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骨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臨床學科,應引導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及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實際工作能力及臨床思維能力。通過提高教學的服務意識,堅持以學生為本,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授課,強化基本理論,掌握基本技能,培養臨床思維能力和讀片能力,更好地提高骨科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 骨科;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42.0;R6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0-84-02
生命科學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學科之一,而臨床醫學是生命科學中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隨著我國醫療衛生系統改革的不斷推進,臨床醫師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只有專業知識扎實、實際工作能力強、且具有開拓創新的醫學人才才能應對激烈的競爭。近年來,我們在骨科教學中改變了以往的教學理念,以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為突破口,不斷改進和完善骨科的教學體系,引導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及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實際工作能力及臨床思維能力。現對本單位近年來的骨科教學進行淺述。
1提高服務意識,堅持“以人為本”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管理理念成為教學體系建立的必然要求[1]。教學應該能夠為學生提供既符合大綱要求又具有個性化的教育,按照學生不同的志趣培養人才,為學生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服務。“以人為本”體現個性化發展的理念是現代醫學教育的根本,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和發展學生個性,使之全面協調發展。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完成的“任務”在課后可以繼續完成,靠書本無法解決的問題在臨床實踐中得到重新的理解和解答,學有余力的學生對大綱外的內容能夠得到補充,安排有專門的老師負責隨時幫助學生解答遇到的問題,學生可以當面或電話求教,也可通過網絡上提問。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貫徹教學內容和方法需要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支撐,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需要教師的主動參與;教師在改革教學內容的同時,不能增加學生的負擔,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中心展開,但并非要弱化教師的角色,相反應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
2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首先,教師應放棄“師道尊嚴”的傳統思想,形成以討論式課堂為教學模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討論,針對某一個問題各抒己見。其次,消除學生對老師的畏懼心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隨時提出問題,重視對學生的個性培養。教師要善于熱情的鼓勵、友善的微笑和使用贊揚的言詞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新精神,讓學生都能做到快樂地學習,感受求學的樂趣,享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
3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提高授課效果
多媒體具有非線性網狀結構的信息特征,能根據不同場景提供生動、有效的信息呈現方式,給教學帶來信息交流及思維方式的革命性變化,能加強課堂上教與學的交流,調動學生的聯想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由于醫學事實的描述,各種醫學現象的表述、醫學模型、圖表照片都是醫學中的形象材料,人們對醫學材料必須有形象思維[2]。多媒體把圖像、聲音、動畫等有機結合起來,展現豐富的信息,能提高學生對醫學形象材料的感知力,從而提高形象思維能力。骨科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技術,給醫學生創造了一個逼真的學習環境,通過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現代技術的多媒體教學,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貫徹教與學互動。骨科很多疾病的臨床表現復雜多變,涉及的相關知識很廣泛,學生較難理解和掌握。通過發揮多媒體的全方位、多視角、多層次、交叉重復的技術優勢,便于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吸收和消化所學的知識,更好掌握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及診療手段。增強學生對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的認知效果,提高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講授脊柱骨折的類型及致傷機制時,傳統的教學模式須用大量的板書、掛圖進行機械的排列、堆砌,既浪費時間,又枯燥乏味,學生難于理解和記憶。借助多媒體教學,可以展示出脊柱的解剖結構與脊髓神經的關系等,通過動畫模擬受傷的過程,不同外力的作用導致不同類型的骨折和不同的并發癥。橫向聯系到影像學上的改變,并展示臨床X線片的改變,使學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對這一復雜的過程有一個清晰、形象、完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并形成較牢固的記憶。教師從板書中解放出來,學生也不需埋頭做筆記,節約了大量時間,學生們又易于理解和記憶,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4強化基本理論,掌握基本技能
