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廊坊市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為例,分析共享工程建設模式,提出以群眾文化需求為根本,以政府主導為關鍵,以資源建設為支撐點,以服務創新為著力點的共享工程基本模式,從而建成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文化需求的惠民工程。
[關鍵詞]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模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07.014
[中圖分類號]G2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0)07-0049-03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for
Shar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Taking Langfang City Project for Shar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as the CaseGan Yi
(Langfang Library,Langfang 065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ase of Langfangs construction project for shar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the essay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model of sharing project.In addition,the essay suggested that a basic construction mode for sharing project must be on the basis of the masses cultural demands,the governments leading role as the key,th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s the support and the service innovation as the focus,so that we will be able to construct a beneficial project of meeting the peoples increasing demands for culture.
[Keywords]cultural;information resources;project for sharing;model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我國文化事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過對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整合并利用現代通信、傳播技術,把優秀的文化信息資源直接傳送到城鄉基層群眾身邊的一項國家級文化重點建設工程[1]。廊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堅持從地方特色的數字化信息資源建設入手,把文化共享工程資源建設與數字圖書館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各級公共圖書館和基層文化站為依托,初步形成了市、縣、鄉統一聯網、資源共享的文化信息資源網。截止目前,廊坊市已經建立了1個市級支中心,10個縣級支中心,366個基層站點,在共享國家中心、省級分中心共享資源的基礎上,市、縣兩級又收集了45萬冊電子圖書、5 400種電子期刊、10個專題數據庫、近20部地方戲曲、700余部農業種植、養殖視頻資料及地方實時動態新聞、消息發布等,積累數字資源達10TB,為文化共享工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
1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的基本情況
1.1 整合與提高并重,搭建技術服務平臺
廊坊市按照國家中心的標準規范要求,緊緊依托市、縣兩級圖書館,以基層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社區)文化站、村文化室、校園網、有線電視網、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為依托,在原來數字圖書館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資源,添置新的機器設備,豐富網絡資源,提高服務能力。以此,建立了全市統一的技術服務平臺、資源建設中心、技術支持中心,搭建起開展文化信息服務的平臺,提出實行統一服務、分級管理,建立起覆蓋全市的文化信息資源服務網絡。在建設過程中,首先是堅持調查研究先行,組成專門調研組,調查了解現狀,明確各地專業技術人員、設備安裝場地及內外部環境的具體要求,統一思想,形成合力。在此基礎上,又多次召開專業技術人員研討會,并請專家論證,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在國家、省撥設備的基礎上,又分別購置了交換機、磁盤陣列柜、不間斷電源、投影儀、PC機、衛星接收設備等,以此搭建共享網絡,使各站點既能成為信息的接收地,又能成為信息的發布源。其次是堅持點面結合、以點帶面。采取先試建、再推廣,先建網、再提高的方法,推動基層服務站點建設,先在各縣建立起分中心,之后確定一批地方政府重視、財政保障有力、硬件基礎較好、技術過硬的鄉鎮建立基層服務站點(中心),通過首批基層服務站點的實際服務效果和社會影響力,輻射和帶動其它鄉鎮,充分展示了文化領域的信息化發展方向和先進文化傳播的渠道。
1.2 硬件管理與軟件管理并舉,著力提升共享工程的建設水平
共享工程的管理我們堅持統一領導、統籌兼顧、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總原則。在硬件管理上,做到“六條規定”,一是共享設備系國有資產,必須加強管理,防止丟失和損壞。二是網絡設備是專用器材,不得挪作它用,更不準改變使用性質。三是網站的管理與維護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必須明確專人管理。四是為保證網站的正常運行,防止無關人員修改欄目內容、后臺管理的口令密碼,只能明確一名責任心強的同志掌握。五是網站是思想文化建設的主陣地,必須把握它的公益性和社會性,不能把它與網吧混為一談。六是不準利用網站制做、傳播封建迷信、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內容和游戲,以及黨紀國法所禁止的其它內容等。以此,確保網絡設備管理的有效性和方向性。在軟件管理上,堅持“三突出”,即突出標準、突出監管、突出宣傳。