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了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社會發展的目標,作為我們黨執政興國的主要任務之一。和諧社會的目標是實現自然、社會與人的和諧發展,和諧社會的建設是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發展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條件,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必然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體育功能的日益多元化,體育運動的發展理念對和諧社會的目標實現,對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意義重大。
一、體育價值取向的內涵
隨著科學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在現代社會中的實際效應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這種實際效應正是體育的價值所在。所謂體育價值是指體育對人和社會所具有的客觀效用,是體育這一客體與主體需要之間的一種特定的關系。而體育價值取向則是指體育價值主體在把體育作為一種社會客體的情況下,根據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體育需要對體育客體進行價值設定、價值預期時所表現出來的意向或傾向。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認為,價值取向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導向作用。體育價值取向是人們在進行體育行為選擇時的最基本的動力,并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體育發展的方向。對體育價值取向而言,落腳點應放在它的社會功能、教育功能的本質上去,進而尋求“人的精神”的回歸,發展和諧體育,然后利用和諧體育去幫助構建和諧社會。
二、體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取向
(一)重視農村體育的發展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設實現小康社會是我國的奮斗目標,是全國各民族人們的根本利益所在。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人口約占全國總數的70%,沒有8億多農民的體育健身,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健身。農民的體質狀況、健康水平、精神風貌等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具有重大影響。因此,大力發展農村體育是推進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是塑造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的必要途徑。
現階段應該把農村體育的發展放在體育全面發展的位置,各級政府應加強對農民體育健身的領導并在資金技術等方面予以扶持。建議由體育彩票公益金資助的城市健身路徑逐漸向農村傾斜,營造農村健身文化氛圍,要大力宣傳全民健身計劃,廣泛開展“體育三下鄉”活動,從思想和觀念上轉變農民的體育意識及健身意識,逐步樹立起“生活奔小康,身體要健康”的新型體育理念。
(二)關注弱勢群體的體育發展
弱勢群體是社會弱勢群體的簡稱,即由于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態而難以像正常人那樣去化解社會問題造成的壓力,導致其陷入困境,在社會上處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一般來說,主要包括四類:一是下崗職工,二是孤寡老人及殘疾人,三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四是退休較早,從集體企業退下來的人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穩定有序的社會,如果一個規模龐大的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基本權益得不到維護,就會構成對社會發展與穩定的威脅,直接影響到和諧社會的建立。
在體育發展中應充分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狀況與需求。首先,應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政府財政應進一步增加對社會保障的投入,擴大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加大社會救助的力度,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等多層次的社會保險體系。其次,調整體育政策,加大對弱勢群體的體育支持力度。在改善體育服務、體育設施等方面條件的前提下,考慮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的實際需求。再次,發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合力解決弱勢群體體育困難的問題。
(三)構建群眾體育服務體系
群眾體育活動的重點在城市,城市群眾體育活動的重點在社區。要大力推進城市群眾體育活動的發展,就必須在城市和社區構建包括體育場地、體育活動組織、體育指導員和體質監督等環節在內的群眾體育服務體系。建立這樣一個群眾體育服務體系單靠政府體育行政部門是不行的,必須依靠政府的支持及社會各方面的廣泛參與。
(四)注重體育的本質功能
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體育一直被當作是振奮民族精神、開展國際政治外交的一種工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把體育當作是刺激經濟增長的一種重要手段。這種過分強調體育的衍生功能、次要功能(政治、經濟功能)的現象,使體育的本質功能(健身、健心功能)被人們忽視。體育作為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發展必須服務人民群眾,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這是黨和國家對體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體育工作的本質和宗旨。后奧運時期我國體育價值取向應緊緊圍繞這一宗旨,要為增進人們的身體健康,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身體素質服務。
三、結束語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體育的社會目標和價值取向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為解決這些新矛盾,必須深化體育改革,尊重各方體育主體利益的需求,重樹我國體育發展的價值取向,全面協調好各方的利益矛盾和沖突,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我國體育快速、協調、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09FTY006)
(作者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