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總結近5年剖宮產率及剖宮產指征的變化。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近5年來剖宮產孕婦的臨床資料。結果 (1)剖宮產率逐年升高;(2)2005~2006年,剖宮產指征以難產占第一位,而2008~2009年以社會因素占第一位、第二位。 結論 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盡量減少因社會因素而行剖宮產術。
[關鍵詞] 剖宮產率;剖宮產指征;社會因素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0-89-02
Cesarean Rate and Its Indications:5-year Changes
LIAO Dongying
Jiangxi Province Ji'an City Jishu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Jishui 3316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nize the 5-year changes in the cesarean rate and its indications. Methods We made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clinical data of cesarean women in the recent five years. Results The cesarean rat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Dystocia was the first in the indications for cesarean from 2005 to 2006 and the social factors accounted for the first and second in the indications for cesarean. Conclusion We should strictly control indications for cesarean to minimize the social factors for cesarean.
[Key words] Cesarean rate;Indications for cesarean;Social factors
隨著手術、麻醉、輸血、抗感染技術的日益進步,剖宮產已成為解決難產和某些高危妊娠、搶救孕產婦和圍生兒生命常用的有效手段[1]。近年來,由于孕產婦和家屬的偏見,部分醫務人員對手術指征掌握不夠嚴格等因素,致使剖宮產率逐年上升。本人通過回顧性分析,對我院5年來剖宮產率及剖宮產指征的變化分析,旨在找出可能降低剖宮產率的措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分娩總數為9651例,其中剖宮產2575例,平均剖宮產率26.68%。孕周為32~44周,年齡18~44歲,平均26歲。
1.2方法
統計本資料中各年的剖宮產率及主要剖宮產指征的構成比,并分析兩者的變化(同一病例有2個以上手術指征時選用第一個主要指征)。本資料將剖宮產指征主要分為:難產(相對或絕對頭盆不稱)、胎兒宮內窘迫、瘢痕子宮、臀位、巨大兒、妊娠合并癥、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羊水過少或過多、過期妊娠、多胎妊娠、前置胎盤及胎盤早剝。妊娠并發癥:包括妊娠并發內科、外科及婦科疾病和ICP、糖尿病等;社會因素有:臍帶繞頸、高齡初產、珍貴兒、自愿;其他:引產失敗、產程異常、宮縮異常等。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5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剖宮產率的變化
5年來我院剖宮產率逐年上升,2005年為19.91%,2009年為31.27%,雖然比大中城市40%~60%低,但明顯高于世界衛生組織倡儀的15%,2005年與2009年相比有顯著統計學意義(χ2=36.13,P<0.01)。見表1。
2.2剖宮產指征構成比變化
2005~2006年以難產居第一位,妊娠合并癥第二位,胎兒窘迫第三位;而2008~2009年社會因素和瘢痕子宮躍居第一位和第二位,巨大兒和臀位剖宮產率逐年上升,妊娠合并癥則有逐年下降。2005年與2009年相比,難產構成比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χ2 =8.28,P<0.05),而社會因素構成比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χ2 =10.69,P<0.01),圍生兒死亡率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討論
3.1剖宮產變化趨勢
