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位于平頂山市中心區西南約6公里的白龜山水庫(又稱平西湖)是個令人神往的地方。近日能如愿以償,完全是因為我們采風來到了地處平西湖畔、鷹城腳下的古鎮滍(zhi)陽。
這座始建于1958年的人工湖泊,方圓100多里,且有6億多立方的水容量,品兼湖海,碧波蕩漾,湖光山色,煙霞茫茫。但有誰承想,就在這煙波浩渺深處,淹沒了應國古城久遠的繁華,埋藏了傳奇滍陽昔日的輝煌……
傳說,應國早在黃帝時期已是一個強大的部族,叫應龍氏,由東夷族雁氏和炎帝族句龍氏結合而成。他們幫助黃帝族打敗了蚩尤氏,定居于山西,后遷至魯山縣境內,在滍水中游新建都城,都城因在滍水北岸而得名滍陽。周武王滅殷商后,封其四子于應國。據考證,應國人是以鷹為圖騰的氏族部落。《太平寰宇記》卷八汝州魯山縣云:“應國在襄城父城縣西南。”這里所說的襄城父城縣,即指現在寶豐縣李莊鄉境內的古城。有關資料顯示,商周時期應國管轄的范圍大致是如今的襄城縣、郟縣、寶豐縣、魯山縣、葉縣和平頂山市區。歷史上的滍陽是古應國的都城,西周和春秋時期的侯國在滍陽建都350多年,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古應國在弱肉強食的西周末年一系列戰爭中被楚國所滅,東漢后改為應鄉,西魏以至隋唐初年為滍陽縣,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太宗李世民精兵簡政,滍陽廢縣為鎮。此后的1300余年里,滍陽鎮歷盡滄桑,演繹了燦爛的商業文化。
1979年以來,在北滍村西南的滍陽嶺上陸續出土了一批批應國時代的青銅禮器,應國墓地開始被世人關注。這是一處包括西周、春秋、戰國、西漢、東漢時期連續使用的大型古墓群,尤其以應國貴族墓和楚國貴族墓為主,因此稱為應國墓地。1989年,應國墓地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后數年里,省市兩級文物部門在這里共發掘墓葬357座,出土銅、鐵、金、玉、石、陶、瓷、骨、牙、木等各類文物萬余件。鑒于其重要的學術價值,應國墓地被定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平頂山之所以又叫鷹城,則是因為滍陽鎮舊址應國貴族墓地驚現象征應國的圖騰標志“玉鷹”而取其名,以此來紀念歷史上這里曾有過燦爛的古應國文明。
滍陽鎮歷史上是重要的水陸碼頭和貨物集散地,它曾是北達洛陽、西安、蘭州,南抵南陽、襄樊、漢口的陸路交通咽喉,成為淮河上游重要的航運碼頭。由于地理位置優越,加之交通便利,歷來是南糧北鹽的重要集散地。據史料記載,早在金代,陜、冀、晉等地的一些商人就看中了滍陽這塊風水寶地,紛紛前來經商貿易。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滍陽開始走向鼎盛時期,商賈云集,店鋪林立,紅塵四合,煙霞相濟,商業交易輻射周邊數百里。
清代道光年間,清軍曾國藩部和太平天國軍隊激戰于湖南,長江水路運輸線被切斷。長期依賴水路運輸供應食鹽的鄂西、豫南民眾食鹽奇缺。此時,晉、洛兩地的商人則把大批食鹽運往滍陽出售,而鄂西、豫南的商人先在當地購買糧食再運到滍陽兌換食鹽。那時的滍陽商人不失商機,開設不少糧行鹽肆。
1929年,豫西北春夏大旱,糧價上漲,南陽的方城、社旗、鄧州等地糧商運糧到滍陽市場銷售,滍陽糧行增加到9家,當年僅“泰順”、“益盛祥”與“中和”3家糧行交易量就達到1808萬公斤。“旱洛陽,收南陽,好過滍陽”,是當時滍陽糧市繁榮的寫照。那時滍陽鎮沙河、應河口碼頭,有許多商船從下游運來食鹽及絲綢,再通過滍陽置換、中轉將陶瓷、煤炭、布匹、中藥材等運往豫東、安徽和蘇州。那時滍陽舟楫蔽日,百舸爭游,風云際會,暢若水流,成為當時豫西南最大的貨物中轉站和經濟貿易綠洲。
滍陽街不能理解為就是一條街,當時的滍陽街其實就是一座城,它南北寬1.5公里,東西長1.5公里,周長4.5公里13步,城內有縱橫8條大街,2萬余口人在此休養生息。上世紀初,滍陽街東西大街“乾生”糧行、“積余厚”油坊,北街“泰順”糧行,太華街“振興長”油坊,東南門外“益盛祥”糧行,并稱為滍陽五大商號。據《寶豐縣志》記載,至1951年,滍陽街還有商戶130家,攤販222家,手工作坊264家,仍保持著少有的繁華和富甲。
1958年破土動工、1960年開始蓄水的白龜山水庫乃是國家行動,是造福社會的世紀工程,而且歷史已經證明,五十年風雨如磐,平西湖波瀾不驚,充分顯示出它在保護沙汝河兩岸和下游600多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供水灌溉、調洪減災中的重要屏障作用。就是在這次國家行動中,古鎮滍陽又一次做出了重大的奉獻和犧牲,而先前的一次則是在1000多年前大唐帝國那場精兵簡政。現在白龜山水庫西北隅的萬畝魚蝦養殖區就是應國國都所在地,是滍陽鎮原政府辦公的地方。而現在滍陽鎮政府所在地則是新華區薛莊。在當時,就有一些商業戶趁著移民走四方,據說新疆石河子市和奎屯市有三分之一的人是滍陽街人,目前西安城北門外的解放路就有個地方叫小滍陽。改革開放以后,有些當時去臺灣的滍陽人又輾轉去了美國和東南亞經商……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記者佇立在平西湖壩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千古感言勾起我們滿腹的悵惘和遐想——滍陽,昔日的繁華灰飛煙滅,但歷史積淀的商業文化,生生不息的“玉鷹”精神,海納百川的品質思想,必將支撐起今日滍陽建設者的脊梁。
