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教科所的張志毅教授講和諧教育時曾經講過:和諧教育主要是孩子們身心的和諧、自然天性的和諧。因此,現在的教育必須適應孩子們的天性發展,必須適應自然,還要適應孩子們的個性差異,以及男、女性別的差異。特別是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今天,我們應該看到應試教育的危害,更應看到培養孩子們健康的心理素質的重要性。因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未來。要為祖國培養四化新人,要教育孩子們怎樣做人,將來要做什么樣的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和諧教育有利于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適應孩子們的自然天性的發展和內心的發展。筆者在嘗試語文教學實施和諧教育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真正實現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
和諧的課堂氛圍,能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課堂上,教師應始終保持平衡的積極情緒,不為個別學生的不良行為所干擾,善于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課上、課下和學生講話時,態度和藹、親切。不講傷害學生和家長的語言,不損害學生的自尊心,不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師愛生、生愛師,相互尊重、真誠相待。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在和諧課堂氛圍里,教師的講與學生的聽協調、合拍。教師樂于教,學生輕松愉快地學,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從而使學生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二、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新課程的理念之一是“關心學生內心需求”。新理念的確立,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掌握新理念指導下的新的教學內容和策略,以達到葉圣陶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因此,教師的語文教學應把握新教材的特點,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要敢于沖破教材和教參的束縛,敢于打破阻礙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常規,從學生的內心需求出發,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例如,在講《翠鳥》一課時,第二自然段關于翠鳥的外形描寫是要求學生背誦的,為了讓學生記清描寫的順序,在全班同學讀課文的同時,筆者找了一名學生在黑板上按順序畫出翠鳥的樣子,再讓其涂色,最后按順序把圖擦掉,這樣學生就不容易忘記了。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然而,書本上有限的知識信息,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因此,筆者堅持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不斷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拓寬學生的視野。比如經常帶學生到大自然中尋找寫作的題材,和他們一起游戲,一起春游。同時,教師還經常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把課外閱讀的或是課外收集到的名言、俗語等遷移到課堂學習中,哪怕只有幾個精彩的句子,教師都給予極大的鼓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有一位專家這么說過:教育是幫助一個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尋找自己的幸福。而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以教書為天職,以完成學科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為己任,忽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讀者》上有一段利奧·巴恩格利亞先生寫的話:“我們整天在干些什么?我們如此忙于傳授知識。如果我們沒有教莉亞妮任何她真正需要的東西,譬如如何快樂的生活著,如何有個人價值感和自尊心,而單教給她如何讀書、寫作、算題,這又有什么用呢?”教學過程不能成為學生道德提升和人格發展的過程,這是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的最大失職。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圣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如筆者在講完巴金的《養蠶》后,布置一道作業,讓同學們回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并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念給父母聽。許多同學都表示,從來沒有體會到自己的付出會帶給家人那么大的快樂,以后一定多做家務活。
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當然,這也要求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努力發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作者單位:河南省獲嘉縣凱旋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