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下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沿海部分企業出現經營困難,隨后波及到內陸地區一些企業。河南省委、省政府從改善民生的大局出發,把促進農民工就業放在重要位置,出臺了《關于切實做好當前農民工工作的通知》,在全省開展河南農民工就業服務活動,使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基本解決,新增轉移就業103萬人。但是,引導和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仍需要長期持續的努力。
一、目前河南省農民工就業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工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一是城鎮居民失業人員持續增加,給農民工就業帶來沖擊。過去在城鎮從事粗、重、臟、累、差工作及第三產業的主要是農民工,如今,城鎮下崗職工也開始涉足。二是企業用工需求減少。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影響,一些生產經營困難企業崗位流失增加,用工需求減少。三是城鎮吸納就業數量減少。河南省資源型工業比重大,恢復比較遲緩,這些企業用工需求將繼續下降;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不發達,城鎮整體吸納就業能力不足。勞動力供大于求,導致工資水平偏低。
(二)侵害農民工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
一是企業用工不規范,勞動合同簽訂率低。據有關部門統計,71.8%的用人單位不與農民工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即使已簽訂合同的農民工,不少人也不清楚合同內容,無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二是拖欠、扣發工資現象時有發生。問卷調查顯示,23%的農民工不同程度地被拖欠過工資,有些企業還存在克扣和變相克扣現象。三是勞動安全生產條件惡劣。據調查統計,外出務工農民工中,從事制造業、建筑業的占62.2%。這些行業普遍技術含量低,勞動強度大,生活條件差,勞動保護和安全生產隱患突出,工傷事故時有發生。四是利益訴求和維護渠道不暢通。
(三)社會保障機制不夠健全
目前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只涵蓋城鎮就業人口。雖然政府及有關部門對企業用工交納養老、工傷保險作了一些規定,但很多用人單位特別是中小型私營企業并未執行,以工期為時限的流動性較大的農民工更是缺乏社會保障機制,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參保率普遍偏低。
(四)培訓工作有待加強
從總體上看,一方面,農民工整體素質和技能水平仍然較低,在文化、技能等方面還不適應非農產業崗位需要。另一方面,受培訓資金不足、培訓愿望不強、培訓體制不健全等因素影響,農民工接受技能培訓的人數較少。
(五)農民工就業組織化程度低
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滯后。部分地方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體制尚未理順,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滯后,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規模小,基礎設施落后。管理和服務滯后,就業信息、培訓信息傳遞滯后,農民工不能就近就業,外出就業隨意性、盲目性大。
二、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思考和建議
(一)拓寬農民工就業渠道
一是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企業。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通過繼續開展企業服務年活動等形式,對勞動密集型企業在政策上給予支持,鼓勵其加快發展;采取優惠政策,更多地承接沿海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更多地吸納富余勞動力。二是加快城鎮化進程。要引導農村企業發展與城鎮建設相結合,建立大批工業集聚區,鼓勵企業在城鎮、在集聚區發展,轉移農民就近就業。要積極發展城鎮,提高吸納農村勞動力能力。三是大力發展對外勞務輸出。多形式、多途徑、多層次、多方面實現省外、境外勞務輸出,以減輕省內就業壓力。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規,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一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盡快出臺符合外來務工人員就業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優先解決工傷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障問題,逐步解決養老保障問題,實現社會基本保障的全覆蓋。二是完善與《勞動法》相配套的有關勞動保障法規,為外來工維權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依據。三是加大執法檢查力度,依法嚴厲查處侵犯外來工權益的違法行為。四是建立綜合執法機制,把企業的不良行為納入信用記錄,與企業年檢、貸款等掛鉤。
(三)加強農民工就業的組織領導
一是把促進就業作為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健全推動全民創業、促進就業的領導和工作機制,分解任務、明確責任,納入各級政府的考核體系。二是加強勞務輸出的組織引導,各級政府要及時準確地發布勞動力輸出和輸入地的供求信息,引導外出農村勞動力的有序和有效流動。三是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力整體素質。
(四)徹底破除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
以城鄉分割為根本特征的城鄉二元戶籍管理制度是計劃經濟的衍生物,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從加快城鎮化、加快中原崛起的高度,徹底打破城鄉壁壘,廢除那些限制農村勞動力進城的政策,確立工人階級的地位,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