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陵縣地處豫東平原,總面積798.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2.7萬畝,轄14個鄉(鎮)364個行政村,1070個自然村,總人口60萬,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
近幾年來,寧陵縣持續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立足農業特色資源優勢,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推進特色農業,不斷加強農業規模化、區域化、標準化、專業化生產,形成了優質專用小麥、溫棚蔬菜、酥梨、大棚葡萄、花生等五大具有寧陵特色的主導產業,基本形成了區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規模化的生產格局。2009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 4095元,比上年增長17.5%。
一、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
2010年,寧陵縣緊緊圍繞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發展優質小麥種植,克服了去冬今春長期低溫、降雪、生育期推遲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取得了連續7年的大豐收。全縣70萬畝小麥,實現平均單產506.4公斤,總產3.54億公斤,單產比去年的503.2公斤增加3.2公斤,增長0.6%,總產比去年的3.32億公斤增加2237萬公斤,增長6.7%,單產、總產再創歷史最高水平。2009年寧陵縣榮獲“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
二、特色果菜發展勢頭強勁
以實施商丘市“特色種植業小區”農業項目建設為抓手,以果菜產業為重點,示范帶動特色支柱農業“強筋壯骨”,促進了全縣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是狠抓了以石橋鎮為中心的優質酥梨基地建設。全縣現有酥梨面積20萬畝,總產4億公斤,產值6億元,分布在石橋、邏崗、陽驛、孔集、喬樓等鄉鎮,嫁接改造新品種梨3.5萬畝,每市斤高于普通梨1.5元,畝均增收3000多元。近年來,我們又依托石橋萬畝梨園舉辦了7屆梨花節和3屆酥梨采摘節,提高了寧陵酥梨的知名度,銷售價格逐年提升,帶動梨農畝均增收400多元。二是狠抓了以程樓為中心的溫棚黃瓜基地建設。全縣蔬菜(含復播)面積15.2萬畝,其中溫棚5000座,蔬菜園區11個,年產各類蔬菜5.25億公斤,產值6.4億元。其中商丘市“特色種植業小區”——程樓溫棚黃瓜園區,已發展溫室4000座,占地5960多畝,年產黃瓜5200多萬公斤,年產值達8300多萬元,最高單棚產值達5.7萬元,分布在全鄉14個村委,33個自然村,占全鄉自然村總數的60%,2004年,被農業部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程樓鄉已成為河南省最大的無公害溫棚黃瓜生產基地鄉。寧陵縣蔬菜協會(程樓溫棚黃瓜)被農業部定為“全國蔬菜標準園”創建單位。三是無公害葡萄形成新亮點。組織成立了寧陵縣陽驛知德福果業專業合作社,涉及940個大棚種植專業戶,種植面積3600畝,年產鮮食(無核)葡萄1000余萬公斤,產值4000萬元,注冊了“知德福”商標,產品通過了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產品暢銷國內大中城市果品市場,是黃河故道區最大的無公害設施葡萄之鄉。四是狠抓了現代農業種植小區建設。目前,全縣已發展現代農業種植小區10個,涌現出了陽驛鄉潘集的番茄、陳營的葡萄、喬樓鄉白莊的小雜果等特色種植小區,有力地拉動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三、花生種植面積穩中有升
寧陵縣是全國油料生產百強縣。全縣花生播種面積23萬畝,總產7000萬公斤,創產值3.5億元左右,主要集中在陽驛鄉、石橋鎮、柳河鎮和邏崗鎮全部,約占全縣花生種植面積的80%,區域化種植格局更加突出。目前,已形成了以邏崗花生交易大市場為中心的花生購銷大市場,以粵港花生制品等龍頭企業加工生產,實現了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生產格局。
四、無公害農產品全市領先
2004年,寧陵縣被定為“全國第二批無公害農產品(蔬菜)生產示范縣”之后,又從加強領導入手,初步建成了商丘市首家縣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強化“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全縣累計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12個,生產面積達3.5萬畝,產量1.34億公斤。同時,寧陵縣石橋的酥梨、程樓的溫棚黃瓜、陽驛的葡萄、趙村的辣椒、柳河的番茄等6種農產品獲得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取得了“無公害標志”使用權,率先填補了商丘市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勤耕收獲豐。寧陵農業生產突飛猛進的發展,贏得了上級領導和廣大干群的肯定,被商丘市委、市政府連續7年評為“全市夏糧生產暨種植業結構調整先進縣”,被農業部定為“全國第二批無公害農產品(蔬菜)生產示范縣”、“無公害酥梨標準化生產示范縣”,被國家質檢總局評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酥梨),被中國果菜專家委員會評為“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被農業部授予“全國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單位”等稱號,縣農業局被授予“省級衛生先進單位”、“市級文明單位標兵”等榮譽稱號。
(作者單位:寧陵縣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