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全方位促進就業增長,穩定就業局勢,對維護社會穩定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培訓高技能的務工人員,繼續抓好“訂單培訓、定向輸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堅持培訓與輸出相結合、培訓與就業相結合,“以輸出促培訓、以培訓助輸出”的良性循環機制。
一、湯陰縣勞務輸出概況
湯陰縣位于河南省北部,總人口45.8萬,其中農業人口38.7萬,共有農村勞動力25.7萬人,土地吸納8.6萬人,17.1萬人需轉移就業。截至2009年底,已外出務工4.7萬人,加上原來留在當地的,共有外出務工5.3萬人,占2008年外出務工人數的63%。有外出意向并有工作崗位的1.6萬人,占2008年外出務工人數的19.2%。目前還有1.4萬滯留在家,這其中包括2008年企業停產、半停產的失業回留0.8萬人。就地轉移就業約5萬人,有5.2萬農村勞動力待業。2008年全縣農民工輸出總數達到8.3萬人,主要從事建筑、紡織、電子、電焊、服裝、保安、餐飲、商業服務等行業,年創勞務收入近6億元。勞務收入已占到全縣農民總收的40%以上。
目前,湯陰縣農民就業工作呈現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技能型就業特點形成。為了提高農民工的就業技能,拓寬農民工就業渠道,湯陰縣根據上級對農民工培訓的有關政策,加大對農民工培訓的力度,尤其是2008年由湯陰縣政府直接提供免費培訓資金,共培訓農民工2800余人,在安陽市五縣五區此類活動中,湯陰縣對農民工培訓資金投放比例最大,培訓人數最多。二是培訓輸出一體化模式日趨完善。我們提出的思路是:校企對接,訂單培訓,定向輸出。我們這一措施是為了就業而培訓,培訓資金的撥付前提是培訓達不到就業率不撥付資金。為了做好這項工作,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機關、人力資源市場,鄉鎮勞動保障所、村委會四方聯合組成驗收組,對分布在300個自然村的2800余人進行入戶調查。三是就地就近就業凸顯。2005~2007年,招商引資項目455個,投資金額67億元,新增安排就業勞動力2.6萬人,為強化湯陰縣農村勞動力就業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湯陰縣強化勞務輸出工作的主要措施
面臨國際金融危機下出現的企業破產和減員增效帶來的用工數量減少問題,湯陰人力資源服務中心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調動各方面的力量,使湯陰縣的勞務輸出工作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強化領導,注重宣傳,完善服務機制
春節前后,湯陰縣加大了就業服務力度,先后通過新聞媒體、宣傳車、發放傳單、舉行外出務工歡送儀式等多種形式宣傳農民工工作相關法律法規、優惠政策以及用工信息。通過強化就業服務,健全服務體系,及時發布用工信息,消除了農民工轉移就業的顧慮,提高了農民工轉移就業的積極性,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健全就業服務體系
一是摸清基數,動態監測。金融危機爆發后,針對農民工大量返鄉的現狀,湯陰縣勞動部門及時召開了鄉鎮勞動保障所全體人員會議,安排部署了返鄉農民工調查登記工作,對農民工返鄉情況實行日報告制度,時刻做到底子清、情況明。二是完善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信息庫,加快推進鄉鎮勞動保障所和縣鄉人力資源市場標準穩定化、規范化建設,將公共就業服務延伸到鄉村,及時、準確掌握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動態,為加強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和引導農民工有序流動奠定了扎實的工作基礎。三是搜集信息,搭建平臺,集中開展“農民工服務月”活動。利用安陽市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網信息平臺,加強了信息搜集和發布工作,免費為農民工提供政策咨詢、求職登記、就業指導、職業介紹等就業信息。四是完善日常服務,建立農民工就業長效服務機制。人力資源服務中心各窗口出臺了針對農民工的日常服務辦法,做到日常服務和集中服務相結合。
(三)促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堅持農民工異地輸出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相結合。一是抓異地輸出,開展“省際勞務協作”。2009年初,湯陰縣人勞部門派出三個考察組到全國各地收集用工信息,實地考察,簽訂用工協議,儲備就業崗位,在農民工輸入地和輸出地之間搭建勞務對接平臺,加強相互銜接協調,簽訂勞務合作協議,逐步引導農民工由零散型輸出轉為規模型輸出,由自發型輸出轉為有組織型輸出。其中,湯陰縣在山東魏橋的勞務輸出在河南省名列前茅。二是就地就近轉移就業,開展“重點建設項目用工對接”活動。為發揮湯陰縣重點建設項目對就業的促進和拉動作用,勞動部門針對湯陰縣2009年新開工的國家、省、市、縣重點建設項目所需的勞動力進行了排查摸底,如南水北調工程、石武鐵路客運專線、湯河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安湯快速通道、各住宅小區建設、招商引資企業工程建設項目及新農村建設項目等。
(四)抓好品牌效應,積極宣傳推介
