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
2006年,《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在全國高校開設。作為高職院校的基礎課授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感到這門課要取得好的效果比較難。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內容比較多而課時有限。基礎課是原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整合與濃縮。原來的《法律基礎》課內容就濃縮為現在教材的兩章。越是濃縮概括的東西越不好講,空洞枯燥,學生不感興趣。二是學生的認識問題。在學生的認識中,這門課不是專業課,可學可不學,學好學壞與未來就業關系不大,學習是迫于考試。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自覺性不強,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的不是太多,這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權威的學術雜志《中國大學教學》2009年第五期題為《高校公共基礎課教學有效性調查與思考》的文章中,有一份調查顯示:在高校公共基礎課中,課堂學習投入度最低的是“兩課”(指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排在大學英語、物理、計算機后,很多學生學習這門課的目的就是為了考試。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很多學生的回答是實用性不強。三是考核方法不盡合理。基礎課學生學習的效果是知與行的統一。而現在很多學校采用的還是單一的閉卷考試形式。用單一的卷面考試分數來衡量學生學得好與不好,是對學生的一種誤導,考量是片面的,只重結果不重過程。考試成績高低與否只能說明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知的方面做到了,并不代表行的方面也做到了。而行是基礎課學習的最終目的。這種考試方式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的養成。
基礎課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對學生以后在職場中能否順利發展,能否有所成就有非常大的影響。做事先做人,人才德為先,如何提高這門課的授課效果,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具有導向作用。從改革考核方法入手,會促進和帶動老師授課理念、授課方式等的轉變,會促進和帶動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
二、傳統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考核方法的弊端
傳統的基礎課考核基本上都是采用閉卷的形式進行的。學生學習效果如何是通過卷面成績來體現和反映的。這種檢測方式重結果輕過程,出現了學生對基礎課的學習態度是平時應付,被動學習或不學習,考前臨時抱佛腳、晝夜突擊背題背書等急功近利的現象,或與老師套近乎,軟磨硬泡,套出考試重點,甚至有的學生鋌而走險,在作弊上絞盡腦汁,投機取巧的手段不斷翻新。這種考核方式非但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也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這種“一張試卷定乾坤”的考試方法弊病很多,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難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和平時的用功程度,也不利于調動老師教學的積極性。具體來講,傳統考試的弊端有三個方面:一是削弱了基礎課的思想教育功能。閉卷考試只能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忽視了對理論的實際應用與行為修養的考察,學生對基礎課的學習基本上是“考前背書,靠后扔書”的狀態。二是片面反映學生學習結果和效果。單一的試卷考試取決于卷面的分數,學生的法制觀念、日常表現、是否誠信、學習是否認真刻苦等道德實踐與學生的學習成績關系不大,不能全面、科學地評定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三是試卷本身命題不夠全面。筆者擔任基礎課教師多年,對試題的題型及評判標準比較了解。試卷的題型包括選擇題、辨別正誤、名詞解釋、簡答、簡述等測試學生記憶能力的內容多,測試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題少。學生的成績拉不開差距,拉分的題往往在多項選擇上,致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很難做到客觀公正,更容易加劇學生對本課程的反感。
三、學校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基礎課本身知行統一的特點,決定了其考核的方法不應是單一的試卷考核。這種考核是理論與實踐相分離,削弱了基礎課考核所應具備的檢驗功能、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與反饋功能,對老師育人的積極性也是一種打擊。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農林類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的是面向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行業及崗位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養有更高的要求,基礎課在培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過程中,責任重大。結合學校辦學性質,從2006年開設此課以來,筆者不斷探索基礎課的考核方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改變基礎課成績結構。由原來的單一卷面成績改為平時成績須占一定的比例。成績結構是期末總評成績=平時成績×30%+期末考試成績×70%。也就是說平時成績占30分,包括考勤、作業、課堂發言、課堂表現等等。為了加強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對于曠課者,我們提出了嚴厲的懲罰措施。曠課一次扣平時成績的5分,兩次10分,三次平時成績為0分。通過向班主任了解,有違規違紀情況的平時成績為0分。對遲到、課堂接打手機、影響課堂紀律的酌情扣分,對積極發言、助人為樂、關心班集體等行為適當加分。這種考核導向使學生的法紀意識、自律意識明顯加強,有事向老師和考勤班長請假的同學多了起來,課堂發言也日趨活躍,課堂紀律較之以往有很大的改觀,布置的作業在規定的時間內基本上都能完成。這種考核方式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對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調動了老師教學、管理、育人的積極性??墒情]卷考試的弊端仍然沒有解決。
二是學習文件,統一思想。認真學習了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16號文件精神,文件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要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文件精神使任課教師進一步明確了“兩課”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意識到肩負的重任和努力的方向;認識到基礎課不但是一門傳授灌輸知識的基礎課,更是一門教學生做人,培養思想品德、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的道德實踐課;認識到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探索并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調動教師和學生教學和學習的積極性。
三是加大平時成績權重,實行開卷考試。為了落實16號文件精神,經教工集體討論,反復論證,報學校主管部門同意,對“兩課”(包括基礎課)考核方法進行改革。提出了加大平時成績權重、考試方式多樣化的考核理念。基礎課平時成績由原來的30分增加到50分,增加了日常論文、調查報告、主題演講等內容。提倡學生以團隊的方式提交調查報告,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改革試題的構成,限制選擇、填空等客觀性試題的比例,嚴格控制背定義、名詞解釋等死記硬背的試題,試題要以分析、綜合和學生能自我發揮的題型為主。2008~2009學年第二學期,基礎課進一步探索改革考試方法,由原來沿襲多年的閉卷考試改為開卷考試。命題的宗旨是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自我評價,引導學生對日常行為作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引導學生的行為?;A課試題分為兩部分,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每道題都緊密結合當前社會和學生實際,要想回答,必須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行為。比如,有這樣一道考題:請列舉出大學校園中10種不文明或不道德現象,談談大學生如何加強社會公德建設。學生的回答形形色色,連老師平時沒有想到的,學生都列舉了出來,令老師耳目一新。在采取什么措施加強大學生社會公德建設的回答上,也是見仁見智。有的學生建議設立文明監督小組,對不文明行為進行提醒,甚至要扣平時分,有的提倡每日記筆記,自我反省,有的指出應加強法制建設,對隨地吐痰、攀折花木等行為要進行法律制裁,不一而足。回答不但開闊了老師的視野,也使老師對學生刮目相看。開卷考試讓學生思考、查閱資料之后才能回答,難度比閉卷考試大得多,要想答好不容易。據觀察和事后的調查,大部分學生在考前都翻閱了資料,作了充分的準備。考場上基本上沒有提前交卷的,考場秩序大大好于閉卷考試。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照抄,沒有小字條可以傳遞,學生思考自顧不暇,哪有時間和精力去作弊呢?這是開卷考試帶來的意外收獲。開卷考試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都有話可說,從試卷來看都答得滿滿當當。判卷時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大方向不錯,都可以適當得分。從本次考試看,基礎課的成績普遍優于往年,學生對開卷考試也非常認同。他們說卸掉了閉卷考試死記硬背的壓力,在課余可以探討更多與書本有關的知識。
這種考核方式,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客觀上提高了對教師理論素養和應變能力的要求,也真正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雖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但為了提高高職高專基礎課教學質量,基礎課教育教學改革的任務仍很艱巨,基礎課教師責無旁貸。
(作者單位:鄭州牧業工程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