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關于《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等文學名著重拍所引發的種種議論成為2010年度中國人文化生活的一道景觀。“變形走樣”和“不著邊際”的重拍深深刺痛了觀眾的審美心理。這種“刺痛”絕非是文藝創造與創新所帶來的沖擊和震撼,而是胡亂的顛覆與無情的解構招致的“黃鐘毀棄”與“瓦釜雷鳴”的時代之痛。
重拍不應是浮泛的標新立異,而應是與時俱進的創造再生。真正具有創新價值的文藝作品一般都是平實中見奇崛、素樸中顯氣象,讓人有新的發現與感悟;而刻意嘩眾取寵的所謂創新則徒有噱頭,毫無營養,甚至引人頹廢、讓人消沉,這是創新與偽創新的基本界標。名著重拍是一項旨在創新的藝術工程,但是這種創新不是對原作的隨意否定與肆意顛覆,也不是給原作的人物和情節穿上時髦的外衣,而是創作主體對原作的當代性闡釋,對原作的獨特感悟與精準演繹。成功的重拍是制作者的才識與原作者的智慧旗鼓相當的對話,是現作的精神內涵與原作的精神實質交相輝映的結果,不是一種簡單的重現,更不是建立在陌生甚至誤解基礎上的“出新”。那些與當下庸俗觀念沆瀣一氣的重拍之作只是藝術長空中的閃電和驚雷,不會長久懸掛在歷史的天空而輝耀千古。
重拍不應單純迎合,成為金錢的附庸,而應該堅守藝術的追求和理想。名著重拍中出現的多角戀、婚外戀等情感亂象;好人遭殃、笑貧不笑娼、小人得志等道德亂象;搞笑、愚樂、淺薄、狂妄與互相糟踐等審美亂象實質上都是消費主義和資本邏輯在背后推波助瀾的結果。譬如新版《紅樓夢》中,厚重且寓意深刻的《好了歌》被當做調侃的對象一笑而過,則是對當下低俗之風的迎合。重拍作品與原作的核心精神和思想內涵構成了較大的反差,甚至以低俗的流行元素顛覆了原作的藝術精神,這是藝術俯就和諂媚收視率的典型體現。藝術沒有了自己的鋒芒與獨特個性,沒有了深度與力度,沒有了感召力與向心力,在隨波逐流中無原則地和觀眾嬉戲和狂歡,這樣的藝術已經無法擔負引領大眾的使命與任務。我們不能苛求每一部名著重拍劇都拍成經典,但是我們決不能原諒眾多的名著重拍如蒼蠅逐臭般在熒屏前褻瀆我們的民族經典。
重拍應有傳播民族優秀文化的擔當,不應是肆意的精神放逐。名著重拍的初衷本應該是讓民族優秀文化去燭照當代文化,用當代文化去激活民族優秀文化,既要守望優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園,更要擁抱當代文化的新境界與新天地。無論是一個民族還是一個國家,放棄了對優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園的堅守,喪失了傳播民族優秀文化的勇氣,其未來的發展就會像逐浪的浮萍,難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對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實際上反映了創作者藝術良心的普遍缺失,凸顯了其擔當使命感的群體式微。缺乏擔當意識的名著重拍其藝術生命一般不會走得很遠。新版電視劇《三國》中對曹操的重新審視與公允評價值得肯定,沖破傳統思維,能夠以當代視野與時代情懷激活優秀民族文化。但是,該劇對民族忠信文化、道義文化、孝悌文化中精華元素的煽情化和泛情化處理、功利化和庸俗化演繹有待商榷,這種重拍策略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原作中蕩氣回腸的藝術美感與文化氣韻,讓人觀后悵然若失。名著重拍既應該反映和滿足當代人的審美需要與情感訴求,更應該具有擔當性與審美超越性,讓觀眾既獲得情感共鳴,又感受優秀民族文化的心靈蕩滌,從而獲得有品位的審美愉悅。
我們歡迎充滿創新意識與藝術超越精神的名著重拍,這樣的重拍賦予原作新的時代內涵,也讓民族藝術畫廊更加五彩斑斕。而對那些媚俗且粗糙的“急就章”,那些沒有藝術個性與擔當使命、缺少藝術發現與審美超越的重拍,我們只有“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