教學過程應聯系學過的基礎知識,解釋有關的臨床現象,做到溫故知新,便于學生對于臨床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病人,為了更好地讓學生認識它的病因,通過聯系股骨頭血液供應的解剖知識,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股骨頸骨折后容易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而粗隆間骨折患者則不然,從而進一步理解股骨頸骨折與粗隆間骨折有著明顯不同的治療方案。又如髖關節病變的病人,臨床上除了有髖部疼痛外,常常合并有膝關節周圍疼痛,許多學生會對病變在髖部而膝關節出現疼痛感到不可理解;然而,只要復習髖部解剖,了解到髖臼和膝關節周圍感覺同屬于閉孔神經所支配就不難理解了。可見,在講解某一骨科疾病時,聯系相關的解剖學知識來理解臨床上的問題是十分必要的。上課時采用多媒體展示相關解剖圖譜,簡要復習相關解剖知識,聯系影像學照片,使學生將直觀的感性認識與抽象的理論結合起來,便于記憶。
骨科專科中的物理檢查,在骨科疾病的診斷中十分重要,臨床上許多疾病通過物理檢查就可能確立診斷。但由于骨科專業性強,學生對骨科的專科檢查僅有理性認識而沒有感性認識,常常感到骨科物理檢查很難,因此有必要對這方面進行強化訓練。首先,學生觀看錄像,形成初步印象,然后可通過現場演示,檢查順序按照望、觸、動、量、反射、特殊試驗等進行,注意檢查手法正確,讓學生掌握陽性和陰性體征的表現和相應的臨床意義,如Dugas字征陽性提示肩關節脫位,陰性則提示關節已復位。讓學生親手練習檢查手法,教師糾正學生的錯誤,最后讓學生檢查患者。
5培養臨床思維能力
臨床教學有一套獨特的思維方式,是指導醫生診治疾病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與病人接觸、詢問病史和體檢中,醫生頭腦里產生知覺和表象并形成診斷假說之后,經體檢、實驗室檢查及讀X線片等應證或推翻假說,是由淺入深的過程[3]。在臨床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臨床思維模式,并加強學生臨床思維的訓練。例如,對于腰腿痛病人,學生首先通過采集病史和體格檢查,根據現有的資料提出診斷假設,即判斷該病人的最可能診斷是什么?思考應該與哪些腰腿痛的疾病鑒別?為了鑒別這些疾病應做哪些必要的檢查?最后根據影像學及其它輔助檢查結果做出正確診斷。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后,根據病程的長短,臨床癥狀的輕重,影像上病變的嚴重程度來綜合考慮治療措施,從而掌握保守治療和手術的適應證。由淺入深,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6培養讀片能力
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骨科學與影像學關系密切。目前常見的醫學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CT、MRI、DSA、ECT等,通過這些影像學資料,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后的變化,為臨床上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幫助。MRI檢查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脊柱外科的發展,使許多脊柱疾病可以快速準確地獲得診斷和明確的定位,為疾病的診斷治療提供了必要的臨床資料。盡管如此,X線檢查仍然是脊柱外科的基礎,閱讀常規X線片仍然是必不可少,醫學生應該加強閱讀X線片的訓練[4]。
骨科的絕大多數疾病如骨折、脫位的診斷及術后效果的評估都離不開影像學,因此在骨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片能力十分重要。通過對影像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認知和記憶。首先,必須養成全面分析的能力,掌握看片的順序,如閱讀前臂X線片,不僅要看尺橈骨有無骨折,還要看鄰近關節有無脫位,必要時還應該與正常側對比,否則容易出現漏診。讀片應放在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之后,不應僅依靠讀片就下診斷,應全面詢問病史,完整仔細的體格檢查,再結合影像學閱片,當發現臨床表現與影像學不符時,需要把相關資料結合在一起,認真討論研究,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
總之,骨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臨床科學,骨科教學首先應讓醫學生系統地掌握骨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然后將所學東西運用到臨床實踐中。然而,學生在這個過程容易出現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因此,應通過教學理念的改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把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學會臨床思維,在臨床實戰中能靈活運用基本醫學知識和醫學技能,最終達到全面提高骨科教學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白玉江,金松,李曉龍,等. 第二課堂是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22):2769-2770.
[2] 張迪華,詹瑞森,張朝躍,等.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骨科教學中的應用[J]. 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02,4(3):108-109.
[3]劉德云. 骨科臨床帶教方法的探討[J].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7,Suppl:233-234.
[4] 葉正旭,朱錦宇. 關于骨科臨床實習的幾點體會[J].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4,6(4):385-386.
(收稿日期:201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