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省義務教育失衡的現象
(一)趨城現象
隨著城鄉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庭對學齡兒童享受優質教育的期望值越來越高,父母對子女成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加上高考導向,越來越多的家長渴望子女能夠升入重點高中,考上理想大學。這使得義務教育階段出現了學生的“遷移遞進”現象:村里的學生想上鎮上,鎮上的想進城,縣城的想去市,市區的想去省會。這樣一波一波的學生遞增,使得城市義務教育有限的資源不堪重負,而農村義務教育的資源大量閑置或被挪作他用。
(二)擇校現象
城市的中小學也面臨著瘋狂的擇校壓力。根據政府“劃片招生,就近入學”的要求,有些學校的資源已經被充分應用,甚至已經難以維持了。但是,擇校的家長和親友很少考慮這些,想盡一切辦法,朝著“好學校”、“重點學校”進攻,導致了一些中小學面積不大,人數超多,班級有限,座位膨脹,嚴重違背了教育規律。
趨城現象和擇校現象帶來了全省義務教育的嚴重失衡。據統計,2007年河南省全省小學平均班額為40.19人,其中城市為55.10人,農村為36.74人。應該說,全省的平均班額數還是適當的,但是,由于趨城和擇校導致了各類學校的嚴重失衡。從鄭州市情況看,城市小學的班均人數遠遠大于農村小學。該市管城區班均59.11人,新鄭市是個縣級市,班均僅35.22人。這樣的現象帶來了教育的失衡,導致城鄉兒童均不能接受優質教育。
二、成因
(一)城鄉教育的反差
造成趨城現象和擇校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優秀師資的趨城和優質教育資源的留城,以及薄弱學校、農村學校的投入不足。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表現在教育上,除了農村公共設施遠遠不及城市公共設施外,農村學校的投資也遠遠低于城市學校,這使得在教育資源上城鄉形成巨大反差。城市良好的生活、工作、科研以及職稱職務晉升、評先評優等條件,吸引優秀教師離鄉進城,導致了城鄉學校在師資隊伍上的巨大反差。物質資源和教師資源的極大差別導致了學校教育實力懸殊。
(二)農村家庭對子女受教育的期望值不斷提高
希望自己的子女享受良好的教育,是社會進步的顯著標志。長期以來,由于經濟貧困、生活拮據等原因,部分農村學生家長認為孩子讀書用處不大,特別是女生入學率不高,使得我國農村義務教育處在一種因為認識不到位而不斷在低水平徘徊的階段。改革開放使得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富裕后的農民首先改變了對子女的教育觀念。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讀書,能到好的學校讀書,能到縣上、市里、省會的好學校讀書,這是造成趨城現象的主要動因。擇校現象一般是由于城鎮學校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造成的。
(三)戶籍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使農村學生有了更多進城的機會
我國戶籍制度的改革,拆除了橫亙在城鄉人口之間的藩籬,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流入城市。進入城市的鄉下人,在成為“城市人”的同時,帶去了他們的子女,所以必然帶來學生的入學問題。住房制度的改革使得原來居住在農村的人們有了在城市擁有住房的可能。有了住房就可以上城市戶口,接踵而至的就是子女的入學問題。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大批的農民工。這些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已成為社會熱點問題,我們不得不認真面對。
三、對策
(一)科學布局,均衡投入
建好我們現有的中小學,對農村小學和城市薄弱學校加大投入,對條件較好的學校逐漸減少投入。在城市,按照人口比例進行布局,對重點初中和小學采取維持的方式,對新建的和薄弱的學校加大投入力度。經費和物資都要傾斜,力爭在三到五年內,大幅度縮小重點學校和薄弱學校在物質資源上的差距。對于農村,可以以鄉鎮為單位,根據人口比例和往返距離,在交通便利、人文條件較好的村,集中建5~10所小學。每鎮集中辦好一所初中。縣級財政要有計劃地專門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投入,使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優于縣城同類學校,改錦上添花為雪中送炭,使得城鄉學校在物質資源上實現均衡發展。
(二)形成教師城鄉交流的制度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重要資源。應該說,多數的擇校生都是沖著名師去的。解決的辦法就是實現教師的有序流動。在城市可以規定,每個教師在同一單位工作滿三年的,必須流動。這樣,每年每校的教師就有三分之一要流動。在農村,可以要求在同一財政供給范圍內的教師每三年必須有一年在農村學校工作;城市的教師每五年必須有一年在農村學校工作的經歷。
(三)加大投入
盡管各級財政都很緊張,但是為了發展,還是要舍得對教育投資。政府的教育經費和教育附加費必須全額及時用到教育上,不得擠占和挪用。這筆費用的走向每年必須向人大報告,使其透明運作。同時要鼓勵社會資金支持中小學教育的發展,成立監管部門,對社會資金的運用進行有效的監管和公示,保證經費的用途和吸引更多的社會支持。
(作者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黨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