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時間總是在不經意中飛速地流逝。這一年里,有太多的事情發生。不奢望一年里發生的事情都能留下記憶,有那么幾件事能讓自己記憶清晰就足夠了。
濕疹
被濕疹折磨了兩年多,現在終于基本痊愈。這兩年里,看病、熬藥、吃藥,這在別人看來有些痛苦的過程,卻讓我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2008年,在看似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頸部、腿部、腰部的皮膚開始變紅、發癢、蛻皮。本以為又是神經性皮炎,于是到藥店買了非處方藥醋酸可的松。擦拭幾天,皮膚見好。但沒過多久,皮膚又出現更嚴重的癥狀,頸部和腿部開始有滲液,同時瘙癢加劇。
這時候感覺不能再耽擱了,到中醫院皮膚科看過醫生后,得知是泛發性濕疹。頸部皮膚雖然看似神經性皮炎,但實際上也是由濕疹引發的。醋酸可的松等很多皮膚類藥膏中均有激素,短時間涂抹激素類藥膏可以有一定效果,但如果面積過大,長時間涂抹不僅容易形成激素依賴性皮炎,而且會使病情難以控制和治愈。
接下來的兩年,濕疹反反復復,時好時壞。這兩年的調養過程,讓我有了很多不曾有的感悟。
飲食
在飲食方面,不同的醫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醫生說要嚴格忌口,有的說不用太嚴格。經過自身實驗得出結論:發病重且面積大時需要嚴格忌口,發病輕且面積小時可適當少量食用發物。
起初因為不知道發物到底對疾病有多大影響,所以發生濕疹后,試驗性地食用了幾次發物,如魚類、牛奶、菌類等,結果證明發病期吃發物的后果有些嚴重。本來瘙癢不是很厲害,但吃過發物后,晚上睡覺基本上會瘙癢一晚上。于是,給自己立下規矩,嚴格控制飲食,對刺激性食物、海鮮、酒類等發物一概拒食,直到康復。另外,盡量不去飯店吃飯。即使沒辦法必須去飯店,也要點極為清淡的食物。
2009年的一年中,飲食極其清淡,主食以自己配制的祛濕熱粥為主,蔬菜以白水煮青菜為主。在外人看來,好像我很可憐似的,每天都吃的如此清淡,基本上沒有什么油水。但在長時間如此飲食后,除了身體上變化外,心理也有了很大變化。比如,不再對那些所謂的美食著迷,不再追求大魚大肉。即使喝一碗小米粥,吃一點兒水煮青菜,亦能感受到食物本來就有的味道。說不清是因為長期清淡飲食的緣故,還是心理作用,好像在飲食上真的開始返璞歸真,開始享受粗茶淡飯里本來就有的滋味。
說到喝粥,這里介紹一下自己配制的雜糧粥。我們吃的食物中,有一些是藥食同源的食材。這些食物雖然不能像藥材一樣治病,但長期食用依然可以對疾病有調節作用。因濕熱體質而誘發濕疹,所以挑選的食材基本上以祛濕祛熱為主。每天早晚以紅豆、綠豆、薏米、山藥、小米、冬瓜等祛濕熱雜糧熬粥,作為主食食用。
運動
在網上看到過很多濕疹患者介紹自己的看病調養過程,很多人提到適量運動對治療有所幫助。對此事就診時咨詢了醫生,醫生說運動最好以少出汗為準,汗液太多容易加劇皮膚瘙癢、疼痛和紅腫。
在綜合考慮后,自己選擇了晚上慢跑。每周晚上到公園慢跑五六次,每次都是微微出汗即可。
中藥
看了好幾位中醫,他們都建議患者自己回家熬藥。對協和醫院中醫科的一位大夫的話印象很深,他說:“我給你用心看病,你也要用心熬藥,用心養病。”看病、抓藥、熬藥、喝藥,這些都是看病的過程,每個環節與治療效果都有關系。
曾聽一個中醫這樣講過:患者都自己用心熬藥,在熬藥的過程配合心情、想象,甚至傾聽。藥好了,捧在面前深呼吸,以蒸汽熏面,仔細感受藥的氣息。隨著你身體的恢復,它的敏感性也越來越高,有一天,你聞同樣的藥,發現不太喜歡了,說明你的身體在變化,已經不適合這種藥了。
心理強大
2010年6月,《家庭醫學》開始連載《心理強大之路》。文章刊登后,吉林省臨江市一中趙文金老師評刊郵件中寫道:“讀者較少的好文章:《心理強大之路》,我向多名同事推薦此文章,能夠認真讀完并能說出主題內容的人很少,有人要細讀兩遍才理解主題。文章對心理強大、價值排序分析很透徹。雖然有些抽象,但還是一篇好文章,不同文章適合不同口味的讀者,不要因讀者少而舍棄。”
選擇此文連載的原因是我看過此文后,理解了很多社會世俗、規則背后的東西,知道了我們恐懼背后的根源等等。看過此文后,我給很多朋友推薦,但能認真看完的沒幾個人。此文對我的意義在于:重新發現確認自我內心深處的需求和真實想法,重新審思自我。
也許此文無法讓所有人獲得強大的內心世界,但我們仍然有必要知道藏在背后操控我們的“神秘”力量——價值排序、認同、確定性與安全感、道德壓力、死亡恐懼……理解了這些關鍵因素,也許你自己就會總結出一套自我強大的方法。
蘇格拉底說,未經過審思的生活沒有價值。希望通過此文我們都能更深刻地理解自我,審察自我,反思我們的生活。
鏈接:做好心理準備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那些不順心事、倒霉事,常會不期而至,擋都擋不住;而那些好事、美事、幸運事,常讓人望穿秋水,請都請不來,偶爾光顧,也是轉瞬即逝。人生每天都是直播,沒有彩排。所以,要活得從容不迫,須對那些不如意事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做到有備無患。
努力保持內心充實與強大,遇到突發事件,即使需要發泄情緒,也盡可能在發泄完后讓自己理性而從容地面對。
瑪麗和馬克思
