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組織間信任對組織間知識轉移的正向影響非常顯著。文章從信任對虛擬企業組織間知識轉移的影響分析入手,探討虛擬企業組織間知識轉移信任機制的構建:建立了虛擬企業組織間信任——知識轉移的得益矩陣;將虛擬企業的組織間信任分為初始信任階段、信任發展階段、信任維護階段、信任再發展階段等4個階段,并建立了虛擬企業組織間知識轉移的信任機制模型。
[關鍵詞]虛擬企業;組織間;知識轉移;信任機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07.005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0)07-0016-04
Research on the Trust Mechanism for Inter-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Based on the Virtual EnterpriseJi Hongrong
(Binhai College,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270,China)
[Abstract]Inter-organizational trust has very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for inter-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This paper dealt with the impact of trust to the inter-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based on the virtual enterprise,made a virtual enterprise trust-knowledge transfer matrix,and estabilshed a trust model of the virtual enterprises knowledge inter-organizational transfer.This article affirm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r-organizational trust mechanism to the virtual enterprises knowledge transfer,it will guide the researchers to do further studies on the inter-organizational trust long-term mechanisms.
[Keywords]virtual enterprise;inter-organizational;knowledge transfer;trust mechanism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虛擬企業采用的組織形式是網絡組織結構。網絡組織結構只有很小的中心組織,是依靠其他組織,以合同方式為基礎,從事經營活動的結構。網絡組織結構有助于組織自身規模的精簡,使組織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在這種組織形態下運作的企業有完整的功能,如生產、營銷、設計、財務等,但在企業內部卻沒有執行這些功能的部門。企業僅保留最關鍵的功能,將其他功能虛擬化,以各種方式借用外力進行整合,進而創造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目前研究虛擬(企業)組織中的知識管理系統架構或知識管理體系的文章多,但研究虛擬組織中的企業間知識開發、知識轉移、知識創新體系的文章少[1],有關虛擬(企業)組織間知識轉移信任機制的研究更少。
1 虛擬企業組織間知識轉移
1.1 虛擬企業的定義和特征
