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縣地處豫西山區,屬洛陽市管轄。全縣16個鄉鎮,317個行政村,53萬人口。境內有伊、汝、白三大河流,其中伊河過境長度約80公里,汝河過境長度約70公里,白河過境長度約46公里,這三大河流還有一級支流120余條,其中流域面積超100平方公里的有白河、大章河、蠻峪河、焦澗河4條。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變化,這些水資源隨時都有被污染的可能,嵩縣水利局領導班子以護源、保源為己任,明確分工、精心布置、團結共進,為嵩縣轄區水資源管理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以所長吳紅戌和副所長翟麗明為核心的嵩縣水利局河道管理所在縣水利局的領導下,維護了伊河、汝河、白河三條河流嵩縣段好的水質。
目前全縣在冊的砂場共有20個,全部辦理有“河道采砂許可證”,其中伊河16個、汝河3個、白河1個。對這些采砂點,嵩縣河道管理所由申報到批復落實到位,通過考察和監管到位來實行崗位責任制。對于按照規定和生態保護應取締的砂場毫不手軟,堅決取締,河道治理取得顯著成效。該所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廣泛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及整治河道采砂秩序的重要意義,在全縣營造出濃厚的治理氛圍。在沿河鄉、村張貼發放《嵩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河道管理工作的通告》及河道管理法律、法規宣傳資料。同時組織河道管理人員把專項整治的具體要求印制成冊,貫徹落實到全縣的每個采砂場,使其能夠按照市、縣的要求進行自查自糾,從保護環境與生態的角度開采砂石,做到依法開采、規范生產。對雖辦有“采砂證”,但不按采砂許可要求,越界開采、亂采濫挖、亂搭亂建、損壞林木、破壞農田和工程設施的,責令砂場停止一切生產和銷售行為,待整改完畢經驗收合格后,方可恢復生產銷售;對拒不停業整改或停業整改期間擅自恢復生產的,依法予以取締;對砂石棄料,按照“誰堆誰平”的原則,督促采砂單位對砂石棄料限期進行平復,恢復河床地貌。對長期遺留下來的無主棄料,由縣河道管理所組織機械進行平復。
為達到整治成果不反彈,實現河道采砂和生態環境的有機統一,嵩縣河道管理所在砂場的日常管理上狠下工夫,逐步把采砂企業生產區撤離河道。建立半月驗收平復制度,督促砂場依法開采、規范生產,每半個月對各砂場規范生產情況停產驗收一次,對達到工完場清、河床平坦的批準下半月生產,達不到要求的停業整頓,達到要求方可批準開工生產。
為進一步規范整頓全縣河道采砂秩序,嵩縣河道管理所對全縣每個采砂場的設置、作業方式、采挖深度、行車路線、開挖范圍以及禁采區域進行全面規劃,規劃方案及時公示,主動接受監督。要求各采砂場與縣河道管理部門簽訂《河道采砂許可保證書》和《河道安全目標管理責任書》,督促采砂單位主動在危險區域設立警示標志,采取安全措施,減少各類事故發生。將縣河道管理所全體職工分包到各個砂場任砂場管理員,管理員工資與管理效果掛鉤,嚴格管理,規范到位。以棄料平復為重點,定期組織人員對河道采砂秩序進行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責令整改。幾年來,嵩縣河道管理所貫徹落實“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方針,嚴格按照防汛工作方案和防御超標準洪水預案,重點抓好防汛安全隱患排查、防汛工程建設、河道清淤除障,突出防汛重點,狠抓薄弱環節,保證措施到位,確保全縣在規定的防洪標準內,主要河道堤防不決口,平川地區排水暢通,對超標準洪水有預案,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
2010,是實施水利“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加快水利發展與改革的關鍵之年,做好以民生水利為重點的各項水利工作,意義十分重大。嵩縣河道人面對水利工作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牢牢把握水利發展的新形勢、新機遇,進一步理清思路、突出重點、科學安排、扎實工作,確保“十一五”規劃和今年確定的河道暢通和有效資源合理安排部署目標圓滿完成,確保河道工作再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