二
我們走進今天的滍陽鎮,不見千年古都,唯有興業熱土。滍陽鎮黨委、政府正率領全鎮3.8萬人民在新華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按照省委“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統籌、重在為民” 的指導思想,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整合資源,統籌城鄉,大力推進產業化,譜寫著滍陽更加絢麗的新篇章。
搶抓機遇上項目
近年來,平頂山市拉大城市框架,把“平寶葉魯”一體化作為戰略規劃,新城區的大部分在滍陽鎮。極好的區位優勢為滍陽鎮經濟發展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滍陽鎮抓住“平寶一體化”和“平魯一體化”戰略機遇,大力實施“工業強鎮”和“文化名鎮”兩個戰略,依托平寶路、平魯路實施“三園一區”規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僅今年上半年就使投資1.5億元的億嘉養殖項目順利落地,投資3000 萬元的馨梅原微生物制品項目正加緊建設,投資2億元的市車管所、駕校搬遷項目建設接近尾聲,投資1500 萬元的鷹坤實業公司初見成效,博奧聯物流項目和汽車尾氣治理項目也將于下半年開工。
滍陽鎮自然資源豐富,石灰石、河沙、伊利石儲量大,特別是伊利石礦藏居全國第一,有很高的開發價值。目前,投資3.1億元的伊利石開發項目一期工程場地道路業已平整。 圣光醫藥、潛源機械、清高機械、偉強工貿、恒通煤機、景博玻璃、安吉爾純凈水、舒山機械加工、應都生態園等項目有的已經建成,有的正在施工……
多措并舉惠民生
滍陽鎮黨委、政府不斷增強民生理念,圍繞民生做文章。滍陽鎮緊鄰白龜山水庫,水利資源豐富,素有中原“小江南”之稱,在這里已經建成了萬畝水產養殖基地,年產鮮魚數千噸,這里成為集旅游、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娛樂城。大力發展養殖業項目,何莊養豬場、姬莊養雞場都已初具規模,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該鎮還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相繼上馬1.5億元的億嘉養殖項目和3000萬元的馨梅源生物制品項目以及1000萬元的桐葉臺飲食文化項目等。
他們堅持以土地流轉和改善基礎設施為重點,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制定了土地流轉獎勵辦法,加大對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的扶持力度,鼓勵引導特色種植業、養殖業快速發展。截至目前,全鎮規模化生豬養殖場已發展到50個,生豬存欄達到3萬頭;規模化養雞場10個,雞存籠2萬只。繼續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推廣應用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全鎮園藝溫棚建設發展到3000畝,苗木花卉種植面積發展到1700畝,水產養殖面積發展到近萬畝。此外,他們不斷加快生態鎮建設步伐,完善“三大通道”綠色建設,扶持造林大戶12戶,植樹16.7萬株。
加強黨建好執政
滍陽鎮黨委是平頂山市委命名的“五好鄉鎮黨委” 。幾年來,他們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和改進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使黨委、政府的工作落實到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上。充分發揮黨委的核心領導作用,堅持民主集中制,形成了齊心協力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的良好政治局面。
他們在加強黨委自身建設的同時,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一是認真開展第三批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不斷提高黨員干部的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二是進一步加強村級班子建設,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高、致富能力強、示范帶動作用大的基層領導班子。三是以抓好黨員發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為契機,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四是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不斷推進黨務公開、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并不斷增強監督合力,提高監督實效。推行“4+2”工作法,深入開展機關作風整頓活動,機關干部作風得到了有效轉變,政府服務職能明顯增強。
