和12對肋骨。“脊柱骨”不是正規的解剖學名詞,不宜使用。而且椎骨亦包括骶骨與尾骨,這在后面的具體描述中也得到了印證。“肋骨”只是肋的一部分。
關節的運動(P38)中屈和伸通常是指關節“沿”冠狀軸進行的運動。此處的“沿”的意思應該是順著,即屈和伸的運動與冠狀軸的方向是同向的,而實際上是垂直關系。此處改為“圍繞”更容易理解。同理,下面的收和展亦相似。旋轉則使用“沿”就對了。
P40第11行“中軸骨包括顱骨和軀干骨的連結”應該改為“中軸骨連結包括顱骨和軀干骨的連結”。在描述腹股溝三角(P76)時,完全刪除其臨床意義,使得該名詞不完整。
2內臟學
口角平對“第1磨牙”(P99)是錯誤的,應該平對“尖牙與第1前磨牙之間[2]”。消化系統中關于幽門瓣(P111)說“有阻止胃內容物進入十二指腸的功能”,而幽門括約肌則說“有延緩胃內容物排空和防止腸內容物逆流至胃的作用”,其實這兩者功能上是一致的[1]。所以前面說阻止就是不讓通過,是不適當的;同理,在描述回盲瓣(P116)的作用為“阻止”,也應該改為“延緩”更好些。
喉的“連接”(P133)改為喉“連結”更好些。P140在描述肺的形態時說包括“一尖、一底、三面、三緣”。既然說有“一底”了,就沒有必要再說“三面”,應該說“兩面”比較合適。表6-2支氣管肺段(P144)把右肺上段(SVI)歸入中葉是錯誤的,前頁(P143)的圖中SVI在斜裂之下,應該是屬于下葉。左肺尖后段把前段(SⅢ)也包括進去了,同樣也是不對的。胸膜右側于第6胸肋關節處“越過”劍肋角(P145)與胸膜下界移行,提示胸膜在劍肋角之前,而實際上胸膜是在劍肋角之后。圖8-3睪丸、附睪的結構及排精徑路(P162)中“尿道前列腺部”所指應該是“尿道球部”。
3 脈管系統
P196第13行描述心左緣居胸肋面與“肺面”之間,但是在介紹面時并未出現“肺面”的概念。
心包橫竇(P211)為心包腔在“主動脈、肺動脈”后方與上腔靜脈、左心房前壁前方間的間隙。“肺動脈”是指心包外的部分。應該改為“升主動脈、肺動脈干[3]”才能更準確地認定該間隙的位置。
P213倒數第三行中描述動脈韌帶為胚胎時期動脈導管“閉索”的遺跡。應為“閉鎖[3]”。P218倒數第一行描述胸主動脈到第“10”胸椎高度處,應為“12”。足底深弓(P227)上發出4支“跖足底固有動脈”,應為“跖足底總動脈[4]”。
表11-1標題為“全身動脈分布”(P230),其實表中描述的是體循環的動脈分布。同理,表11-3的標題為“全身靜脈回流概況表”,而表中描述的只是體循環的靜脈回流概況。
P233倒數第7行敘述上腔靜脈收集胸部“(心和肺除外)”等上半身的靜脈血,心的靜脈血可以除外,但肺的靜脈血卻是從支氣管靜脈回流至上腔靜脈的。因此括號內應是“心除外”。胃的淋巴引流(P255)第一條途徑注入“胃上淋巴結”,應該改為“胃左淋巴結[5]”。
4 感覺器與內分泌系統
表15-2聲音的傳導路線圖(P283)將鼓膜劃入中耳,而鼓膜是屬于外耳(P274-275)。前庭窗振動后是引起前庭階的外淋巴波動(P282),但此表中提示前庭窗振動后引起鼓階外淋巴波動。
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P437倒數第三行)的描述不夠嚴謹。“甲狀腺素”一般指的是四碘甲腺原氨酸(T4),而甲狀腺還分泌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降鈣素等。因此,應改為“甲狀腺主要分泌甲狀腺激素和降鈣素”。
5神經系統
神經纖維(P291)問題亦值得探討。關于神經纖維的定義,首先說“神經元較長的突起”,這讓初學者感到迷惑,到底多長算“較長”呢?此處所說的突起應為神經元的軸突與感覺神經元的長樹突。其次說神經纖維被髓鞘“和”神經膜所包裹,表示突起外面既有髓鞘包裹,也有神經膜包裹。4種神經纖維中只有周圍神經的有髓纖維是兩者共同包裹,而周圍神經無髓纖維僅有神經膜,中樞神經纖維均無神經膜,因為神經膜是指施萬細胞膜的一部分。另外,為便于理解神經纖維,建議將之編排在神經膠質之后。
神經膠質(P293)是指“中樞”神經系統的間質或支持細胞的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周圍神經系統中也有神經膠質,即施萬細胞,這在P293第9行中也有出現了。
在描述腦干的內部結構(P310~328)時,多次出現被蓋、基底以及頂蓋等概念。但是卻沒有進一步解釋。建議增加腦干內部的縱向分部[7],即頂部、室腔部、被蓋部及基底部。
[參考文獻]
[1] 楚憲襄,李名揚,韓建生,等. 人體解剖學[M]. 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7:5-105.
[2] 皮昕. 口腔解剖生理學[M]. 第6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93.
[3] 徐傳達. 系統解剖學[M]. 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2 -194.
[4] 高秀來. 人體解剖學[M]. 第2版. 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195.
[5] 楊琳,高英茂. 格氏解剖學[M]. 第38版. 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1619.
[6] 姚泰. 生理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68-469.
[7] 于頻. 系統解剖學[M]. 第4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341.
(收稿日期:201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