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及38項具體準則,并于2006年10月30日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這是我國經濟生活的重大事件,在中國會計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企業會計準則的變更是我國企業與國際接軌的體現,有利于國內企業向國際化方向發展。
筆者擬從以下幾方面對新舊會計準則進行對比:
一、新的會計準則建立了會計準則體系
建成后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幾乎涵蓋了現行所有企業的所有經濟業務,自成體系,影響廣泛,規范性強,可獨立實施。新企業會計準則與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并行,而且互相補充,使我國會計體系更加完善,而且會計標準體系的發展能自動與經濟環境的發展同步,為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提供可操作性的規范和指導,解決了多年來會計發展的障礙,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建設新的跨越和突破,對會計的發展和企業經濟活動帶來了新的動力。而舊的會計準則,在會計上是“制度”和“準則”相互分立,不是一個融合于一體的統一體系,為會計工作帶來諸多不便,也制約著會計行業的發展。
二、新的會計準則,結構更加合理
舊準則包括引言、定義、確認、初始計量、發出存貨成本的確定、期末計量、存貨成本結轉、披露、銜接和附則共十部分。新準則包括總則、確認、計量和披露共四章。與舊準則相比,結構更加清晰,在內容上也有許多地方進行了改動。
三、和舊的會計準則相比,新準則從基本會計準則到具體會計準則,在內容上都作了較大的改動
比如,新企業會計準則在會計科目方面作了調整,取消了主營業務與其他業務的劃分,將這些業務收入和發生的成本統一在“營業收入與營業成本”,取消了“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綜合列示的方法,改為具體項目反映,例資產減值損失、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再比如,存貨成本方法了也進行了改革,新存貨準則下,取消了確定存貨發出實際成本的移動平均法和后進先出法。移動平均法和后進先出法有時不能真實反映存貨流轉的情況。
四、與舊的會計準則相比,新準則國際化傾向更加明顯
新會計準則已實現了國際趨同,并為改進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提供了有益借鑒,國際財務準則的變化將對我國會計準則產生較大影響。
(一)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原來有三個準則涉及到財務報表列報:《國際會計準則第1號——會計政策披露》《國際會計準則第5號——財務報表應提示的信息》《國際會計準則第13號——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呈報》并于1989年對以上三個準則進行融合后發布了現在的《國際會計準則第1號——財務報表列報》,規范了通用財務報表的編制基礎。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相當于國際會計準則的《國際會計準則第1號——財務報表列報》,現金流量表新準則的制定基本上是參考《國際會計準則第7號——現金流量表》的相關規定進行的,中期財務報告《企業會計準則第32號——中期財務報告》與《國際會計準則第34號——中期財務報告》內容也相近。
(二)在會計處理方法上與國際會計準則更加靠近
如:債務重組的利得由原來的計入資本公積改為計入當期的損益,會計處理采納國際慣例所得稅處理,這將改變以往很多企業采用的應付稅款法,新準則規定采用遞延所得稅處理,引入金融工具會計準則,首次引入了與國際準則一致的分類和計量方法等。
(三)對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更強調可靠性和相關性
新會計準則引入公允價值的概念。引入公允價值計量要求對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金融工具、基于股權的支付等,要求以公允價值計量,而對于投資性房地產,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要求,對于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由“以賬面價值為計量基準,不確認收益”改為在符合一定的條件時,以公允價值計量,收益計入利潤表。
(四)公允價值是目前國際流行的計量屬性, 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引進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
新會計準則提出五種計量模式,即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等多種計量屬性,實現了計量基礎的多元化,譬如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等資產計價。在稅法上,債務重組業務中債權人對債務人的讓步,即債務人清償債務的金額,包括以低于債務計稅成本的現金、非現金資產償還債務等,債務人應將重組債務的計稅成本與支付的現金金額或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所得,計入企業當期的應納稅所得額中。
(作者單位:鄭州交通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