我國60年代以前剖宮產率<5%,70年代末到80年代為20%,90年代上升到40%,國內大部分城市醫院剖宮產率為40%左右,但少數已超過60%,更為令人憂慮的是在城市醫院設法控制剖宮產率的同時,區、縣醫院,甚至鄉鎮衛生院正在熱衷于開展剖宮產術,剖宮產率甚至高達80%以上,這種變化與國外的變化很相似,目前尚未達到穩定水平,還在繼續上升,那么到21世紀初能否穩定并下降呢[2]?這不是一個單純的醫療問題,而是一個全社會的問題,需要努力解決。
3.2剖宮產率上升的原因
3.2.1手術安全性提高近年來,醫務人員熟練掌握剖宮產技術,手術時間縮短,損傷、出血、感染少和麻醉技術提高以及術后監護手段到位,使剖宮產安全性大大提高,亦使剖宮產手術指征放寬。為剖宮產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3.2.2相對性頭盆不稱在難產中,有絕對性和相對性頭盆不稱。前者是剖宮產的絕對指征,而后者往往是剖宮產率升高的因素,分析其原因有:①在產力、產道、胎兒均正常的分娩過程中,因產婦對分娩的生理過程不了解而產生焦慮、恐懼、緊張,產程中出現繼發性宮縮乏力,醫護人員觀察不嚴密,未積極有效的治療,發展為活躍期停滯,使剖宮率上升;②臨界性骨盆狹窄或胎兒入盆定位異常造成的相對性頭盆不稱,臨產后嚴密觀察試產,適時破膜,規范使用催產素,主動控制宮縮強度和頻率,正確處理異常。通過充分有效陰道試產,部分產婦可正常分娩。③醫生對低位產鉗、胎吸術掌握不熟練,也怕造成對胎兒或母體損傷,引起醫療糾紛。因此,高質量的醫療、護理、助產技術可使剖宮產率適當降低。
3.2.3胎兒窘迫的過度診斷本資料顯示從2005年開始,以胎兒窘迫為指征的剖宮產率排前三位,以后逐年下降,分析其原因:從2005年我院使用胎兒電子監護儀,初期對胎兒監護波形認識膚淺,加上電子監護本身存在假陽性率高,實際工作中缺乏排假陽性的理想方法,導致了胎兒窘迫過度診斷,使剖宮產率增高,以后通過反復多次學習,總結臨床經驗,根據B超對胎兒生物物理評分、臍血流探測、羊水量和性質分析、胎盤功能測定、NST、OCT和胎心音監護等綜合考慮,使胎兒窘迫診斷得以比較正確,從而降低了剖宮產率。
3.2.4瘢痕子宮妊娠本資料顯示,2005年瘢痕子宮剖宮率11.48%,2009年為21.69%居第一位,比2005年增加近1倍。分析主要原因:①因為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均存在子宮破裂的可能,醫患雙方均不愿意承擔風險,醫生在談話中過分強調子宮破裂的危險,使孕婦對陰道試產失去信心,導致再次剖宮產率高。②有部分試產者,在產程中(第一產程)出現繼發性宮縮乏力,醫生怕子宮破裂,而不敢用催產素加強宮縮,故也失去陰道分娩機會。③部分瘢痕子宮為絕對剖宮產指征,如2次以上剖宮史;剖宮時間<2年;曾在鄉鎮醫院取子宮體部切口者;巨大兒瘢痕子宮等等,均失去了試產機會。國外學者曾報道,一次剖宮產后,陰道分娩成功率75%左右(與初產婦陰道分娩成功率相似,在34.1%~90.1%之間)[3]。而本資料顯示試產率為30%左右,陰道分娩率僅15%。近2年因試產中出現2例子宮破裂,引起不良的社會反映,從而使剖宮率大大提高。
3.2.5社會因素社會因素剖宮產率逐年上升,2005年僅8.52%,2009年增加一倍達17.69%,分析原因主要是:①隨著B超、彩超廣泛應用及技術的提高,以臍帶繞頸、羊水過少、胎盤老化等剖宮產率逐年上升,而大量事實表明,臍帶繞頸只要臍帶有效長度>30cm,經陰道分娩仍是安全的,試產中發現臍帶受壓而致胎兒窘迫,則以剖宮結束分娩,因而對這部分孕婦應耐心勸導,爭取陰道分娩,降低剖宮產率。②孕婦和家屬認為剖宮產比陰道分娩更安全,胎兒不受擠壓、智商高。③特別怕痛,擔心一旦試產失敗,要受“二重苦”還不如直接剖宮產更省事。還有些孕婦和家屬要求小孩在吉日吉時剖腹出生。④產科為高風險科室,陰道分娩過程中常有并發癥或意外發生,醫療糾紛發生率比其他科室高,因此,在醫患溝通中,只要孕婦和家屬害怕風險或不愿承擔風險,要求剖宮產,醫生往往放寬手術指征。
3.3如何降低剖宮產率
本資料顯示,社會因素、瘢痕子宮還有臀位、巨大兒等剖宮率均逐年上升,因此降低其比例勢在必行。①加強孕期宣教:宣傳剖宮產術適應證及并發癥,宣教陰道分娩的優勢,對孕婦和家屬由于社會因素要求剖宮產的要盡量說服,正確掌握剖宮產指征。②加強孕婦管理,及時發現孕婦各項高危因素,積極防治孕期并發癥和妊娠合并癥,要合理安排孕婦膳食,控制其體重,防止孕期糖尿病,降低巨大兒發生。及早發現胎位不正,以降低臀位發生率,對單臀和混合臀位、胎兒不大、骨盆正常者應充分試產,減少其剖宮產率。③加強產時保健,提高產科醫師和助產士的陰道助產技術,提高產科質量。④推廣普及導樂陪伴分娩和無痛分娩。
[參考文獻]
[1] 王曉東,王世閬. 關于剖宮產的分析與思考[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05,21(10):633-635.
[2] 黃醒華. 剖宮產的現狀與展望[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0, 16(5):259-261.
[3] 董曉霞,林曉華,王佐. 5年剖宮產指征變化分析[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09,25(4):247-249.
(收稿日期:201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