作風的轉變促進了項目建設,促進了全面工作的提升,2010年上半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11060萬元,同比增長15.6 %;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 820萬元,同比增長24%;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8550 萬元,同比增長18.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30萬元,同比增長15.3%;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8000萬元,同比增長7.3 %;上半年完成招商引資2300萬元,同比增長5.8%,稅收收入完成330萬元,保持了較快平穩增長。
意氣風發奔前程
滍陽鎮鎮長楊玉波告訴記者,他們的工作雖然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在實踐中也遇到不少困難,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民增收緩慢。二是工業基礎薄弱,產業鏈條短。三是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新興產業缺乏。四是穩定與發展的矛盾十分突出,黨委和政府的工作面臨著很大的挑戰。今后他們將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經濟發展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突破口,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基層組織建設作保證,加快發展,保持穩定,改善民生。
一是突出重點,實施項目帶動。實行“五個一”工作機制和班子成員分包項目責任制,并就車管所、駕校、生態園、億嘉養殖項目建設和臨湖休閑娛樂商貿集散地建設成立協調指揮部,為項目建設營造良好環境,提供全方位服務。
二是土地流轉,加速發展進程。力爭實現流轉土地2000畝以上,使土地流轉成為農民增收的新途徑。按照全鎮農業高效化、近郊農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引進一批農業高效示范性項目,發展彩色紅薯、保護地蔬菜、高附加值花卉、苗木、園林等為主的特色農業經濟,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和花卉產業園。
三是營造環境,切實保持穩定。開展爭創“零信訪鎮”和“零信訪村”活動。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積極預防和處理群體性事件和突發性事件,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努力化解各類矛盾,對于項目建設以及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實行群眾集體評估制度,對不穩定的村實行信訪保證金制度,強化責任追究制度,杜絕赴京、赴省非正常上訪,確保社會大局穩定。
楊鎮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們將更加注重“四個重在”,以項目集聚建設為載體,努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鄉一體化建設體系和現代創新體系,放大滍陽文化底蘊,弘揚滍陽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傾力打造工業強鎮、文化名鎮。在不遠的將來,讓滍陽這顆平西湖明珠更加璀璨,鷹城之鷹更加傳神。
欄目主持:曹永欽
聯系電話:1325365962113507692598
電子信箱:caoyongqin1118@sina.com
滍陽名片
滍陽鎮位于平頂山市區西部,距新城區5公里,西接魯山,北依寶豐,南偎白龜山水庫。鎮域總面積4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8萬畝,轄24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總人口3.8萬。滍陽鎮交通四通八達,平洛高速、鄭堯高速、太澳高速、平魯公路、平寶公路穿境而過。滍陽鎮曾先后獲得“省級婚育新風進萬家先進鄉鎮”、平頂山市“五好鄉鎮黨委”、“治安模范鎮”、“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先進單位”、“關心支持國防建設十佳單位”等30多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