虛擬組織是指企業為了抓住市場機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將不同企業的技術優勢整合在一起,利用各自的優勢資源組成一個沒有邊界的、超越地理時間障礙的、共贏的、協同作戰的、暫時的聯合網絡組織。虛擬組織具有組織邊界模糊、核心專長集成、并行分布作業、信息網絡依托、柔性化的生產方式、組織結構扁平化等基本特征[2]。虛擬組織的特點決定了虛擬組織以知識為主導,有很強的適應市場能力的柔性與敏捷性,各方優勢資源的集中,使其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與競爭力。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虛擬組織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適應能力以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知識的采集、創新、傳播、共享、轉移和應用便成為虛擬組織優化升級、提升競爭力、保持市場優勢的關鍵因素之一。虛擬組織要保持競爭優勢,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知識管理體系。虛擬組織知識管理體系的核心就是要在成員企業、虛擬團隊以及個人之間,建立一個有利于知識交流的組織結構、管理系統和文化氛圍,最大限度地使信息和知識在交流過程中得到融合和升華,使知識交流者得到啟發和提高,進而提高虛擬組織知識資產的附加價值。
1.2 虛擬企業的運作模式
虛擬企業常見的運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虛擬生產(以外包加工為特點)、企業共生(企業共同出資建立專業化廠家)、人員虛擬(企業借助外部的智力資源)、功能虛擬(企業借助于外部的某一方面功能資源,如虛擬營銷、虛擬儲運、虛擬廣告設計、虛擬結算、虛擬制造)、策略聯盟、品牌虛擬(以品牌資源為核心,虛擬掉部分職能)[3]。
1.3 虛擬企業組織間的知識轉移
知識轉移概念來自創新研究領域,由美國技術和創新管理學家Teece于1977年首次提出,即通過技術的國際轉移能夠幫助企業積累有價值的知識并促進技術擴散,從而縮小地區之間的技術差距。此后,知識轉移迅速引起各國學者的關注,由于研究的角度和出發點不同,各學者對知識轉移概念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主要觀點有:(1)知識轉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從知識源到知識接收方的信息傳播過程;(2)知識轉移是把知識從知識源轉移到組織其他人或部門的過程;(3)知識轉移是專業知識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過程,通過知識轉移,組織可以有效提高人力資源水平并進而獲得競爭優勢;(4)知識轉移是把實踐證明有效的知識或技能應用到不同的環境中,以提高知識的產出和應用規模的過程。
本文認為虛擬企業組織間的知識轉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利用知識資源獲得競爭優勢,實現知識從知識源到知識受體的轉移過程,從而縮小知識擁有者和知識接受者之間的知識差距,促進組織的共同發展。
2 信任對虛擬企業組織間知識轉移的影響分析
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學者指出:信任可以帶來更高的合作水平,從而使人們更愿意進行知識轉移并因此改善組織績效。
2.1 信任的涵義和分類
2.1.1 信任的涵義
信任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心理現象,涉及到很多層面和維度,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組織行為學等各學科都對之進行了研究。高靜美、崔彥韜等曾對信任的定義進行過總結,列出了自1956-2005年諸多學者有關信任的代表性定義[4-5]。總括來說,對信任的定義可以分為信念、行為互動、風險與不確定性等幾種觀點。第一種屬于心理學觀點,認為信任是一種信念,預期對方值得信賴并能夠獲得其專業知識與可靠性;第二種后者屬于社會學觀點,將信任解釋為一種行為意圖或行為,反映了一方對另一方行為的信賴。第三種屬于經濟學觀點,對信任者本身而言,信任他人的行為,就隱含著易受傷害與不確定性。
筆者根據定義,將信任方分為個體、組織或交易伙伴、非特指個體或組織等3個維度,對信任的定義進行了統計,其中涉及到預期/信念的約占50%,涉及到行為的約占28.6%,涉及到風險與不確定性的約占21.4%。如圖1:
圖注:1.預期/信念:信任方在心理上的一種預期或信念。
2.行為:從信任的行為層面考慮,信任是人類的一種情感,也是人類行動的一種形式。
3.風險與不確定性:學者們傾向于把信任與脆弱性、不確定性和相互依賴性等特性聯系在一起,強調信任與非機會主義的關聯性。
信任的各個維度不是孤立的,信任往往是以上不同層面維度在某種程度上綜合的結果。在虛擬企業中組織間的信任、忠誠、道德、溝通和控制是保證虛擬企業良好運作的關鍵環節。Sable(1993)認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堅信,沒有一方會利用另一方的脆弱點去獲取利益”。信任具有3個特點:①會增加信任者的風險;②被信任者的行為不會受信任者的控制;③如果某一方違約時,可以獲得短期的利益。現代企業在合作中都具有這樣一種同態心理,即他們均會以對方的態度確定怎樣對待對方,以對方的行動作為自己的行動基本準則。