在標準上,先后制定了縣級支中心驗收標準、基層服務站驗收細則等標準,為進一步組織文化共享工程的實施和加強對文化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基層服務站的管理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增強了文化共享工程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促進文化共享工程健康有序發展。在監管上,掌握資源建設的進度和數據質量,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和調整,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持。特別是委托外包、館外進行資源制作的,更要及時檢查數據加工的質量是否符合標準,以確保資源建設項目的順利實施。在宣傳上,為了提高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對共享工程的認知度,我們始終把對共享工程建設和意義的宣傳擺在重要位置,動用各種新聞媒介加強宣傳,《河北日報》、《燕趙都市報》、《廊坊日報》、《藍色周末》、地方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對廊坊市的做法進行了報道,在網上利用搜索引擎可以搜索到近萬條相關信息,有力地提高了共享工程建設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1.3 外購與自建相補,建設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
“共享工程”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廣大基層群眾。因此,我們在文化信息資源的建設上堅持貼近百姓、方便群眾、服務大眾的原則,把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信息資源作為資源建設的重點。首先是新購置、整合了國內書刊文獻和大型的專題數據庫,如:超星電子圖書、萬方期刊數據庫、維普科技報紙數據庫、清華同方年鑒數據庫、法律法規數據庫、國家標準數據庫等;其次是自建了一批數據庫,如廊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廊坊文物資源數據庫、廊坊旅游資源數據庫、廊坊人才數據庫、浩然文學數據庫等,積累了大量的數字化文獻,增強資源的地方特色和服務的針對性。再次是為了進一步加大共享工程的覆蓋力度,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信息資源傳播設施,把共享工程與數字電視、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政務信息網、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等基層文化活動中心連接起來,以建成覆蓋全國的文化信息網絡,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
1.4 聘用與培訓并舉,為共享工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力支撐
我們采取聘用和培訓相結合的辦法,初步建立起了一支高水平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設和運營管理隊伍。建設之初,我們通過社會招標的形式,確定了共享工程建設的合作方,由他們提供網絡搭建、軟件研發、網站制做、系統集成等各方面的支持,而且在合作協議中,明確規定,合作方必須保證隨時能夠對共享工程技術給予長期支持,從而為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提供了技術保證。同時,加大對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管理人員的培訓,制定了培訓規范標準,實行了從業人員資格認證,對從事文化共享工程建設的圖書館員和基層文化站點管理人員專門進行培訓,全市共培訓專業技術管理人員500余人次,做到了認識到位、管理到位、維護不斷檔、服務不缺失,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證。
2 對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的思考
在對廊坊市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的考證,以及在建設中的一些難點問題解決過程的感受,對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有以下幾點思考:
2.1 文化需求多層次性及傳輸方式多樣性是共享工程建設的源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在經濟社會的大發展中,文化建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相比較,仍然是滯后的,特別是隨著物質建設不斷增強,人們的文化需求愈來愈高,這種增長與不足的矛盾,彰顯出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不足。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信息傳輸帶來了質的飛躍,這就為傳輸文化信息資源奠定了技術基礎,為全面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務能力,從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文化需求提供了可能。文化服務的缺失,文化需求的增長,傳播技術的變革,成為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的驅動力,也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啟動成為順勢而為的英明之舉。廊坊市在進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和運行過程中,也確實得到了基層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民的一致稱贊,共享工程使他們希望得到豐富文化資源的想法得以實現,使他們可以足不出戶或就近就能獲得需要的文化資源,空中課堂、基層網校、網上文化交流、各種特色文化版塊等形式極大豐富了廣大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基層文化陣地的號召力大大加強。同時,共享工程建設也必須針對不同地區,特別是針對農村需求種類多、地域廣、分散性強、個性化明顯的特點,確保終端服務操作簡單,使用方便,易于為廣大基層群眾所掌握,能夠方便地實現信息資源的組織、更新與檢索,能夠準確把握群眾最希望得到、最愿意利用、最具有實效的資源需求。總之,要使之更具影響力,必須創新服務模式,豐富服務內容,構建系列服務體系。
