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效果。方法 回顧分析我院膽汁反流性胃炎82例患者治療及效果資料。結果 中西醫結合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5.1%,胃鏡總有效率為80.5%,6個月復發率為10.3%,西藥組分別為78.0%、51.2%、36.6%,兩者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較單純西醫治療療效顯著,且有效率高、療程短,藥物毒副作用小,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膽汁反流性胃炎;中醫
[中圖分類號] R57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0-48-02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更隨著內窺鏡的發展,非手術后膽汁反流性胃炎的檢出率逐漸升高,西醫治療主要是對癥處理,療效欠佳。2007年10月~2009年10月,筆者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82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門診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無胃部手術史,且均經胃鏡證實為膽汁反流性胃炎,具有上腹疼痛、飽脹不適感、噯氣、惡心、嘔吐、吞酸中的一項或一項以上癥狀,排除有肝、膽、胰器質性疾病及消化性潰瘍病例,并排除妊娠、哺乳期婦女或對所用藥物過敏者。其中男49例,女33例,年齡17~61歲,平均(38.9±7.8)歲,病程3個月~6年,平均(3.6±1.9)年。所有患者按照就診先后隨機分為兩組各41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
1.2.1西藥組 多潘立酮(嗎丁啉)10mg,每日3次,餐前服;雷尼替丁0.15g,每日3次,于飯前半小時口服;口服鋁碳酸鎂片(達喜),每次1.0g,每日3次,
1.2.2中西醫結合組在西藥組治療基礎上,加服中藥湯劑,自擬方:柴胡、枳殼、白芍各15g,白術15g,連翹20g,丹參15g,黃連8g,吳茱萸3g,郁金15g,甘草6g。嘔吐頻繁者加代赭石、旋覆花各15g;泛吐酸水者加烏賊骨10g;脾胃虛弱者加黨參15g,黃芪30g;脾胃虛寒去黃連,加高良姜12g,丁香2g;脾胃濕熱者加茵陳30g,石菖蒲10g;病程日久、兼瘀血者加桃仁,紅花各15g等。每天1劑,水煎分兩次服。
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為一療程,兩療程后觀察治療效果。在治療觀察期間停服其他藥物,避免情緒波動,忌煙、酒等刺激性食物,建立良好的飲食作息習慣。
1.3療效評價標準
臨床療效判定:以上腹部灼痛、飽脹不適、反酸、惡心嘔吐作為四大評分癥狀,分別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的變化情況并記錄其積分。評分標準:0分:無癥狀;1分(輕度):稍有不適,但不影響正常活動;2分(中度):有明顯不適,影響正常活動;3分(重度):不適明顯,嚴重影響日常活動。療效指數(%)=[(治療前癥狀積分-治療后癥狀積分)/治療前癥狀積分]×100%。痊愈:無任何不適;顯效:療效指數>80%;有效:療效指數51%~79%;無效:療效指數≤50%。
胃鏡判定:痊愈:胃鏡示急性炎癥基本消失,胃黏膜像正常,膽汁反流消失;顯效:胃鏡復查胃黏膜像基本正常,膽汁反流明顯減少,炎癥顯著好轉,黏膜輕度水腫,無糜爛;有效:胃鏡復查胃黏膜像有所好轉,膽汁反流略微有所減少,炎癥部分減輕;無效:胃鏡復查膽汁反流無變化或增加,炎癥無變化甚至加重。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3.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兩組療效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臨床總療效比較(表1)
2.2兩組胃鏡療效比較(表2)
2.3復發情況比較
療程結束后所有有效病例均在治療結束半年后隨訪,中西醫結合組復發4例(4/39,10.3%);西藥組復發11例(11/32, 36.6%),兩組復發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3討論
膽汁反流性胃炎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是由于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胃腸運動障礙致膽汁、胰液和腸液反流入胃,破壞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炎癥、糜爛和出血,若不及時控制病情,還可繼發慢性萎縮性胃炎,甚至胃潰瘍[1]。根據臨床表現可屬中醫“胃脘痛”“嘈雜”“痞滿”“嘔苦”“膽癉”等范疇。其主要病機為肝失疏泄,胃氣上逆,膽汁逆流入胃,病位在中焦脾胃,與肝膽關系密切[2,3]。西藥常用促進胃動力、抑制胃酸分泌等方法,但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且效果欠佳。
本方由柴芍兩藥及左金丸化裁,方中柴胡疏肝理氣,解郁止痛,治心腹腸胃中結氣;黃連苦寒,清熱瀉火燥濕,吳茱萸疏肝下氣,燥濕止痛,組成左金丸;白芍益陰和里,合左金丸柔肝調肝;枳殼行氣寬中除滿,和胃降逆,配柴胡以升清降濁;郁金行氣解郁,清熱利膽,理氣和胃,合左金丸更下氣降逆,泄熱開郁。又加白術健脾胃,可實土抑木以防復發;丹參養血活血,功同四物;連翹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甘草和中,與白芍同用能柔肝理脾,緩急止痛。上方藥味配伍有辛開苦降、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清熱化濕之功。諸藥合用能加快膽汁反流致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等炎癥的吸收恢復,對炎癥的及早恢復,促使膽汁排泄正常及抑殺幽門螺桿菌等方面有較好的臨床療效[4]。
通過臨床觀察本方與西藥聯合應用,中西醫結合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高達95.1%,遠遠高于西藥組的78.0%,且復發率更低,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較單純西醫治療療效顯著,且有效率高、療程短,藥物毒副作用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前進. 莫沙必利聯合雷尼替丁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41例[J]. 現代臨床醫學,2009,35(2):121.
[2] 相聰坤,白海燕,陳迎春. 清濁方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療效觀察[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25):3035-3036.
[3] 花明,劉景春,尹志秀. 助運連英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60例[J]. 光明中醫,2009,24(8):1480-1481.
[4] 張向紅. 膽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療進展[J]. 中國醫藥導報,2007,4(29):12-13.
(收稿日期:201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