2.1.2 信任的分類
信任定義多種多樣,學者們對信任的分類更是紛繁復雜。社會學家Zukcer(1986)從信任預期的經驗性內容出發,把信任分成基于特征的信任、基于過程的信任以及基于制度的信任;Sako(1992)從信任的對象角度出發,把信任分為契約型信任、能力型信任和善意型信任;Lewicki和Bunker(1995)從信任產生過程中認知情感模式出發,把信任分為3種:計算型信任、了解型信任和認同型信任;Rousseau等人(1998)從信任的最突出的特征角度,將信任歸納成3種類型:計算型信任、關系型信任和制度型信任;McAllister(1995)將信任劃分為:認知型信任和情感型信任;Nooteboom(1996)將信任劃分為:非自利型信任和動機型信任[5]。
2.2 信任對虛擬企業組織間知識轉移的影響分析
虛擬企業組織間信任是合作各方在面向未來不確定性時彼此之間的一種承諾與信賴,在相當程度上能夠改善組織的績效和信任關系。信任與不信任之間的差別在于彼此是否相信對方能夠真正地關心共同的利益,并且相信對方不會在沒有考慮他方影響之前采取行動。國內外學者在研究知識轉移的影響因素時,大多將焦點指向信任,或者將信任視為知識轉移的影響因素,或者在其研究的知識轉移影響因素中包含信任的成分。研究表明組織間知識轉移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伙伴開放水平以及知識接收企業(KRF)和知識源企業(KSF)之間的信任水平[6],即組織間信任與知識轉移正相關[7-8]。
針對信任和以及信任對知識轉移的影響,本文建立了一個簡單的博弈分析模型,見圖2:
假設與前提條件:(1)博弈方:虛擬企業的核心企業和伙伴企業。它們互為知識源和知識受體。(2)行為策略。博弈方都有兩種行為方式——信任:不信任。(3)為簡化模型,假定雙方彼此同等程度相互信任。
矩陣中,“G1”、“G2”、“G3”、“G4”表示信任對知識轉移水平的促進程度。C是一個常數,代表知識轉移給博弈雙方帶來的收益。G1、G2為正向促進,G1>G2 ;G3、G4為負向促進,G3
3 虛擬企業組織間知識轉移信任機制模型的建立
虛擬企業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的信任問題,實質上是一個利益關系的問題。利益關系是虛擬企業中各成員之間關系的紐帶和橋梁。在不考慮其他影響因素的情況下,隨著虛擬企業中利益關系和信任關系的發展,各成員企業組織間的知識轉移水平也應該不斷提高,進而避免在產品研發或項目建設上出現低水平重復,從而實現“雙贏”或“多贏”的局面。總之,建立并維護組織間信任長效機制是虛擬組織中各成員企業之間建立長期穩固的合作關系、不斷促進組織間知識轉移的重要保障。
筆者從虛擬企業組織間信任的發展階段以及信任形式入手,初步建立了虛擬企業組織間信任長效機制模型,見圖3:虛擬企業組織間知識轉移的信任機制模型。
虛擬企業組織間的信任主要包括4個階段:初始信任階段、信任發展階段、信任維護階段[9]、信任再發展階段。虛擬企業組織間的信任關系主要有4種形式:基于威懾的信任、基于認知的信任、基于共識的信任、敏捷信任[10]。這4種形式在本模型中是一個上升的關系。
3.1 初始信任階段
虛擬企業通常是由一個具備核心技術且捕捉到某個相關市場機會的企業(稱為主導企業)發起的,虛擬(企業)組織內各企業在結構、組織和文化方面都存在差異,所以初始信任的建立非常重要。
在此階段,常見的信任形式以基于威懾的信任為主。基于威懾的信任即各企業按照各自的承諾去完成自己的任務。兩個陌生的組織之間建立業務關系,它們可能通過抵押、契約等來建立彼此間的信任,比如在交易中預付定金、通過合法的契約來阻止機會主義行為等。在研發過程中,制造方的模具設計和制作、樣件試制等活動都可以看作一定的專用資產投資,如汽車廠通常將昂貴的模具費用分攤到量產的訂單中。基于威懾的信任是一方認為另一方是可信的,因為它為違約設立了昂貴的制裁,像定金、專用資產投資、商譽的損失等,這種設定能夠有效抑制另一方的機會主義行為。
3.2 信任發展階段
虛擬企業組織間的信任關系是一個成員雙方互相誘導的過程,而行為的連續性決定了過去的行為對現在及將來的行為存在著重要的影響。當合作關系至少為雙方帶來預期的利益時,相互信任的關系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得以強化。在信任關系發展階段,常見的信任形式以基于認知的信任為主。
