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月,生機收藏,萬物蟄伏。“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人體的生理機能、新陳代謝此時亦處于相對緩慢的狀態,這有益于精氣的充養和積聚,所以冬季是養生保健的最佳時節。正所謂“雪花飄,冬天到,養生要,陰陽調”,養護陽氣、滋養陰氣乃冬季養生保健之主旋律。
婦何養護陽氣
《養生鏡》云:“冬三月乃收藏閉塞之時,最宜固守元陽,以養真氣。”講的是冬季寒冷之時,人體真元之氣內守閉藏,此時最應該固護陽氣。
調攝起居
《內經》云:“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指出冬季宜早睡遲起,以養人體的陽氣,保持身體的溫熱。特別是陽氣不足(如畏寒怕冷,手腳冰涼,倦怠乏力,面白舌淡等)的人,當風起驟寒之時,尤宜早臥晚起。此外,冬季適宜室內活動,應注意保持室內溫度,室內溫度太低,則易耗傷人體陽氣。
衣著方面,內衣以棉織品為佳,要貼身保暖,但也不可過分窄小,以免束縛肢體影響氣血運行。外衣適當寬大些,以利于四肢活動自如舒暢。
俗話說:“寒從腳底起。”足部與地面接觸,肌肉、脂肪少,血循相對不夠豐富,散熱量大,一旦足部著涼,很容易引起咳嗽、腹痛腹瀉、腰腿冷痛等,因此足部的保暖非常重要。除了穿著保暖性能良好的鞋襪外,還應多活動腳部,如步行、慢跑等。尤其是每晚臨睡前熱水泡腳,既可助陽保暖,還可改善睡眠。
調暢情志
寒冬之時,草木凋零。陰雪紛紛,常會使人觸景生情,抑郁不歡。情志不調是中醫重要病因之一,現代研究也證實,情緒低落會引起機體免疫力低下,增加患病的風險。《內經》有言:“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意為冬季要精神安靜自如,含而不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愉快、樂觀的心態。改變不良情緒最好的方法是參加各種休閑娛樂活動,如書法、弈棋、跳舞、欣賞音樂、探訪親友等,有利于振奮精神,激起對生活的熱情和向往。
調節飲食
冬季人體陽氣潛藏,臟腑功能減退,是自古以來人們最重視進補的季節。飲食調配上,可適當增加一些厚味,如燉肉、火鍋等;調味品可適當選用些辛溫食物,如辣椒、胡椒、姜蒜等,以助陽祛寒;牛羊狗肉滋養臟腑,增加營養,是滋補佳品。當然,補也要辯證得法,陰虛(如口干舌燥、盜汗、手足心熱、舌紅少苔等)、熱盛(如面紅且赤、煩躁易怒、口渴欲飲、大便秘結等)之人則應少食辛辣及羊肉狗肉等溫熱食物。
皮膚的保養
冬季氣候干燥,燥易傷陰,表現在人體最明顯的莫過于皮膚干燥皴裂了。如何保證肌膚的亮麗潤澤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飲水,飲水量為每天6~8杯,當然也可飲用果汁、茶水等;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果、雞蛋:中醫認為皮膚屬肺,可吃些滋陰潤肺之物,如芝麻、蜂蜜、梨子等;洗澡能保持皮膚表面濕潤,用蒸汽熏蒸臉面,可給面部肌膚補充水分;用護膚劑涂抹于面部,可減少水分蒸發;另外,充足的睡眠是最好的滋陰護膚方法了,這也與冬日“早臥晚起”的說法不謀而合。
如何滋養陰氣
《內經》有“秋冬養陰”之說。冬季氣候干燥,常有大風天氣,且人們為了祛寒就溫,會過食辛辣食物以及抽煙、飲酒,居處近火避寒,衣著也裘衣裹身,這樣就會消耗陰氣,產生“陰虛生內熱”的疾病,冬季的熱感冒或“上火”就是這樣產生的。
因此,滋益陰精也是冬季養生的重要內容。
調攝起居
《內經》“早臥晚起”之“晚起”,意以養陰氣,待日出而作,可躲避嚴寒,求其溫暖,使人陰陽平和。冬季室內溫度不宜過高,溫度過高則易損傷陰津。形體鍛煉也不要過度,以微微汗出為宜,以免汗出過多而傷津耗氣。
調節飲食
不要過量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的火鍋、白酒。在煲湯或煮粥時可以加入一些養陰藥食,如熟地、枸杞,黑豆、黑芝麻、山藥等。要多吃些水果、青菜,如蘋果、白梨、香蕉、柚子、蘿卜等,以補充體內的陰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