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好幾年的健康編輯,不了解的人一定以為我的生活很健康,也明白如何讓身體越來越好,讓生活充滿健康元素。可是說實話,我的生活還算不上很健康——整天對著電腦屏幕,運動量偏少;工作有壓力,心態不是很“環保”;早上很慵懶,有時會不吃早餐……倒是今年的一些健康事件,讓我有機會認真審視一下自己的生活和健康觀,細細思索之下,還頓有些心得。
關鍵詞1 健康真知
今天,人們接觸到的健康知識“李逵”、“李鬼”難辨,圖書、報紙、電視、雜志、網絡、宣傳冊……鋪天蓋地般吸引著人的眼球,如果來個健康知識秀,一定能評出哪個更惹眼、哪個最雷人、哪個最爆炸。我想說,今年是健康知識最普及的年份,也是健康科普業的災難年。因為業內有些人士太不尊重這個職業,太重視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結果搬起石頭把這個行業的公信力砸了。
前兩天,看一位自己非常崇拜的中醫專家的電視講座,看著看著,他的觀點讓我有點瞠目結舌。這是一位中醫古籍研究專家,我認為他是出于自己的工作性質與習慣,提出讓幼兒園的孩子識漢字、背古詩這一觀點的。
他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子孫早早地接觸中國文化,將其發揚光大。但從幼兒早期教育的角度看,這個提法的正確性值得商榷。首先教育部在幼兒園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五歲之前不允許系統地教授文字;再者,讓孩子死記硬背地學習古詩,利與弊孰重孰輕也要掂量一下。
按說這位專家的建議是真誠的,我們不應該過多責怪媒體不負責任,也不該怪專家太敢說話。因為每個人的觀點都受到自身閱歷以及經驗的限制,有時難免出現偏頗。可是這種偏頗的信息如果被觀眾當作是正確的信息,就會形成誤導。這樣看來,為了不被偏頗的信息誤導,自我的判斷就非常重要了。
別看我是健康編輯,我也上過當。以前,我去西單圖書大廈第一件事是看一、二層柱子上的圖書排行榜,我也在圖書大廈買過用網上摘抄下來的內容編成的保健書。現在我基本不信XX排行榜、XX暢銷書、XX專家或者XX驗方了。
但是我還是很關注健康資訊并且從中受益匪淺。我的經驗是,看好的健康科普報紙和雜志,這類媒體上的文章許多都是三甲醫院的副主任以上醫師寫的,他們臨床經驗豐富,對疾病和健康的判斷比較客觀。
即便這樣,我也不全信,我看的很多,對看到的知識會有所總結,如果有三個以上醫師說過同樣的話,我會比較認可。
另外,我還會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生活經驗。畢竟身體是自己的,用別人的觀點把自己當成“小白鼠”是件很危險的事情。
健康這件事,其實跟其他的事沒什么兩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健康態度。有的時候,我們不必相信別人,相信自己就挺好。
關鍵詞2 運動
這個關鍵詞,讓我首先想到的是最近做瑜伽的一個體會:
開始練瑜伽那會兒,其實是帶著很大的目的性的——鍛煉身體、柔韌骨骼。那會兒,會比較在意“我是不是出汗了”,“我練的時間夠不夠”,“我這個動作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所以,那時在做每個動作時,能明顯感到是我的意志讓身體彎曲、伸展、轉動,動作做得比較快。呼吸也比較亂。