2.2 政府主導是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推動力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業,這就決定了這項工程的公共服務性。公共服務性決定了其必須由政府通過其公共管理職能的發揮,以政府投入兼具社會共建來實現。廊坊市的試點工作,是在國家文化部、省文化主管部門給予一定投入的基礎上,采取市、縣兩級財政按5∶5比例分別投入的方式運作,2006年以來的4年間已投入近2 000萬元。從廊坊市的投入模式可以看出,政府在共享工程建設中起著主導作用,而支撐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資源的引進最終還需要國家中心、省級中心的支持,市級及縣級的能力仍然有限。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共享工程建設的主體——圖書館,要把實施共享工程當作實現和推動公共圖書館數字化、自動化的難得機遇來對待,要積極爭取,創造條件,主動建設。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要發揮好協調管理職能,并爭取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而作為各級政府,其對工程的重視程度將對工程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將其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中,納入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規劃中,才能使共享工程在人力、物力、技術上得到有力保障,促使共享工程健康持續發展。
2.3 文化信息資源建設是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保障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核心是數字資源建設[2],最終目標是文化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廊坊市在共享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對資源建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共享國家中心和省中心的資源;二是購入電子圖書、電子期刊、專題數據庫等數字文獻;三是自建特色資源。這些資源,又可分為無償使用和有償使用兩種,對于國家中心和省中心及市域內自建資源屬于無償使用,而購入資源因為涉及版權以及補充更新問題,則要收取使用費。在資源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到資源是共享工程的生命力,沒有豐富多彩、充足完善、不斷更新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可持續發展就是一句空話。為了增強共享工程信息資源的可續性,就要以文化系統的可控資源數字化為基礎,突出文化信息資源特色,同時組織并整合與大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文化信息,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民族的、傳統的、滿足基層群眾迫切需要的優秀文化資源,包括數字圖書館資源庫、其它系統建立的資源庫、素材資源庫等進行加工整合,形成包括圖書期刊、舞臺藝術、音樂美術、影視作品、科普知識、文物鑒賞等多方面內容的分布式文化信息資源庫群[3],內容要通俗易懂,形式要生動多樣,并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鄉土氣息,才能更好地滿足不同服務對象、不同資源類別、不同設施條件的需要。
2.4 拓寬服務方式是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的凝聚力
文化共享工程的最終服務都是服務基層,服務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共享工程建設的影響力,決定著共享工程能否真正成為群眾文化生活中的精品工程。廊坊市在試點運行中,主要是抓住了兩點。首先是信息服務及時。堅持豐富資源、及時更新、貼近群眾的原則,使基層群眾特別是農村基層群眾,在自己的家門口就可以獲取豐富的信息資源,如氣象信息、務工招聘信息、農牧產品銷售信息、特色文化視頻等,保證文化信息的公開、及時獲取。其次是開展一些可服務內容。如網上讀書會、春節寫春聯、農業科技征文、網上跟我唱等活動,增強服務的互動性,擴大工程的影響力,我們也深深感到,在運行過程中需要不斷創新服務,拓寬服務范圍,延伸服務觸角。做法有:一是利用重大節日和活動開展服務,如利用“七一”開展紀念黨的生日的互動活動,利用暑假組織愛國主義電影展播活動,利用春節開展網上獻春聯活動,發掘本地文化特色產品開展專項服務等。二是利用圖書館資源開展網上參考咨詢服務,特別將具本館特色、本地特色的資源建立專題數據庫,進行專題互動跟蹤服務等;三是整合各種資源網,加強區域和特色網絡橫向鏈接,提高網絡傳輸面,增強橫向協調,避免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四是不斷創新網絡服務方式,如利用QQ、論壇、博客建立特色文化群,借鑒行風評議開展網上行業知識咨詢平臺等等,拓寬服務空間。以此,才能增強共享工程的凝聚力,真正使群眾想用、愛用,發揮出共享工程的應有作用。
通過以上4點,我們可以建起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的一個基本模型:
3 結 語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作為政府向公眾提供數字化資源服務的重大公益性的文化工程,要以群眾文化需求為根本,以政府主導為關鍵,以資源建設為支持點,以服務創新為著力點,堅持“一切有利于文化共享工程的機制都是好機制,一切有利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辦法都是好辦法,一切有利于文化共享工程的途徑都是好途徑”的基本原則,著力搭建并完善良性循環的“建設→傳輸→服務→使用→反饋→提高→再建設”的閉環信息流體系[4],緊緊圍繞共享這一核心,依據不同地域實際,抓住重點,解決難點,橫向協作,協從配合,建設特色,優化服務,建起一個資源共享與自建相結合、標準兼容與廣納相結合、服務互動與特色相結合、管理自主與創新相結合的共享資源網,真正使之成為文化建設中的一支生力軍,為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供文化支撐,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上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和平.加快推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N].中國文化報,2007-04-17.
[2]李忠昊,陳雪樵.基層文化建設的奇葩——四川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J].圖書館建設,2008,(2):6-7,53.
[3]張君超.探索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地方特色省級分中心建設模式——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新疆省級分中心建設情況分析[J].圖書館建設,2008,(2):35-37.
[4]張彥博,劉剛,王芬林.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創新實踐[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