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良性肌炎;肌痛;肌酸激酶;幼兒
[中圖分類號] R685.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0-94-01
1病例資料
患兒男,2歲6個月,“發熱3d,跌落后坐、立、走不穩2h”入院。患兒3d前發熱,體溫39℃,無流涕及咳嗽,在家口服蒲地藍及退熱藥,熱漸退。2h前從凳子上跌落,爬起后站立、走路不穩,醉酒樣,自己坐位吃飯時向后傾倒,急到外科就診,檢查無外傷,頭CT無異常,收入兒科。病后無意識障礙及抽搐,無頭痛及嘔吐。查體:T 36.4℃、P 120次/分、R 22次/分、BP 100/70mmHg(1mmHg=0.133kPa)。煩躁哭鬧劇烈,雙瞳孔等大正圓,光反射靈敏,咽充血,頸軟,心肺腹部無異常,四肢活動良好,關節無紅腫,肌力、肌張力及腱反射正常,克氏癥、布氏征陰性,雙巴氏征陰性。輔查:血常規WBC 9.6×109/L、N 0.11、L 0.81、RBC 5.15×1012/L、Hb144g/L、PLT 318×109/L。予鎮靜,阿奇霉素、炎琥寧靜滴。次日化驗:AST 58.6u/L、CK 878.9u/L、LDH 248.7u/L、HBDH 211.6u/L、ASO正常、RF陰性。查心電圖、胸片無異常,尿便常規、免疫球蛋白、CRP、血清離子、肝炎病毒、肝功能、腎功能、血沉正常,病毒檢測陰性、肺炎支原體抗體1∶40。診斷①病毒性肌炎。②病毒性腦炎?予小劑量甘露醇2d、頭孢、紅霉素、炎琥寧治療。2d后查頭MRI、腦電圖正常,肌電圖示非特異性肌損害。5d后患兒正常行走,1周后復查血常規及肌酶譜正常,痊愈出院。出院診斷:良性肌炎。隨訪半年患兒無復發及后遺癥。
2討論
良性肌炎又稱一過性肌炎、流感后肌炎,是病毒性肌炎的一種,發病并不少見,但文獻資料較少,首先由Lundberg于1957年報道瑞士學齡兒童在流行病毒感染過程中發生劇烈肌痛。此病由病毒感染所致,特別是B族流感病毒感染相關;近年的文獻報道,與柯薩奇病毒、EB病毒、HIV病毒、水痘病毒等相關[1]。主要累及兩側下肢肌肉,以小腿肌群為多見,其次為大腿肌。常于睡眠初醒時突然發生,可致跖屈狀態及跛行,腱反射正常,無感覺異常。癥狀多在原發病1~3d發生,伴發熱,可有厭食、頭痛、腹痛、皮疹等。多在1~5d內迅速消失,個別病例可遷延1周以上。血清肌酸激酶(CK)顯著增高,癥狀消失后酶值亦恢復正常,血象基本正常,肌電圖、肌活檢可顯示非特異性病變。本例3d前有發熱病史,血象淋巴細胞升高提示病毒感染;急性起病,坐、立、走不穩,煩躁哭鬧劇烈可能為肌痛所致;血清酶譜尤其是CK增高顯著;病程短,不留后遺癥;無意識障礙、顱高壓及神經系統陽性體征,除外其他神經、肌肉疾病;診斷良性肌炎明確。但本例以跌落后坐、立、走不穩為首發表現較為特殊,因此嬰幼兒如病毒感染后,煩躁哭鬧、跖屈狀態及跛行、走路不穩甚至跌倒不能行走應想到本病的可能。本病應與其他病毒性肌炎[2](流行性肌痛、病毒后疲勞綜合征、橫紋肌溶解癥)及多發性肌炎、皮肌炎、格林巴利綜合征等疾病相鑒別。流行性肌痛的主要臨床特點為突發性肌痛,以胸、腹壁及膈肌附著點最為顯著。病毒后疲勞綜合征肌痛廣泛,部位不確切,出現在流感的初期及極期,CK無顯著升高,無炎癥性肌痛的證據。橫紋肌溶解癥病情較為嚴重,多發生于病毒性疾病的高熱期,大多急性起病,表現為嚴重的肌痛和肌肉痙攣、肌腫脹、觸痛明顯,可有暫時性輕癱,并有肌紅蛋白尿,血清CK明顯升高,重者腎衰竭,預后差。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進展較慢,無嚴重肌痛或觸痛,并且主要累及四肢的近端肌群,往往并發皮膚損害。格林巴利綜合征有感覺障礙,肌力下降。本病預后良好,無特殊治療方法,以限制活動、臥床休息和抗病毒等綜合治療為主。癥狀較重者,可短期應用糖皮質激素。
[參考文獻]
[1] 錢先,陸雙軍,郭峰. 良性肌炎一例[J]. 中華兒科雜志,2005,43(10):732.
[2] 夏程. 炎癥性肌病[J]. 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07,14(2):11-13.
(收稿日期:2010-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