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村務監督工作,是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抓源治本、防止腐敗的重要舉措,是保證廣大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得以實現的基礎,是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構建和諧社會,推進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溫縣縣委要求,縣紀委組成調研組,深入鄉鎮農村,采取召開座談會、查閱資料、走訪群眾等形式,對我縣村務監督工作情況,特別是近年來我縣農村基層村務監督委員會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深入了解,現總結如下。
一、村務監督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思想誤區制約群眾參與村務監督
受傳統思想的制約和影響,群眾對村務監督認識尚存在三大誤區:一是不敢監督,由于被監督對象是村級組織,群眾基于懼怕心理,怕遭打擊報復、引火燒身,影響自己的“處境”。二是不愿監督,認為對村干部的監督達不到預期效果,因而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不愿參與監督。三是不懂監督。許多群眾對監督認識膚淺,對黨的政策法規、監督方法途徑和民主監督知識了解不夠,對如何行使民主權利、開展群眾監督缺乏必要認識,因而有不懂監督、不會監督的情況存在。
(二)村干部主動接受監督意識較弱
一是一些黨員干部尤其是個別村兩委班子成員對群眾監督重視程度不夠,認為群眾監督無關痛癢,強調自己身份特殊,素質比群眾高,沒有必要接受群眾監督。二是主動接受監督意識不強,一些黨員干部不能正確對待群眾監督,對來自群眾的監督往往不太愿意接受,一提起群眾的監督就認為是群眾挑毛病、找茬子、捅婁子。三是極少數村干部搞“暗箱操作”。剝奪了群眾的知情權,更談不上保證群眾有效地行使參與權、監督權。
(三)村級監督組織成員綜合素質不高
村務監督組織肩負著監督村務的重要職能,其自身素質問題是基礎。首先要有堅定的政治素質,擁護村黨組織的領導,支持村委會的工作;其次要有過硬的業務素質,當前村務涉及面很廣,村監委成員必須熟悉相關知識,不然監督就無從下手;再次要有人格魅力,在村民中具有一定威信。
(四)村務監督制度的不完善性
對監督機構相應懲戒性制度也沒有明確的規定,由于部分村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事務較少,村監委會認為做與不做一個樣、做好做差一個樣,這就會讓監督委員會履行職責的壓力弱化。另外,對監委會正面激勵機制也不夠,這主要是物質報酬偏低,甚至是義務奉獻,個別監委成員不愿為“三斗米”而被人說閑話,履行職責的動力也不夠。
二、加強村務監督工作的建議
(一)加強宣傳教育
要補好民主權利教育這一課。通過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權利教育,喚醒群眾、發動群眾,讓廣大村民真正理解民主與監督的含義,懂得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與個人利益的密切聯系,從而增強村民和村民代表的民主意識、維權意識和監督意識,激發他們的政治熱情,提高他們的監督能力。
(二)加強業務培訓
要加強對村務監督組織成員的培訓,重點加強對新進人員的培訓。在培訓內容上既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作風教育,也要加強對紀檢、村務監督業務知識的培訓,還要抓好財務、審計等相關知識的培訓。
(三)加強作風建設
要加強監督組織內部監督,認真處理反映監委會成員問題的信訪舉報,對干部的違紀行為不護短、不遮掩;加強對監委會成員違紀現象的研究和探索,逐步規范各項業務流程,建立合理配置、相互制約的權力運行機制,防止執紀不公、以監督謀私利等違紀違法現象的發生。
(四)突出監督重點
村務監督工作,要重點圍繞管人、管財、管事三方面進行監督。一是要管好人。要把監督的重點放在對兩委班子成員的監督上。第六屆村委換屆后,我縣實現了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這樣,加強對村級一把手的監督就更有必要。要從村兩委落實國家政策、執行民主管理制度、村干部的廉潔自律等方面進行全面監督,規范村干部的行為,有效防止腐敗行為。二是要管好財。就是要管好農村的“資產、資金、資源”。重點對村集體資金使用,資產、資源處置、發包等方面進行監督,確保村里的每一分錢都不能胡支亂花,每一份資產都得到合理處置,每一寸閑置土地都得到有效利用。三是要管好事。要監督村級事務管理的全過程,把握好事前、事中、事后的每一個環節,變過去的事后監督為全程監督,變被動監督為主動監督,使監督更加及時、有效。
(五)加強組織領導
村務監督工作,鄉鎮是關鍵,村黨組織是基礎。一是強化責任。強化鄉鎮黨委書記的第一責任,鄉鎮紀委書記的直接責任,村黨組織書記的具體責任。二是強化協作。村務監督工作牽涉的領域多、部門多,政策性、業務性強,必須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強化督導。紀檢監察機關要積極發揮組織協調、監督檢查、綜合指導作用,協調解決村務監督工作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確保村務監督工作扎實有效開展。
(作者系溫縣縣委常委、 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