基于認知的信任,是指被信任者所能證明的可計算的理性特征,包括可靠性、正直、能力以及責任心。初始信任建立階段,主導企業通常都要審核供應商資格,供應商也要對客戶進行一定評估,利用可置信的第三方來確定信任的基礎,這個第三方可能是具體的組織和機構,也可能是無形的聲譽。例如,雙方都信任的組織、認證機構或行業協會等,各種資質證書如ISO9000系列證書、TS16949、ISO14000等等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企業的管理水平。此外,企業的聲譽也非常重要,企業可能不愿意與默默無名的企業合作,卻可以和從未打過交道的在行業中赫赫有名的企業合作。聲譽主要是組織過去行為的一個累積記錄,反應企業綜合狀況。資質證書、歷史記錄、聲譽等均可以表明組織的能力和形象。
3.3 信任維護階段
信任維護階段意味著虛擬企業組織間關系進入平穩發展期,企業間已經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信任。但是信任關系仍然需要進行維護。該階段,常見的信任形式以基于共識的信任為主。
基于共識的信任即在利益發展的基礎上虛擬組織內各成員企業形成共同的目標和共同的價值取向。盡管虛擬企業組織間的信任更多地依賴基于認知的信任,但是要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基于共識的信任也非常重要。該階段企業間的矛盾歸根到底來源于利益分配上的糾紛。利益關系在虛擬企業中表現為成員企業之間相互博弈的過程,而虛擬企業的特征則決定了這種博弈是非重復博弈。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成員企業產生機會主義傾向和采取不信任行為,虛擬企業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風險分配機制[12],充分權衡各成員企業的實際需要,使得各成員企業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形成“雙贏”甚至“多贏”的格局。
3.4 信任再發展階段
雖然虛擬企業經常以項目或訂單為核心,具有臨時性、動態性等特征,項目完成就可以自動解散,但是為了有效降低虛擬企業的結構成本,降低虛擬企業的風險,提高虛擬企業的運作效率,虛擬企業也需要根據項目或訂單性質,與企業內各組織建立起相對固定的長期的合作關系。在此基礎上,在長期的良好合作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信任關系,對虛擬企業以及企業內各組織的發展有更大的促進作用。該階段,常見信任形式以敏捷信任為主。敏捷的信任即為了一個商業機會,虛擬企業內各組織可以實現迅速集結,并通過緊密協作,在有限的時間內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系,以迎合和把握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這種信任層次建立在長期的良好合作基礎上。
4 結束語
實戰環境中,虛擬企業組織間不同的信任階段可能對應不同信任形式的集合。對于知識轉移雙方來說,不同的信任階段和信任形式對知識轉移的動機、意愿、方式、內容、行為、效果等均有不同的影響,今后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朱穎俊.面向虛擬組織的知識管理與創新研究[J].當代經濟,2006,6(下):75-76.
[2]陳興淋,蘇海林.虛擬組織與虛擬組織的知識轉移[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67(3):31-33.
[3]張華新.虛擬企業中的運作模式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3,(1):119-121.
[4]高靜美,郭勁光.企業網絡中的信任機制及信任差異性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04,7(3):63-68.
[5]崔彥韜.產業集群內企業間信任建立機制研究[D].浙江:浙江大學,2006.
[6]張桐.商業伙伴信任與知識轉移:若干因素的中介作用[D].遼寧:大連理工大學,2007.
[7]盧兵,岳亮,廖貅武.組織間隱性知識轉移的微分動力學模型[J].系統工程,2005,(11):44-48.
[8]曹玉玲,李隨成.企業間人際信任、知識轉移對供應商參與NPD績效的影響模式研究[J].軟科學,2009,(7):32-35.
[9]王海萍.從理論到實踐:論供應鏈管理信任機制的構筑[J].改革與戰略,2006,(11):120-121.
[10]李小麗,周灝.構建和提升虛擬企業合作伙伴信任關系[J].商業經濟文萃,2006,(1):108-110.
[11]吳東.基于信任的虛擬企業治理問題研究[D].四川:電子科技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