每個人或許都有能觸動他內心深處的事物,不管這個事物多么不起眼,但在他看來,只要能看到或想到它,內心就會無比的溫暖或感動。
第一次看《瑪麗和馬克思》這部動畫電影后,有種莫名其妙的感覺——里面很多細節都那么熟悉,很多畫面和對白就像在自己身上發生過。
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兩位筆友之間的非常簡單的故事。瑪麗·丁克爾是一個居住在墨爾本市區的胖乎乎的有些抑郁和孤獨的小姑娘;馬克斯·霍爾維茨是一個居住在亂糟糟的紐約的肥胖的、患有亞斯伯格癥(自閉癥的一種)的44歲猶太人。
兩個人的通信跨越了兩個大洲,持續了20年。這份筆友之間的友誼隨著一封接著一封的書信,就這么保留了下來。影片把觀眾帶人了一場關于友情、自我和對自我的剖析之旅,向人展示了兩個人的精神世界。
片子里的很多細節讓人記憶猶新,下面的介紹來自網友的收集整理。
馬克思的后半生
馬克思有不幸的童年,破裂混亂的家庭,他跌跌撞撞,堅強獨立地長大。即便這樣,他對生活的熱情不減,即便有心理和生理的雙重障礙,但他還是活得很豐富。擁有過八次工作機會,每次都給他不一樣的經歷;沒有惡習,不吸煙不酗酒,崇尚秩序井然的社會;熱愛環境,他“固執”地堅持制止亂扔煙頭的人,為此給政府多次寫信無果;他熱愛探索和創造,發明了新的詞語和句子,雖然沒人認同;他愛護生命,家中收養著很多動物朋友;他與人為善,即使是對待隔壁又老又失明的孤老太太,也小心尊重唯恐傷其自尊;他珍惜感情,家中一條金魚的死去對他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寬容并勇于自我反省,在給瑪麗的最后一封信中,他在原諒瑪麗的同時也反省了自己的人生:
“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無暇,而我也不是。人無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門外亂扔雜物的人,我年輕時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自己,伯納德哈斯豪夫醫生說如果我在一個孤島上,那么我就要適應一個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說我必須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我的全部。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然而我們必須適應它們,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潔,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煙頭,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樣,但是沒有我的這么多裂縫。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會相交在一起,到時候我們可以分享一罐煉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這就是馬克思,一個被醫生診斷為精神障礙的病人,一個其實精神無比正常,心地異常純凈的人;這就是馬克思,一個被路人和同學嘲笑和戲弄的智力不足之人,一個喜歡玩高智商魔方且很擅長的人,一個可以對語言進行發明創造的人;這更是馬克思,一個無視物欲銅臭的奇怪的人,一個一生只堅持三個愿望不動搖的人,一個對巧克力專一熱愛的人……
沒錯,這就是馬克思,這個身材肥胖、感情細膩、循規蹈矩的紐約普通男人。
他不想因為自己傷害到任何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瑪麗的前半生
瑪麗是平凡的,她不美麗,甚至有點丑。她不聰明,還有愛酗酒的母親和沉醉自我世界的父親。但不論怎樣,她的生活還是平靜的。馬克思幫助了她成長,他們之間交流的意義已經超越了朋友,他更像是她的父親和導師。
和馬克思相同的是,瑪麗也有一顆同樣清澈的心,他們在交換中用善良和真誠映照著彼此的脆弱。
瑪麗有一切女孩有的特點,好奇、善良、多情、愛幻想、虛榮、不切實際、軟弱……
她也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奇妙的靈感,獨特的審美,豐富的想象及動手能力……
她是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一個需要生活教育的人,一個天真的朋友,一個沒明確身份和義務的妻子,一個懵懂過后的母親……
瑪麗是幸運的,她成功跨越了生命中第一次障礙,努力承受了艱難人生的首次洗禮,她在自己身份的蛻變中逐漸成熟起來。
綠色郵筒和郵遞員飛轉的車輪承載的是一種踏實的沉甸甸的期待。信紙上的字跡,隨信夾帶的禮物,都沾滿真實的友情氣息,對于遙遠的未曾謀面的“老朋友”,我們也曾勇敢的掏心相對。
閉上雙眼,讓耳畔飛翔起瑪麗喜歡的那首歌,讓我們小聲的輕輕哼唱成長的旋律,讓他們別被打擾的繼續他們的故事,讓我們再次對生命、情感、純粹和尊嚴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