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家分兩類,一類是研究過去的,一類是預言未來的。前者屬于書院,為發表文章而奮斗,佼佼者或許可以拿到諾貝爾獎,但是在投資領域大有斬獲的似乎不多。后者屬于市場,每日在數據中打滾,被逼著不停地發表文章,不停地作出各種預言。投行經濟學家,屬于此類。
預言未來,可大可小。小的可以是下一個公布的經濟數據,經濟學家各顯身手,或用模型,或靠關系,每人每天都在做,都在競爭。這些預言是市場的一部分,做得好會贏得客戶的贊譽,甚至可能直接影響價格和市場情緒。
大的預言,可以是今后十年經濟的大趨勢、產業的新規律。這類預言難得多,因為它隱于日常生活的繁瑣中,隱于經濟的周期波動中,隱于產品與行業的起伏進退中。換言之,功力在于從一片噪音中過濾出真音來。而且,真的大趨勢是無法靠關系從官員口中獲取的,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真的大趨勢,也難以通過模型推導得出,因為所謂新趨勢便是不同于過去的模式或規則。
洞察力,乃是作出大預言的關鍵。“察人之不察,言人之未言”的前提是,比別人看得更多,想得更深。走出書齋,與販夫走卒、營銷主婦交談也許與同政府官員、業界領袖對話同樣重要,那里才是市場經濟學的靈感源頭,大預言的素材所在。
筆者認為,一份好的研究報告,必須具有四個要素。一是Uniqueness(獨特角度),人云亦云很難被人記住你的名字,獨到的角度、獨到的素材、獨到的分析,才能打造出富有創意的研究成果。二是Forward-looking(前瞻性),凡是見了報的內容,都是新聞記者的工作范圍,而非投行經濟師的工作,除非你能說出非常與眾不同的解讀。投行分析師的功力,在于預言可能某天見報的新聞,預言下一個市場共識。三是Relevance(市場相關性),經濟分析乃中間產品,GDP是9.1%還是9.3%,也許對經濟學家來說是大事,對多數市場參與者卻是微不足道的。重要的是,如何將分析與市場聯系起來。無法與市場變化連在一起的經濟分析,不做也罷。四是Interesting(有趣),沒有人會質疑包裝對產品銷售的影響,但是許多經濟學家在表述自己觀點時卻不注意技巧。客戶每天面對上百份研究報告、不間斷的市場數據,如何令自己的研究成果爭取到客戶的注意力至關重要,這好比足球比賽中的臨門一腳。
以上幾點,為筆者在過去16年做市場經濟學研究中的一點體會,經濟分析、行業分析、企業分析的真髓其實大同小異。筆者并不認為自己做得比別人更好,寫出來與同行共勉。
作者為瑞信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師。