一天,在采訪一位早教專家時,專家說了這樣一句話,“成長中的孩子呼吸和心跳是不穩定的,有規律的生活,可以增進孩子呼吸與心跳的和諧,而只有當孩子調整好呼吸和心跳時,才能進行智性思考。”我在想,這一規律是不是也適合成年人?我想是的。
接下來的幾天,我嘗試有意識地體會自己的呼吸。比如說,走路時,我會想,現在我在走路,我的身體是放松的,我的呼吸平穩而均勻。在這么想和這么體會時,我感到內心充滿了寧靜與平和,身體也覺得很舒服。我把自己的這一體會用到瑜伽動作中,不再用意念去控制身體,而是體會自己漲的呼吸,讓身體自己做出動作,感受身體在做動作時的緊繃、疼痛和酸脹感!哦,原來我的身體喜歡這些的動作,肌肉在通過這種不適感,釋放壓力,就像我們心里憋悶時,想要放聲吼一吼一樣。這樣做時,動作也漸漸慢下來。
在做瑜伽時體會到了一種心態,我想,所謂的內心生態,尤其是環保的內心生態,就是應該讓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和諧平穩吧。有了這種認識,我更堅定了運動能改變人心態的看法。
其實很多時候,道理講起來還蠻輕松的,實施起來卻比較困難。像大多數的上班族,整天忙忙碌碌,哪有時間停下來思考,就算是真正閑下來,也很少有人運動運動,或者仔細體會一下自己的呼吸,更多人會忙著用各種方式消遣吧。現在的生活多了很多復雜,卻似乎少了很多簡單。
我覺得人可能只有在簡單的時候,才體會到最真實的生命,畢竟我們也是動物,造物主在塑造我們的時候,一定告訴過我們,像動物那樣簡單的生活就可以了。
可是,因為我們忙于做—個能人,忘了造物主的告誡。
關鍵詞3 低碳
今年媒體說得最多的恐怕是“節能減排”、“低碳”。為此,我們雜志也做了一期“低碳生活,健康先行”的特別策劃,我負責撰寫了其中的幾篇文章,感覺很有收獲。下面就來說說自己的低碳生活。
很少去餐館吃飯
以前我經常去餐館吃飯,一是因為餐館的菜味道好,二是因為方便、省事。我在這期策劃的稿件里,提到了餐館食物浪費的問題,不過我又發現了新問題:我發現餐館的菜味道都偏重,每次吃完都要喝很多水,而平時在家吃飯則很少這樣。
問了問專家才知道,餐館做的菜一般油、鹽、糖、調味料放得都比較足,經常吃餐館的菜,很容易讓自己攝入過多的能量和鹽分,長此以往,對健康不利。再加上媒體爆光“一滴香”、“一次性筷子”“地溝油”等問題,更增加了我對餐館飯菜的擔憂。所以,自從這期策劃后,我就很少去餐館了。
懶得做飯時,我會煮上一個紅薯或土豆,涼拌個西紅柿,或者煎一個雞蛋,打點雜糧糊,再吃個水果。少油、少鹽并且盡量讓營養全面些,很省錢,也很健康。我會細細品味紅薯的沙軟香甜。也耐得住土豆的寡淡和噎人,因為平淡的滋味讓我的心境很平和,這和大魚大肉、肥甘厚味是兩種風景。
很少吃零食
女孩沒有不喜歡吃零食的,但我對零食的選擇很苛刻,而且大有選不出好零食的感慨。超市里的零食雖然很多。但讓人討厭的缺點也很多:薯片、曲奇、蛋撻、威化、面包、餅干、冰淇淋我幾乎不吃。因為這些食品里大都含有臭名昭著的反式脂肪酸,容易發胖不說,還會給心血管帶來很大的負擔;梅類、蜜餞類食品也不會吃,因為含有致癌物亞硝酸鹽,而且鹽分過高,對腎臟不好;像肉松、怪味豆,顏色鮮艷的深加工食品,我一般也不會選,誰知道里面加了多少香精、增色劑和防腐劑。最后能選的也只有瓜子、花生、開心果一類的干果可選,但干果一般都是炒貨,吃多了容易上火,所以平時只是稍微吃點。
很少吃零食的好處是健康。而且減少了許多食品包裝污染,用時下最流行的話說,我的碳排放量比愛吃零食的女孩要少很多,這也算是一種環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