近幾年,湯陰縣的紡織技能品牌已成為安陽市乃至河南省的勞務輸出特色品牌之一。湯陰縣先后與國際品牌企業蘇州波司登制衣集團、國內品牌企業青島新郎西服集團等聯手互動,建立了長期的勞務輸出合作關系,簽訂了長期的用工協議。2009年3月1日,河南省政府在北京舉辦了“河南農民工風采展覽展示”活動,湯陰縣認真做好成果展覽、技能展示、勞務對接、座談交流等各項籌備工作,在活動中集中展示了湯陰縣勞務經濟發展成果,樹立了湯陰縣農民工的良好形象,促進了湯陰縣農民工就業工作的開展。
三、勞務輸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勞務輸出工作目前面臨的問題,一是受金融危機沖擊,沿海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明顯萎縮,湯陰縣境內部分企業裁員;二是湯陰縣農村勞動力技能單一,就業競爭力不強;三是部分農村勞動力思想觀念陳舊,就業期望值偏高;四是社會創業氛圍不濃,扶持創業力度不夠,部分鄉鎮和村干部,不能站在講政治的高度看待勞務輸出工作,認識不到勞務輸出工作的潛在效應以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意義。其原因在于:
(一)勞務輸出工作的輿論宣傳力度不夠
勞務輸出工作的輿論宣傳需加大力度,協調工作的長效機制需進一步完善。部分鄉鎮對勞務輸出工作配合和支持力度需進一步加大。全縣上下需全力推動,大搞宣傳,大造輿論,在全縣形成大搞勞務輸出,增加農民收入,政府推動、整體聯運、齊抓共管、協調推進的勞務輸出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就業觀念陳舊滯后
零就業家庭成員和就業困難人員一般年齡偏大、技能單一,就業心理預期普遍偏高。不愿自主創業,也不想靈活就業,更不愿意從事家政、鐘點工等服務,實現充分就業十分困難;在就業方式上,下崗失業人員自身不努力,全憑“等、靠、要”,就業期望值過高,這些陳舊滯后的觀念導致這類人員為自身實現再就業設置了人為的障礙。
(三)弱勢群體實現再就業日趨艱難
目前湯陰縣存在大量的就業弱勢群體,尤其是“4050”人員。這個群體的現狀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即“五多五少”:一是“輸血型”的多,“造血型”的少;二是專業技能低的多,專業技能高的少;三是就業觀念陳舊的多,就業觀念更新的少;四是文化程度低的多,文化程度高的少;五是就業期望值高的多,面對現實的少。弱勢群體的這種現狀特點,不僅制約和影響了他們個體的再就業,同時也給我們再就業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四)人員經費和辦公經費未納入財政預算
湯陰縣人力資源服務中心人員經費和辦公經費未納入財政預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培訓等公共就業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下一步勞務輸出工作的思路和對策
針對湯陰縣現階段勞務輸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結合勞務輸出工作實踐,我們提出了九項工作思路。一是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河南省、安陽市《關于推動全民創業的實施意見》和《湯陰縣農民工工作實施方案》。二要做好農民工思想工作,要幫助農民工認清形勢,轉變就業觀念,準確定位,抓住機遇,先就業,再擇業。通過各種手段讓外出務工的農民工摸準就業信息,了解就業形勢,在落實好工作崗位或者有一定把握的情況下,再外出打工,避免盲目外出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三要尋找高質量的用工信息,確保把工資高、福利待遇優厚的用工信息提供給廣大群眾。四要尋求高層次的合作伙伴,加強與品牌企業合作,進一步提高湯陰縣的勞務輸出檔次。五要培訓高技能的務工人員,繼續抓好“訂單培訓、定向輸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堅持培訓與輸出相結合、培訓與就業相結合,“以輸出促培訓、以培訓助輸出”的良性循環機制。六要建立高標準的維權服務體系,繼續做好縣內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各項后續服務工作,對外出務工人員搞好維權和跟蹤服務,建立維權機制,確保農民工權益不受侵害。七要形成高水平具有特色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鄉村兩級組織機構的靈敏觸角和主渠道作用,進一步加強鄉村兩級組織隊伍建設,創新運作方式,加強業務能力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八要培育勞務品牌,在原有“紡織”勞務品牌的基礎上培育新的勞務品牌,重點培育電子、電焊品牌,為湯陰縣的品牌勞務輸出注入新的活力。九要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繼續做好中介服務工作,建立健全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市場的公共就業服務平臺作用,為城鄉勞動者提供技能培訓、就業指導、職業介紹、保障代理、政策咨詢等系列、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務。
(作者單位:湯陰縣人力資源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