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著近60年歷史的“崇文”“宣武”即將從北京地圖上徹底消失,內城四區也由此變成內城二區,舊有的城市記憶將被徹底革新。懷舊的情緒彌久不散,引發了眾網友對“老北京”的捍衛、對文化古跡的追憶。畢竟,崇文、宣武所在的北京南城是北京文化肇始之地,難免會有人質疑,“宣武、崇文”名稱的消失會對北京城歷史文化的延續造成一定影響。
7月1日,網絡媒體以最快的速度發布了這一消息:國務院已正式批復北京市政府關于調整首都功能核心區行政區劃的請示,同意撤銷北京市東城區、崇文區,設立新的北京市東城區,以原東城區、崇文區的行政區域為東城區的行政區域;撤銷北京市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以原西城區、宣武區的行政區域為西城區的行政區域。
老地標的消失不獨崇文區與宣武區,事實上,這10年來北京已有10多個老商業地標陸續消失。其中包括曾被譽為最高檔室內娛樂場所的康樂宮、曾占據九成婚慶家具市場份額的西四家具店、鼎盛時一票難求的月壇溜冰場、金倫大廈、熊貓環島、官園花鳥魚市場等,以及今年出現的崇文門菜市場搬遷、北京游樂園停業等。
如今,宣武門和崇文門的實體早已不存在,宣武區和崇文區的名號又將撤銷,宣武區、崇文區,這兩個伴隨幾代北京人記憶、使用時間長達58年的名詞,將徹底淡出人們的生活。如此重大的規劃調整,將會帶來多少關乎社會、民生的問題?而崇文、宣武區的原住民,對四區合并有著何種看法?崇文、宣武區的撤銷與新城區的合并,又將對北京的未來產生什么深遠的影響?
本期,讓我們用最真實的語言和圖片記錄下四城區合并這一歷史性事件。這有可能是關于“崇文”“宣武”最客觀、最全面的一次記錄。關于“崇文”、“宣武”的話題,也要隨著眾多專家及轄區居民的采訪,畫上一個未見得圓滿的句號。
四合二,北京邁向世界城市
近一年來,國內已有數個城市陸續進行了大手筆改革調整行政區劃,包括上海、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沈陽等。此外,除上述直轄市、經濟特區、省會城市外,部分大中城市也著手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或正醞釀調整。
2009年4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將上海原南匯區行政區域劃入浦東新區;
2009年11月,國務院同意撤銷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3個行政區,設立天津濱海新區;
2010年2月,沈陽宣布對行政區劃進行局部調整,將東陵區、渾南新區、航高基地合署辦公,形成建設大渾南的新格局;
2010年6月,重慶市兩江新區掛牌成立;同時,廈門經濟特區將從島內130多平方公里延伸到島內外1500多平方公里;
2010年7月,北京市宣布將原有崇文區與東城區合并成為新東城區,原有西城區與宣武區合并設立新西城區。就在北京公布區劃調整的第二天,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擴容,范圍從原來的羅湖、福田、南山、鹽田四區擴大到全市,將寶安、龍崗納入特區范圍,特區面積從327.5平方公里擴大至1991平方公里,面積將增加5倍。
如此密集的城市行政區劃大幅調整,與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密不可分,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要突破傳統行政區劃的界限,必然要引起行政區劃的變化。新經濟形勢下的行政改革,給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多的難題,涉及到如何保護原有文化特色、人事任免如何平穩過渡、相關地址戶口的變更、如何實現新拓展區域與原經濟發達區域的協調發展、醫療、就業、社會保障問題等方方面面。然而,翻開北京的厚重歷史,卻不難發現,關于撤銷崇文、宣武的提法,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人提過。
合并后諸多問題何去何從
崇文區的某人大代表表示,在經濟和民生方面,區劃合并是一件利大于弊的好事。崇文和宣武每年的財政收入也就一二十個億。區劃合并后,借用強區的財力和資源幫扶弱勢區域,經濟好轉之后緊接著的就是企業和商家進駐,項目和區域改造推進速度增快,就業機會增加,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緊接著就會提高,這是一種良性循環的過程。舉個最簡單的關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例子,西城區如果有一套十幾平方米的房子拆遷,幾年前,能換回石景山區一套三居室、一套獨居和一兩萬塊錢。但這種事情在崇文區是無法想象的,所幸這種情況很快就能得到改善了。
可惜的事情也有,比如崇文區的區志,從解放后一直寫到現在,雖然東城將來肯定會把它當作史料保留下來,但那本崇文區志就只能永遠定格在這里了。
另外,教育相對滯后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崇文的好學校少得可憐,就算同樣是重點學校,校內的資源配置以及師資待遇都會比其他區低出一截,而就算有一些崇文的優秀人才畢業了,他們也大多不愿意留在崇文工作,就業機會少,工資水平又低,人才稀缺、人才外流。
生在崇文區大院里的李先生表示,區域合并給自己帶來的最大的好處,就是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東城的重點學校里選擇上學了。雖然政府還沒正式下發通知,但目前來看,這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了。雖然合并會帶來一大堆的證件更換問題,身份證、戶口簿、房產證,甚至結婚證都得換,但依然還是喜歡自己的家有更大的發展。
而住在年久失修的宣武區殘破四合院里的王女士則關心,合并以后的拆遷補償標準是不是與東城區相當。最后是搬到亦莊還是豐臺,無論是哪個,都意味著自己已經離這個中心城越來越遠了。
經濟發展 崇文宣武凸顯短板
長期以來的文化在人們心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印象。地處南城的崇文與宣武在長期的積累與歷史變革中最終落下了“窮崇文,破宣武”的事實。這一點,尤其對于房地產開發與買房人來說,影響是深入人心的。相對于南城,北部城區的建設更顯得轟轟烈烈。亞運商圈等伴隨地產開發應運而生的概念已經形成,讓人們徹底把“北窮”的舊觀念拋到了九霄云外。
北京南城發展滯后于北城,有其歷史原因。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城市所副所長葉立梅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雖然近幾年南城建設有一些亮點,但應該看到北城的發展勢頭也十分強勁,南北城差距仍然非常明顯。由她主持的“十一五”期間加快北京南城發展研究課題對南城、北城存在明顯差距的歷史原因進行了研究。
有研究認為,建國至今,南城的經濟發展水平始終不及北城,北城成為投資建設的重點,而南城沒有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導致投資環境差,經濟實力弱,差距越來越大。
葉立梅在其2007年完成的《北京8城區發展水平差異分析》報告中提出,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現階段推動我國大城市內部區域發展的主要動力。比如西城區向金融主導型經濟轉型,海淀區向高技術服務經濟轉型,都取得了成功。而未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區縣,經濟實力或明顯下降或因失去增長動力而長期在低水平徘徊,如石景山區和崇文區。
“南城的平民群體在清代便已形成,由此奠定了北京城市發展南北分異的基本格局。”葉立梅說,“北京南北城的這種差距是包括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在內的全方位的差距。”
區域發展存在明顯的路徑依賴現象,即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一旦形成一定的模式,將沿著這一模式繼續下去,除非有強大的外力或某種足夠能量的契機,才能加以改變。葉立梅認為,促進落后區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打破那種在原來的低水平基礎上形成的路徑依賴,并建立新的、更高水平上經濟社會彼此適應的關系。這需要一些大的契機或舉措來為其注入新的發展元素。
隨著北京作為國際大都市綜合發展的需要,政府加大了南城改造建設的力度,南城城市基礎設施薄弱的狀況開始得到根本性改變。崇文門大街擴建工程完工、菜市口南大街打通、地鐵5號線的開通、兩廣路的開通,將使南城形成全面覆蓋、四通八達的公共交通網,南城的交通優勢日益凸現。
2009年11月初,隨著《促進城市南部地區加快發展行動計劃》的公布,包括北京宣武、崇文、豐臺、大興和房山在內的城南5區將迎來歷史性的變遷。宣武區老城根街位于二環內最大矮平房區域,也是最大的可開發利用地塊,據規劃,這一帶將建起聚集高新技術、金融服務等產業的廣安產業園。
任重道遠 北京邁向國際化大都市
根據北京市區縣功能定位,首都功能核心區包括原東城、西城、崇文、宣武4個中心城區。合并后新設立的東城區,轄區范圍為現東城區和崇文區轄區范圍,面積41.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5萬人。合并后新設立的西城區,轄區范圍為現西城區和宣武區轄區范圍,面積50.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4.6萬人。
據介紹,北京市此次調整行政區劃,一是有利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區域均衡發展。核心區4個區面積共92.54平方公里。由于行政區劃劃分過細,4個區的發展受到空間因素的制約,特別是崇文區和宣武區發展受空間因素制約更為明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滯后于核心區北部。通過核心區行政區劃的合并調整,有利于對現有的空間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推進核心區南北均衡發展。
二是有利于提高核心區的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通過核心區區劃的合并調整,可以大幅度提高合并后的兩個區的綜合實力,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有利于提高核心區的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也有利于解決4個區結合部管理薄弱的狀況。
三是有利于加強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保護。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和專項規劃,核心區與舊城保護區基本重合。舊城保護任務由4個區承擔,不利于統一建設、管理和整體保護。區劃調整后可以集中力量加快老城區改造,加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力度。
四是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行政區劃調整后,核心區減少兩個行政區,有利于精簡機構,合理配置地區經濟、社會資源,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核心區規劃建設和整體管理水平,增強“四個服務”的能力,以更高的標準推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建設,把首都功能核心區打造成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示范區。
此次行政區劃調整,是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關鍵一步,有利于精簡機構,南北雙城協調發展。然而,對于老北京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則是合并后全新的話題。建設世界城市,不是簡單地模仿復制已有世界城市的形態和發展路徑,而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力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發展戰略,在提高全球影響力的同時凸顯中國特色、首都特點。這是一個長遠的任務,需要我們鍥而不舍、艱苦奮斗。
編輯/麻 雯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